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徐志摩诗歌的评价上,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诗人自评的"情感的无关拦的泛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仅以诗人的自述材料作为评价他作品的证据是很不科学的;所谓"无关拦"也不应该理解为自贬.文章从情感性质、形式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三方面分析,认为这是诗人表达他诗歌创作的性灵状态和无拘束精神,是与五四精神合拍的.我们应该给予徐志摩及其诗歌科学客观而且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两个术语,是对诗歌基本性能与特点的两种概括."言志"说与"缘情"说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文学功能的意义,而后者却强调文学本质的意义,两者体现于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同等重要,密不可分.一种传统理论认为二者是对立的,这种观点重视"言志"而忽视"缘情",认为"言志"才是诗歌的主流.其实,就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优秀的诗歌作品无法离开"缘情"而单纯地"言志".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来探讨"言志"与"缘情"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丰富.因此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而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主要论述诗歌隐喻翻译中意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少学者在研究韩愈诗歌时,都认为其诗歌的审美理想是"雄奇怪异"。文章通过分析韩愈诗歌的题材、意象和语言等方面的特征,认为韩愈诗歌的审美理想应是"陵暴奇崛"式的自由境界,即"自如"地"驾驭"奇崛雄豪"。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伊始,70后诗人崭露头角。沈浩波被认为是70后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论文集中考察他的诗歌创作和诗学主张,以其诗中所引用的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从诗性消解、孤独感和生命意识等方面透视其创作的基本精神取向,这便于我们理解以沈浩波为代表的"下半身"诗歌,乃至新世纪以来的先锋诗歌。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评论界,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在小说的诗化方面,他将诗歌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打破了二者间的界线,实现了二者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创作追求对中国作家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诗歌中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韵律运用于小说创作;二是语言的诗化;三是让诗歌直接进入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评论界,伊塔洛·卡尔维诺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在小说的诗化方面,他将诗歌艺术运用于小说创作,打破了二者间的界线,实现了二者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创作追求对中国作家王小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诗歌中富有音乐感的节奏、韵律运用于小说创作:二是语言的诗化:三是让诗歌直接进入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诗歌在评论界素以"晦涩"著称。一般认为这是他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的缘故。通过分析其诗歌的隐蔽结构,认为他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中也有疏离、拒斥与创新。这也正是卞之琳诗风"化欧"而非"欧化"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诗界革命"的梁启超诗歌理论主张包含了复杂变化的新诗体创建追求.他主张突破传统诗歌体式的局限,从外来文化吸取营养创建新诗体.这一主张包含着文体变革观念与文化化合观念,是文学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设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从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的视角,认为诗歌远离真理,编织谎话,摆脱理性的控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强大的腐蚀性,因此应对诗人严加审查,将那些宣扬非理性的模仿诗人驱逐出“理想国”。但他并不真正反对诗歌,认为诗歌应为灵魂而歌唱,为理想国服务。  相似文献   

12.
R·S·托马斯是当今英国诗坛一位杰出的威尔士诗人,其诗风朴素严谨,诗艺精湛。虽然最初被认为是一位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田园诗人,威尔士山区的农民及其生活是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但其在早期诗作中流露出了很强的威尔士民族意识。本文对其早期诗歌的主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丹纳"时代、种族、环境"三要素理论出发,宏观描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爱国主义传统流变"与时俱进"的时代表征,进而探讨了与爱国诗歌相应的"忠君理念"与"垂史追求"二元互补的民族主体心态,并从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审视爱国主义诗歌传统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哲学内核。  相似文献   

14.
孟棨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5.
8 9年被认为是当代诗歌的重要关口 ,之后的 90年代诗歌在转型的过程中现出种种变式 ,在 90年代的诗学立场及诗歌纪事中 ,历史意识和历史意象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中得以凸显。本文着重从叙事的角度出发 ,从历史的个人化与当代化角度剖析历史意识的存在形式 ,同时 ,在狭义的历史意象逐渐淡出的当代诗坛 ,90年代诗歌又为历史意象赋予了新的意义。历史意识与历史意象的合力造就了 90年代诗歌“永不终结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在长期诗歌翻译实践中,我国学者曾提出"散文释义"、"形式对等"和"三美"等三种不同的诗歌翻译观。以《天净沙·秋思》的英译为例对上述三种诗歌翻译观进行讨论,认为"三美"观优于"散文释义"观和"形式对等"观。  相似文献   

17.
清代巴蜀著名诗人、学者李调元有论述诗词赋戏曲的理论著作四十卷。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他认为诗歌是"天地自然之乐",人情应当同于天籁;从哲学的角度,他认为万物源于气,人也"禀气成形",进而认为"忧悲喜怒,人之气也"。为此,他鲜明地提出"诗道性情"的观点,进而提出诗歌当抒发真情,所谓"语语从肺腑中流出"。这种诗歌本质论较前人有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对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的访谈录。屠岸先生几十年来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辛勤耕耘,收获丰硕,成就巨大。在访谈中,屠岸先生就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翻译作品的选择、诗歌翻译的策略和精髓、诗歌翻译的"真"与"美"以及翻译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发表了他的真知灼见,并对有志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青年学者提出了希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郑敏现在是唯一的<九叶集>形成的见证人,郑敏认为"九叶"诗人在新诗史上可以分为被遮蔽的时期、被埋葬的时期和重新发现的时期.<九叶集>编选郑敏诗歌时所采的两大原则在新诗史上是一个有价值的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当代"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倡懂"潮流,"懂"不仅是"当代"诗歌生产的重要标尺,也是"当代"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潮流的生成与壮大,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诗歌理想范式的建构紧密相关,同时还与国家权力主体实施诗歌意识形态属性监控密不可分。"倡懂"现象的普泛化给"当代"诗歌发展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