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民国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其“中国化”进程相关,经费制度改革是这一进程的直接体现。民国教会大学经费决策的“中国化”经历了从外国差会掌控到国民政府参与监管的变革;经费来源的“中国化”经历了从单一差会供给到多元本土筹措的变革;经费支出改革则主要体现在教师薪酬方面,“中国化”表现为从“厚西薄中”到“同工同酬”。民国前期教会大学“中国化”进程的推动,既有来自经济、文化、政治的外部压力,也有其内部的自觉基础。这一历史进程可为当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中,西方教会在华获得了传教权,其为传教而在中国创办了教会大学。教会大学的创办直接促成了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出现,而社会工作教育又间接促进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女子高等教育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推动下,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初步发展再至快速发展的过程,但也存在着专业分布不合理、弱势群体就读率低、女性参与研究和大学管理的层次较低等问题。其对我国发展女子高等教育的启示是:遵循内外部发展规律,实行多样化办学,加大贫困子女就学的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4.
教会中学作为我国近代私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收费制度经历了由免费津贴制的无偿教育到较高收费的有偿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对教会中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了教会教育事业和传教事业的调整。探讨教会中学的教育收费制度对规范今天私立中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教育学科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它自身的特色.如师资从牧师兼职逐渐发展到专业教师,从洋化、宗教化走向中国化、世俗化,师资来源多样化等.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在许多方面开中国高等学校教育学科的风气之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研究近代教会大学教育学科的师资,目的是为当代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教会大学在非基督教运动爆发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变化,其中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逐渐由基督化走向世俗化,由西方化走向中国化,由教条化走向科学化.这主要归因于国内、外社会背景的重大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党制度百年内生性演进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下,在十月革命先导示范下,为救亡图存,促进"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推动"民族"与"民权"双重建构,不断展现出的中国政党制度的"中国化"逻辑.在百年探索过程中,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移植"与"再造",进而彰显出凝聚性、体系性、累积性和集成性等内生性特质,这些内生性...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西方侵略势力而来,新教传教士相继在华兴办教会女子学校以传播基督教教义和训练妇女基督教徒与神职人员。随着教会在华传教事业的发展,作为教会传教事业组成部分的教会女子学校成为教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虽是西方列强对华文化侵略的载体,但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西方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推动下产生,基督教一直维护其顽固的精神统治,中华民族精神在其中经历了两者之间排斥、融通之后逐渐繁荣滋长,引发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本土化、世俗化、学术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本身说明处于弱势仍可生长,不同“道”之间能够且必须相容,精神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同时,也为当今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学术话语霸权背景下的中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原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中国基督教的正确选择。广东基督教的传入时间最早 ,教派众多 ,又处于先进思潮不断萌发的地区 ,外界对其自立与本色化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广东基督徒的民族意识、自立意识强 ,在上世纪 2 0年代开始的本色化运动之前 ,广东就已有了不少华人自立教会。在 2 0年代的反教风潮中 ,广东基督教界进行了护教意义上的积极回应 ,并自我反省 ,开始了本色化运动。广东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最大成果是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的成立 ,它为广东基督教的本色化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教会的本色化进程。文章试图通过对广东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全过程的考察 ,说明这一运动是广东基督教界爱国爱教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的跨文化传播构建着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基础.五四时期它的传播为道德革命和改造国民性指明了方向.新民主主义时期,它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成就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文化哲学的唯物史观在传播过程中经历着斗争,从强调中国特殊否认其普遍意义,到承认其普遍意义并发展为强调有中国特色,是唯物史观的深化和中国化的过程.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国际学术研究取向的转变,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哲学臻于成熟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共情修辞可被视作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对外援助话语包含了诸多共情修辞印记,契合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共情意动的共情逻辑,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理念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共情效果方面,受众与修辞者的共情水平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相反,面对修辞者持续高水平的共情,受众情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话语博弈和“泛媒化”景观的影响,援助国和受援国在修辞者和受众的身份中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带动了修辞传播中共情效果的折变。在对外援助语境下,内化共情修辞机制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外部认同和提升援助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我国碳中和目标,在系统梳理我国气候传播历史演变脉络和阐释其学理基础之上,对其行动框架和创新路径进行了集中论述,提出要在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下做好气候传播,以“全域生态”视角全方位提升气候传播整体效能,推动政府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双重保障下的现代化生态传播体系协同创新,探索基于“一核多元、融合共治”集体行动网络的传播赋能创新,以及以国内国际“双向驱动、内外融通”为面向的全球气候治理参与逻辑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日本和西方各国都经历了封建化的过程,各国经历封建化的时间、方式、规模虽不尽相同,但其推动封建化过程的动力,除了农奴、手工业者和商人外,就是中国的“士”、日本的“武士”和西方的“骑士”。他们在各自的政治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话剧,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概述丹麦高等护理教育采用边理论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行学校内、外部双重考核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及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调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特色。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开展以人为本,以能力为中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模式提供可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教会及教士在中国设立许多出版机构,出版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大量书刊,并通过赠阅等手段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事业无疑是为传教服务的,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其正面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其二,极大地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其三,对晚清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晚清中国执教美国第一人戈鲲化跨文化交流的经历进行梳理,展现了戈氏在中美文化交流严重失衡的"文化交流逆差"下突出的跨文化传播意识以及成功的交流经验,深入剖析戈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并揭示出其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借鉴所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女性主义与福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在经历了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之后,其理论上的生命力渐趋衰退,女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中,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支撑,进而推动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恰在此时,理论界的黑马--后现代主义走进女性主义的视线,其对现代主义的分析与批判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女性主义基于自身理论和实践双重发展的需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有益营养,其总体上发生了某种"后现代转向",产生了一种新的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考察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个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联,分析其自身特征、思想观点,认识其成长条件及作用.个人主体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克服其局限性,坚持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