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 ,强行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 ,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种 ,清代官服在此基础上产生。清代官服制度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是在坚守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朝政府在制定服装制度时 ,既保留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某些特点 ,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 ,是中国历史上服装制度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 ,其条文规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考察清代官服对了解其时民俗与社会 ,以及衣、食、住、行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念中,服饰不仅是华夏礼仪的重要载体,更是礼制的重要表现。清代的皇帝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中最繁缛复杂。以之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清代皇帝服饰形式及其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程度,更代表了一种新的服饰艺术。  相似文献   

3.
蒙元秘葬形式以及服饰制度记载严重缺失等原因造成当下对元代舆服制度实施以及冕服使用的情况不甚明了.元代舆服制度实施的是汉法的一部分内容,而实施汉法在蒙元时期始终遇到较大阻力.元世祖时期逐步建立了舆服制度,武宗时期设立了与舆服制度配套的机构,仁宗、英宗时期不断完善舆服制度.《元史》记载宪宗、英宗和文宗三位皇帝在祭祀时使用了冕服.元代冕服制度并未一直贯彻执行.元代前半期虽然已经有冕服制度,但直到英宗以后才比较完整地执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后制度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皇后为“六宫之主”,“母仪天下”,在历史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皇后制度的产生、发展,皇后在内宫中的地位、职责;皇后的舆服卤簿、中宫朝会、享先蚕、临朝称制等各种礼仪制度;各个朝代册立皇后的不同状况,以及皇后与妃嫔之间严格的等级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考证的方式,考察了唐代服饰礼服管理机构、相关官员以及服饰礼仪管理状况。唐代建立了细密的服饰礼仪管理体系,由礼部主管服饰礼仪,刑部负责相关法令执行,户部掌管服饰赏赐,各部由左右丞统领。内廷另设机构管理服饰礼仪,殿中省下设尚衣局掌管皇帝服饰,内侍局下设尚服局掌管皇后、内命妇及女官的服饰。尚功局负责宫内的服饰制作。织染署负责皇帝、太子和百官的衣冠制作。太子府另设机构管理服饰礼仪。通过官员上表和皇帝敕书实现服饰礼仪修订,后由礼部、刑部等具体执行。即使有严密的礼仪管理制度,唐代服饰僭越的情况依旧常见。  相似文献   

6.
清代极为注重保留服饰上的民族传统,清之补服制度并不是对明朝之制的简单取用,是经过清王朝数个帝王的不断更定和修正而确立的。今之清代服饰研究提及补子,往往多忽略了补子发展的这个不断吸收与融合的过程。清代之代表官员品级地位的标识——补子,其使用制度框架、细则在顺治九年的已基本形成,又经后续帝王的不断细化和补充,至乾隆年间制度确立,此后未有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7.
清代女子上装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女装是我国古代女装发展的巅峰之作,其华美的服饰在我国民族服饰中也独树一帜,清代女子上装更是对现代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女装款式和清代女装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阐述了清代服饰在我国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的经济、政治、满汉文化的融合对清代女子上装的变革所起的作用,以及清代服饰对我国现代服饰的影响,指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清代服饰对于现代服饰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史·舆服志》是专门记载明代舆服制度的重要文献,全面保存了明代舆服制度的基本史料,所述史实准确可靠。它涉及明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研究明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成语被称为"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风貌、服饰观、服饰礼仪制度等都有轨迹可寻。对服饰成语的研究是探寻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可靠途径和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封建社会,礼仪作为融德、刑、政为一体的教化之道,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甚至建筑制度上无一不打上深深的烙印.清代民居建筑的礼仪伦理表现尤其突出,其砖雕、石雕、木雕、彩绘等都含蓄地彰显了封建社会的尊卑之礼、君子之仪、宗族伦理文化.清代民居所涵盖的某些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适应性,对其加强发掘和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西门庆一家的服饰装扮为透视窗口,以《明史·舆服制》等文献为参照,通过他们对明代法律的逾越,管窥当时新的市民阶层、新的时代文化信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否定。  相似文献   

12.
清代康熙年间以来300年间,文县白马人服饰的发展演变,分为清代、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其日常服饰主要经历了由"简"到"全"再到"无"的变化过程,节日服饰地位日渐突出,宗教服饰有"变"与"不变"特点.文县白马人服饰演变的因为与生产方式变化、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化对之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唐代与欧洲中世纪所处年代大体相当,在各自服饰史中所处地位都极为典型与重要。由于服饰形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基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代服饰为中国服饰史上最为开放、最为繁荣的时期,只是到后期,那些坦露肌肤的服饰因不合礼仪而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与此同时,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的5~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其服饰外形呆板、保守,直到后期服饰形态构成上才有所变化,成为打破黑暗的中世纪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4.
客家服饰与色彩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客家男女的服饰及其常用面料,通过对客家服饰色彩的纵向对比分析,总结出客家服饰色彩的原色特征,即客家人只有节日、礼仪中承袭尚红的习俗,平目的服饰色彩却不热烈喧闹,而是以黑、灰、蓝、白为主,呈现单纯朴素的色调。  相似文献   

15.
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亚形态,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解读相当繁复,以服饰文化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是文化亚形态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北方游牧民的不断迁徙及其与中原农耕民的频繁往来,推动双方不同服饰文化元素、服饰制度以服饰文化符号的形式汇聚和交融。服饰文化符号的形象性与意向性,是加速服饰文化凝聚性结构形成的前提。通过战争、礼仪、和亲、礼物馈赠等交往情境下服饰符号意象的再生产,服饰从地域性、族群性符号转变为双方共同使用、共同享有的文化符号与视觉形象,成为建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  相似文献   

16.
因工商业的崛起与繁盛,清代佛山镇确立了天下四大镇之首的城市地位,是中国城市文明史上的重要节点。香云纱是佛山地区特有的丝绸面料。而清代佛山独有的女性香云纱服饰形象不仅反映出这一时期佛山纺织业的发展水平,亦成为佛山人社会生活的写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结合文献与图片资料,重点分析清代佛山富家女性、手工业女性与农业女性三类女性群体,探究她们如何顺应当地的气候水土,并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及生活环境,逐步形成符合自身需求的香云纱服饰形象。这一形象成为佛山地区的一个时代印记,并为现代设计所沿袭。通过对流变历史的分析,研究表明清代佛山女性群体实践出独具佛山地域性的女性香云纱服饰。  相似文献   

17.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上)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从汉籍/ 礼仪0含义的演变和苗族历史文化、 现存苗族民间礼仪事象等方面考察苗族民间礼仪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认为早期苗族民间礼仪形式是多样的,但礼仪形成为制度, 最早的是祭祀礼仪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