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双重税收协定是跨国软件交易支付税收认定的最重要法律依据。从现有双重税收协定中相关认定规定及案例判决可见,涉及软件交易的特许权使用费认定仍存在争议。争议点表现为:跨国软件交易性质均为使用或有权使用"软件版权",还是也存在使用或有权使用"软件版权产品"。这一认定争议直接影响协定特许权使用费的准确认定,从而影响缔约国征税权的合理分配和纳税人经济利益的维护。在税收公平、中性原则、轻形式重实质原则的指引下,跨国软件交易的性质应作"软件版权使用"与"软件产品使用"之分,并基于此按照软件交易实质探寻其区分之策,对现有协定文本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
成年人监护制度存在监护对象的认定标准不合理、对部分监护制度命名不当、尊重自主决定原则地位不明等问题。应补充修正监护对象认定标准,以"保佐"命名部分监护,确立尊重自主决定原则地位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个人网店数量急剧增加,营业额比较大,发展势头迅猛。为规范网络市场秩序,保障国家税收,我们应当理性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政策、技术平台,创新模式,完善立法,逐步推进个人网店征税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它是虞姬故里,美女如云;它是花木之乡,闻名全国。同时,它又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2015年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它,就是沭阳。花木产业作为沭阳的富民产业,嫁接互联网的翅膀后,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通过开网店走上致富之路,全县各类花木网店突破2万家。新河镇周圈村是沭阳花木的发源地,人口不足3000人,在外界却有着  相似文献   

5.
论征税权宪法控制的内涵及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税权是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权力,包括征税立法权和征税行政权.国家征税的过程,是将人民的私有财产转归国家所有的过程,其实质是对私有财产权的"侵犯".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征税权是最需要宪法控制的公权力.征税权宪法控制,是指宪法提供征税权控制的基本原则、确立征税权控制的基本方式、明确征税权控制的根本途径等方面的内容.征税权宪法...  相似文献   

6.
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是颇具争议的刑法理论问题,在德日等原则上不处罚预备犯的国家,犯罪着手不仅是罪与非罪的临界点,而且是国家刑罚权介入的起始点,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复杂案件中的"着手"认定十分困难。由于我国《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着手"的概念,刑法理论界形成了多种学说来阐释"着手",却依然没有避免一个共同的缺陷——认定标准抽象、不明确。本文以犯罪行为概念为切入点,以主客观相统一为原则,从主观特征、价值特征、时空特征以及价值特征四方面分析,提出新的认定标准以运用到犯罪着手认定中,解决司法实践中具体案件的定罪量刑纷争。  相似文献   

7.
何谓工伤 ,是职工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只有在正确地认定工伤的原则指导下 ,适用正确认定工伤的标准 ,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此原则即 :优先保护职工利益、兼顾企业利益的原则 ;标准为 :执行职务的客观标准和职工非故障的主观标准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的"限度"问题,既是理论界研究比较薄弱也是实务界比较困惑的问题.正当防卫的"限度"判定,关键问题是要确定防卫行为是否正当,在此基础上建立防卫行为评价标准并确定防卫行为"必要性"的原则;应该结合防卫行为发生的主体条件、现场条件,综合侵害行为的情形和侵害相对人主观因素,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认定.  相似文献   

9.
证券虚假陈述是对"自由竞争"的一种破坏,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应当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回归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点。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性质应为侵权责任;我国证券法应对诱空性虚假陈述进行增设,引进双层因果关系理论进行认定;当前的证券侵权民事诉讼前置程序设置应当予以取消或以证据规则代替之;"重大性"认定宜采用法定主义,并辅以"补充公开"原则,明文规定以"影响投资者决策"标准作为衡量列举未尽信息之标准,并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颁布后在物权编中引入土地经营权的概念,实质上落实了三权分置改革,导致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刑法适用的相关问题.《民法典》颁布后,非法占用农地罪的保护法益从秩序法益修正为生态法益加财产法益,体现《民法典》绿色原则以及土地经营权入编后对农用地财产属性的增强.《民法典》作为空白规范,其定位由提示性要求转化为违法阻却事由,并解释了相关基础概念,要求同时达到"非法占用"和"造成农用地毁坏"才构成犯罪,认定"数量较大"采用定量标准,而认定"大量毁坏"采用定量加定性的标准.在共犯认定上,应将参与了谋划的村干部也认定为共犯,但是不宜将流转了土地经营权的村民认定为共犯.  相似文献   

11.
在"侦查中心主义"的消解影响下,长期以来我国刑事审判职能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方面的实质效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呈现出"形式化"这一可怕的司法惯性特征。对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并"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重提"审判中心主义"必须在界分与其他主义关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其与案卷移送方式、无罪判决率和案件证明标准之间的认识误区,将强化以庭审为中心的事实认定机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借力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坚持疑罪从无、继续推动辩护律师程序参与等措施根除旧病。  相似文献   

12.
公序良俗原则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守法、执法以及处理民事法律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内容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实践应用中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理解和认定产生严重分歧,为此,本文结合案例,阐述公序良俗的价值标准和认定对象,对统一公序良俗的认定标准以及公序良俗原则的正确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法定性是考察和界分目的犯的基本视角和标准,直接关系到目的犯范围划定,最终影响司法认定。解读法定目的犯的法定方式,不应囿于"目的"、"意图"等主观性描述,仅仅作形式界定,而应该探求刑法规定的实践价值,作实质性解释。非法定目的犯表面上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实际上却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法益侵害则是划定非法定目的犯的基本标准。检视目的犯在立法上的不足,作出相应的调整,将有利于对目的犯的正确认定。  相似文献   

14.
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医疗侵权案件中的一个难点.文章引用二分法的因果关系理论将因果关系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两个层次,认为对于医疗侵权纠纷,应根据不同的侵权形态,在事实因果关系的认定上分别适用必要条件原则、实质要素原则和"错失机会"原则;在法律因果关系的认定上适用限制性可预见说,并应该充分考虑介入原因、取代原因和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5.
善意取得作为原始取得是学界的通说.古罗马法关于物权取得的"任何人不得处分大于其权利"的原则与现代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原则的冲突是其根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关键点在于对处分权认定视角的不同才导致善意取得制度逻辑的断裂.在此基础上认定,应当从善意第三人视角去认定权利,并以之作为法律认定权利的标准,认为善意取得作为原始取得是不合理的,它应当是继受取得.最后对<物权法>的规定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工伤认定是工伤处理中的最重要阶段,是否认定为工伤,对劳动者的利益影响重大。工伤认定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得工伤认定不偏离立法的本意。应该坚持雇主无过错责任原则、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和工伤认定法定原则。从维护劳动者利益出发,增加“与工作有关”的法定核心标准,工伤认定权法定化,对正确理解和认定工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1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慈善法》及其配套政策,虽然初步构建起慈善组织认定的制度框架,但在"明确、量化、公正以及透明"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乃至缺陷。为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国际上公益认定的有效方法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与我国存在相似性的日本公益法人认定制度,其制度背景、制度安排以及实际运作等内容,可以为我国提供若干启示和借鉴。鉴于日本经验,今后我国应进一步改革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努力实现与慈善组织认定之间的制度性分离;认真讨论有关慈善认定申请组织的行政救济问题,立足法治原则并尽可能地通过法律条文以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尽快出台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以及可预见性的认定标准,提高慈善组织认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1974年来自前西德的Regenerative Blower/Pumps案中首次依据"实质性阻碍"标准做出反倾销损害认定,其后关于实质性阻碍的案例逐年增多,迄今为止数量已近70余例。美国主管机关通过这些案例的解释分析总结出了实质性阻碍认定规则。首先,实质性阻碍标准适用的前提为"幼稚产业";其次,实质性阻碍的认定方法为"两分法";再次,实质性阻碍的认定因素并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实质性损害认定因素,还应包含"生存能力"等特定因素;最后,实质性阻碍因果关系认定有别于传统的实质性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它需要考虑国内产品质量等特定因素。我国在完善反倾销立法中应当有选择地吸收、借鉴这些实质性阻碍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刑法修订时并未明确规定非法经营罪"情节严重"的具体认定标准,随后司法解释对该罪中的"情节严重"设定了一系列标准。由于"情节严重"在四要件下犯罪论体系地位不明确,司法解释采用了混合认定模式致使其认定标准设计不合理。这导致实践中预防刑要素和责任刑要素功能异化、责任刑要素与预防刑要素混同化、司法实践认定标准机械化、罪的界限模糊化等问题。"情节严重"不仅是犯罪构成要件,而且是违法构成要件要素。基于此地位,在对"情节严重"认定标准进行重构时应将主观要素、预防刑要素、恶劣社会影响要素剔除,同时增加商品流通与否、市场失序的原因、对象受害程度、行为性质边界等要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外国法不能查明"的现象频繁出现,其根源是中国法院在认定"外国法不能查明"问题上缺乏具体的标准。基于对75件涉外案件判决理由的探究,剖析了中国法院不当适用"外国法不能查明"的原因。目前学界对外国法性质的认识仍处于混乱的状态,法院应当从实用主义出发,将重心放在诉讼成本、查明效率、实践需求上,理性认定"外国法不能查明",并且应采用相对平衡的证明标准。根据当事人和法院两种查明模式,分别探究法院认定"外国法不能查明"所要考量的各项因素。当事人负责查明时,法院应考量"外国法内容""查明途径""合理期限";法院负责查明时,法院应考量"法院的充分努力原则""查明途径""合理期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