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生命意识的萌生和觉醒使得她们开始了对"人生究竟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庐隐们的"哲学病",还是冯沅君们的"不自由宁可死"的抗争都是五四女作家对人生真实的体验,第一次全面展示了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性藩篱时的独特心声,尽管在此过程她们历尽艰辛,但是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求自由和解放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2.
老舍小说《离婚》中刻画了两组女性人物形象:一组是生命被男权中心社会肆意践踏,生命意识淡化乃至沦丧的旧女性;一组是女性生命意识在生存与精神压迫的双重困境中突围、挣扎着醒来的新女性。在封建旧道德与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她们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人生悲剧:前者背负沉重的生命之枷以致被侮辱被损害;后者虽然发现了自我,并企图寻找自我,仍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3.
萧红与伍尔芙都是20世纪特立独行的女性。她们的孤独敏感的气质,强烈的生命和死亡意识,是女性生存处境在她们身上的真实投影,体现出杰出女性对男权社会共同的身心体验,具有鲜明的女性色彩和叛逆精神。她们都是极富独创性的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实绩置身于世界优秀作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人的觉醒"的杰出代表,其生命意识以理性精神为统摄,以生活实践为引领,以诗性体验作表达,经历了三种跨越:一是由向往功业到躬耕守节、立善遗爱的跨越;二是由向往长生的焦虑到坦然面对人生短暂顺化的跨越;三是由体验他人死亡到体验自身"死亡"的跨越。这三种跨越分别从价值人生、自然人生和终极人生的逻辑和历史之维展现了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动态发展历程,并将魏晋时期的生命思想推向新的高峰。诗与哲学是近邻,故就人生哲学而言,陈寅恪誉陶渊明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并非虚言。  相似文献   

5.
易安词的生命意识,有别于男性词人的"男子作闺音",典型地表现在她对女性生命的深刻体验和诗意描绘方面。重新阐释易安词的生命意识,对匡正当下易安词研究的偏失及对现代女性的生命参悟多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的著名女作家,与冰心、庐隐一样善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中观照女性的命运,探寻女性的命题,书写自我生存的体验与感悟.她把目光对准了那些都市温饱人家和高门巨室中温柔端庄的婉顺女性,通过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人生际遇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家庭影壁、屏风后的生活内幕,讲述了"五四"妇女运动以外的闺门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生活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7.
女性的社区参与具有与男性不同的特点,她们的参与更多的是非正式的社区互动,而正式的政治参与相对较少.如果我们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探寻女性社区参与的变化,会发现她们的社区参与会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改变是由于角色的差异所引起的社区归属感不同而造成的.女性普遍的非正式的社区互动,使她们正式的政治参与成为可能,这也是她们发展自我的一个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8.
《棘心》最有价值意义的在于塑造了杜老夫人、白朗、马沙三个感人至深的中西方女性形象,她们的生命体现了成熟的爱,即完全舍己、甘于奉献的品格精神,昭示了爱的生命本质。女主人公醒秋的生命形象则生动呈现了她在孝道中的挣扎成长历程,指示了爱的生命的成长成熟核心在于从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转向舍己的人生价值观。小说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对当代中国家庭社会的和谐向上发展提供了正面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女性诗歌在其女性意识越来越得到彰显时,除了标志性的性别意识之外,还有一条更为内在和宽广的生命意识发展轨迹。这条轨迹逐次和参差地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表现为女性外在生命意识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具象探索、女性内在生命意识的挖掘以及女性对自我身体的生命哲学高标,并且,在其自我身体的完成时刻又走向日常自在的生命状态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女性生命体验是女性性别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即对于生命的经历和感悟的过程.而体验成为后现代的重要特征,也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遭遇的必然前提.对于生与死,悲与欢,离与合的有限生命经验的体验促成了女性对于现实世界意义的无限追寻.以后现代视域的体验为视角来透视和展现女性的生命体验对于展示女性生命个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视角.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青少年时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一红色的激情时代、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是90年代女性散文创作的中坚力量。其散文虽有难以避免的困惑、迷惘,但有人生历练中得来的醒悟。她们从认识、领悟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红色年代开始,接续了前辈对苦难记忆的反思,在前辈们不得不终结的地方,把思维、感觉的触角伸展到生命意识的深处,收获了以生命意识为基础的性别意识、个人意识的觉醒。这是生命在穿越了混沌、蒙昧的漫漫长夜之后的日出和黎明,然而是"带伤的黎明",是烙印在记忆深处的创伤性记忆向经验层面的提升,是一个艰难的思想的反刍和生命的蝉蜕过程,也是一个女人精神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自我疗救与自我启蒙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林语堂本身的人生自我定位,他的生命意识在文本中的表现及对文本叙事的影响.林语堂自我定位为俗世常人,但绝不世俗,处世原则是合理尽情、快乐自适.他肯定合理适度又无害他人的欲望,在文本叙事中表现出宽容舒缓的特色,同时作者的主观理想促使他在叙事中多采取女性视角和全知叙事的方式,前者贴近人生的感触,后者拉开了审美距离,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观照并行不悖.对文化和理想的偏爱,使得他小说中呈现风俗人情画的特色和浪漫的情调.当然,这种做法也对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带来了缺憾.  相似文献   

13.
纵观萧红的全部作品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给中国现代文学画廊留下了一系列负着时代和社会最深重灾难,在“生死场”上呼喊着人生、诅咒着的“萧红式”女性,她们在“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中寻求到了生命的火花,寻求着人生的价值,表现出反封建和谋求女性解放的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王桂青 《东方论坛》2007,3(6):66-70
在<生死场>中,萧红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叛逆",她以"越轨的笔致"触及了女性独有的"女性经验"、"作母亲的经历"、"性别奴役"以及由疾病、自尽、意外伤亡等所导致的生命体验和身体经验.透过这些浸透了女性之血的生命体验,诉说了女性"成长的故事",将女性残酷的受压迫的地位和身体被男权社会所操控的生存真相昭示于天下.同时通过王婆形象的塑造,肯定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为寻求女性解放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苏青、张爱玲是“孤岛”时期上海都市女性文学的两朵奇葩.在“孤岛”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她们在残酷的政治现实之外,重新发掘了战争中被忽略的“身边”元素,在爱情、婚姻等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这些所谓“永恒”题材和主题上进行深入开掘,以自叙传的叙述方式,展现女性独特的生命理想、情爱理想和自我理想,并经由爱的体验而真诚、执着地对女性生命意义进行哲性思考,展现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6.
萧红与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体验着生命绚烂,不同的悲剧生命体验,创作出不同的悲剧性作品。通过女性独特的悲剧视角,两位女作家面对人生的不幸和国破家亡的现实,都激发出了巨大的创作热情,书写了中国女性作家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一个注重把个人情感体验投注到创作之中的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局限于个人情感,她的创作视野是宏大的。她在创作中,始终透过个体的生命体验,观照着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她以无限的悲悯情怀描绘着扎根于土地的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与挣扎,她以哀伤的笔调写着回忆中的人和事,她的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呈现着她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自由和生命寄托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女性身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自我指认,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只有到了80年代中后期,女性的性别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王安忆、铁凝通过质询女性身份的迷失,演绎女性悲剧宿命轮回来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女人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女性意识由过去的搭载在启蒙话语里向女性自身生存体验位移.但她们的思索更多的从社会文化历史层面切入,其女性意识尚处于朦胧模糊的阶段,独立自主的女性话语还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朱巧英 《南都学坛》2009,29(4):50-51
"美在生命"是沈从文的艺术观。信仰生命、探索生命、讴歌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基本主题。沈从文小说的女性形象基本有乡村女性(主要是湘西女性)和都市女性两种。湘西女性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她们在原始自在的生命形态中展示出自由舒展的生命活力和对美与爱的炽热追求,在自在、蒙昧的生命形态中昭示着生命的本真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问卷对233名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水平较好,对自杀等漠视生命的事件有科学的认识,但存在对死亡态度不够理性、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缺少深度、自我生命体验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