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义功能语法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功能语法是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中国特色语法研究理论。它以语义为基础,语义语法范畴为中心,词和词组为基本单位,分类为重点,结合语义与表达研究语法形式,具有较强的解释性。文章对语义功能语法的上述特点进行了评析,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探讨了语义功能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从范畴出发围绕语义与表达进行对外语法教学,其次运用此理论的研究方法解决教学难点问题,最后以此理论为基础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语义功能语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理论,它强调语义的决定作用,强调结构的功能,主张结合语义表达对语法进行研究。它根据汉语的实际卓有成效地使用了结构主义的各种方法并加以丰富和完善,使汉语语法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和精密化。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很多程度副词虽然基本语义和语法功能有很多共性,但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必要针对留学生习得汉语程度副词的情况,对程度副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句法语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者在引进、介绍语法化理论的同时,也从语法化演变途径、语法化机制、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汉语语法化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语言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的宏观背景、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从汉语本体到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有了全面的更新.但是汉语语法化现象与印欧语语法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位于谓词性成分之后的趋向动词这类语法单位的性质、语义及功能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近百年来,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趋向补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趋向动词性质的界定、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趋向补语句法结构研究.与前辈大师们把“趋向动词”进行整体性考察不同,近年来的研究多以单个或几个趋向动词为中心进行“散点式”研究,更大的问题是,对趋向补语的研究越来越走向人为的“复杂化”.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负”牵引;第二,缺乏符合汉语实际的先进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零句在汉语语法中具有重要作用.语义表达是零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零句的语义表达看似简单,但仍有其深层次的严谨的语法关系,文章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入手,揭示并概括出零句多种多样的语义表达.另外,本文的研究成果还有助于为零句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句子”概念,是一个翻译的概念,来自欧洲语言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在句子的多种功能的使用中,存在着一个抽象的句子结构,即“主语+谓语”.这样一个抽象的句子框架,并不能解释汉语的句型.汉语的句型系统建立在三个要素的基础上:句读本体、功能格局、事理铺排,以这三要素为基础,才有可能在欧洲语法之外,开辟汉语语法句型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语言研究的方法论是一个层级系统,从技术的角度看,语法分析可以有多种方法。中国现代语法学中语法的多种分析方法都有运用。然而汉语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难以解决,并不在于这些具体的分析技巧,而在于指导这些技巧的方法论原则。在不同的原则下,技巧的运用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当代中国语法学缺少的不是方法之“术”,而是方法论之“道”。汉语语法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以语义和功能作为分析和综合的基本依据,这首先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的形式不是具有高度自足性的纯形式,而是作为内容本体的充实的形式。它总是贴近语义内容,与语义内容契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语义功能语法是重视语义、表达的语法研究理论。20世纪末《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从相对义、绝对义谈起》的发表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汉语语法范畴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有其独特性,所以其建构也就与印欧语系语法范畴的建立不同。时量范畴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以语义语法范畴为核心.强调语义语法范畴分析在语法分析中的核心地位,便于进行系统性、辐射性研究.在语义功能语法研究中,充实与完善分布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方法,为在广义语义观、广义功能观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实用的语法体系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方法论层面的有力保证.语义功能语法研究系列课题中的多维度沟通,进一步加强了语义功能语法理论的科学性、论证性.  相似文献   

11.
角色参照语法对于汉语的解释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语法在语言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角色参照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局限,从语言结构中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出发,设计了一种以语义和语用为中心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框架,以期对不同类型的语言的语法结构做出解释。简单介绍了角色参照语法的主要内容,然后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角色参照语法对汉语的解释功能。最后,得出了角色参照语法对于汉语的各种句型,包括单句、复句、和特殊句型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 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 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汉语动词发展至今,已经突破了起初的语义、语法、语用的范围和功能,组合模式已经扩展,其后的宾语,语义、语法关系也出现了多种情况.“吃”类词,是汉语最基本的词汇,构成较完善,成员语义分布较细致,组合能力强,语义、语法、语用的演变程度最大,其现代用法,是历时演变在共时层面的留存,分析其搭配模式,可窥见动词语义语法扩展的路径及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基于"认知-表达"假设,提出了"语义和谐律"理论,构建了句法层面的意义和谐系统。本文进一步论证成员服从系统是语义和谐的原则之一,并探讨语义和谐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汉语中“说不准”从动词短语发展出情态副词用法.语料显示这个演变是突变的,考察后发现这种语义突变是语言内部发生的类比语法化的结果,而不是一般语法化过程的结果.类比语法化具有很多不同于一般语法化的特征,能够解释一些低频结构的语义演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对汉语介词"从"和英语介词"from"在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结合汉语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习得偏误在语义功能、介词短语结构和句法成分三方面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助M.A.K.Halliday和C.Matthiessen提出的最新隐喻理论,首先探讨了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指出语法隐喻的出现是对经验重构的结果,然后对英汉语科技文章中的语法隐喻类型进行对比研究,最终证明英汉科技语言中的语法隐喻不但在类型上一致,在功能上有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通过级降将句子打包或压缩,使次一级的单位可以起和上一级单位一样的语义功能,使科技语显得技术性强、抽象、客观、简练。语法隐喻是科技语言显示其语类特征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义指向研究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看"语义指向研究虽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但较多的是现象分析,较少归纳规律;较多的是个别分析,较少系统考察;面向应用的更少,很少见到针对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的语义指向研究"。赫琳教授的新著《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以下简称《识别》),立足于本体,将本体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计算语言学领域,既深化了语义指向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共时研究的历时、历史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语法化(实词虚化)、词性引申研究,复合词理据义研究,语法化(词汇化)研究,象似性、词源研究,词典编纂研究等的兴盛,带动了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的共时研究对历时、历史视角的关注.词汇语义的共时与历时、当代与历史的结合研究是目前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