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歌曲是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其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当前翻唱歌曲的流行表明,传统翻译观的"信"或"忠实"已经受到挑战,歌曲的传播性和商业化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选择。文章就歌词大意和具备可唱性的歌词译配两种主要类型及其优劣势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结合南非世界杯宣传歌曲Wavin Flag的中文版《旗开得胜》,探讨了歌曲翻唱现象,指出针对依靠媒介载体传播、面向市场的歌曲文本不仅要考虑"忠实"的翻译观,还需满足歌曲翻译在特定场合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3.
译者作为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审美和创作主体,其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受到各种影响的重写过程,其中译者的意识形态、主流社会的诗学以及赞助因素对译者主体起到最主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形成。鲁迅翻译观从归化到异化的转变与其意识形态的改变,以及所处社会的诗学因素和赞助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笔者基于当今哲学研究由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的后现代主义背景,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译界主体间性研究的大致脉络,认为国内翻译研究仍处于主体性研究状态,主体间性研究不系统、不连贯、不深入,从哲学角度分析翻译主体间性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重新界定了翻译主体,提出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译者是翻译主体,译文读者是接受主体,翻译发起人是翻译活动发起主体,他们都积极参与翻译活动;指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对翻译学的构建和翻译实践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观照下,所有的翻译都是翻译所涉及的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与相互交流的结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式,构建起一种对话式互动的共在关系,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创造性翻译是增值翻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造性翻译是翻译主体在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驱使下 ,通过对原作能动的阐释和建构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翻译所必然涉及到的文化上的差异和表述上的困境 ,使得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原作的再创造。成功的创造性翻译应当是一种增值翻译。创造性翻译要接受文本限制 ,同时又必须超越文本。创造性翻译要考虑主体文化的规范和接受环境的制约 ,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创造性翻译才有可能产生增值效果  相似文献   

6.
"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是一对易混的词,目前学界对其内涵与外延尚缺乏严格界定与辨析.其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歌曲翻译"是通称,而"歌曲译配"是专称;"歌曲译配"的内涵在于翻译歌词,并使之配上原曲.  相似文献   

7.
歌曲创作往往能够从一个侧面记录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时间为轴线,对改革开放初期到80年代及90年代到21世纪初两个个历史时期安徽歌曲创作及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论述,进而揭示这一时期安徽当代歌曲创作的历程、分析了歌曲创作特征现状,从中验证歌曲创作与时代变迁、与社会生活、与群众审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与《孙子兵法》军事译本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译界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它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仍处于争论之中。以哲学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探讨《孙子兵法》的格里菲斯英译本涉及的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并和中国翻译家林戊荪的译文进行比较,得出总结:创作主体、翻译主体、读者主体三者间相互制约、互相协调的主体间性关系是促进《孙子兵法》英译本军事版诞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是积极向上的 ,但 2 0世纪 80年代后 ,却出现了儿童歌曲创作萎缩的现象。这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努力提高创作队伍的素质 ,提高作品质量 ,摆正音乐教育的位置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作用 ,处理好儿童歌曲创作中商品化和精品化的关系 ,才有希望迎来儿童歌曲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白诚仁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重视深入生活,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并将民歌元素融入他的歌曲之中,从而创作了大量具有湖湘风格的歌曲,这些歌曲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本文拟从白诚仁的音乐生涯总结其民族音乐创作思想和个性的形成,并以具体作品为例,体现其歌曲创作题材及创作手法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吞食强势的文化,吸取原作的文化精华,以强化本土文化,改变自身文化身份和边缘文化的地位。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通过文本的选择、翻译标准的制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原作进行"食人"式的重写和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协商和斡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歌曲译配对于增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但歌曲译配的理论研究在中国翻译界却久被忽视,许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亟待深入探讨,歌曲译配的步骤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结合北京奥运歌曲Forever Friends的英汉译配实例,系统探究了这一问题,提出歌曲译配一般包括原文分析和配曲改译两大步骤,以期对歌曲译配的理解与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教学及此曲的演唱分析,论述了歌曲的意境在音乐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其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词、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手法的分析论证了乐律和诗律的融合特点,帮助演唱者对歌曲《大江东去》的意境正确理解和掌握,文章最后说明了演唱者如何在正确把握词、曲的意境的基础上对歌曲《大江东去》进行二度创作,完成音乐表演的创作活动,体现歌曲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歌曲创作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实际工作能力之一。在工作中,教师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音乐课外活动与音乐社会活动,他们也就要创作一些配合工作需要的歌曲。如果没有“歌曲创作”方面的知识与实践,那就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因此,《歌曲创作》这一门课是师专音乐系必须开设的一门课程。师专学制为两年,一般来讲,《歌曲创作》只能安排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歌曲创作》教学,使学生在本课程  相似文献   

15.
翻译标准之争持续至今,没有定论。从一开始的"忠实论"、"对等论"到后来的"读者反应论",原文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人们意识到忠实原文很难做到,翻译和改写的界限开始模糊。再往后,解构主义翻译学派提出"作者‘死’了",原文的主体地位彻底被颠覆,翻译根本无法还原原文,翻译和改写的界限更加模糊。根据维根斯坦家族相似性理论,翻译和改写同属创作范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具有家族相似性,很难彼此区分。因此,翻译也很难用"忠"与"不忠"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16.
傅雪漪作为古典诗词歌曲创作与教学的专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歌曲。本文即以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的歌词特色。该部分从选题广泛和合辙押韵两点予以论述。第二部分为傅雪漪古典诗词歌曲音乐本体分析。该部分对傅雪漪创作的古典诗词歌曲运用的音乐元素,包括旋律写法、节奏特点、调式调性选择、曲式结构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一一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今天.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文化交流也日趋广泛。歌曲是各国人民抒发感情最好的一种方式,是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若想了解一国的文化、风俗、人民的思维方式,不妨从了解该国歌曲入手。因此,歌曲(主要是歌词)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有意义。由于歌曲的旋律是既定的,因此歌曲的翻译主要就是歌词的翻译。也正是因为旋律即定.它给歌词的翻译提出了许多限制条件。下面就以几首英文歌词为例,谈谈英文歌词翻译的基本方法。一、韵的处理歌词同诗歌一样.一般是要押韵的.歌词的韵也是有要求的。在发…  相似文献   

18.
《阿里河哟,母亲河》是一首鄂伦春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敏谱曲。歌曲旋律欢快,曲调优美抒情。该曲是为了庆祝鄂伦春自治旗成立30周年而创作。全曲以赞颂阿里河为主要内容,抒发了鄂伦春人民热爱家乡、祝愿家乡的快乐心情。要想演唱好这首歌曲,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与流行爱情歌曲的兴起,曾被视作思想自由与解放的标志。然而貌似繁荣的文化生产中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危机”。爱情歌曲创作愈来愈偏离“艺术本身”,爱情歌曲的创作要不要承载“审美”?是选择“娱乐”、追求简单的快乐?还是选择“回归”?精英文化在流行歌曲创作中应发挥何种作用?这是保证流行爱情歌曲创作乃至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歌唱艺术二度创作 ,除了探讨歌曲中所包含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底蕴对表现的影响和作用外 ,处理好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的关系、文学美与音乐美的关系、声与情的关系、二度创作与三度创作的关系 ,对歌曲形象的完美展示将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