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涛 《人才开发》2009,(8):29-31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校合作继续教育是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改进和提高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效果.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因此.中小企业继续教育要依托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走与学校合作的道路.大胆探索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2.
企校产学研合作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是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直接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推动力量;是使学校主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变封闭式的办学模式,促进办学层次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和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用,加速知识信息的创造、传播与应用,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进程,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密切结合的…  相似文献   

3.
厂校合作教育,是由企业与高校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共同努力,紧密结合的一种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的继续教育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办学模式,而是以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术为基础,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对象,以直接有效地提高企业技术技能水平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为目的的综合教育。  相似文献   

4.
继续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个窗口和纽带,是学校主动、直接、有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企业和用人单位是继续教育的主战场,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最有发言权。近20年来,大学和企业加强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1994年欧洲继续工程教育年会提出“欧洲的成功在于校企合作”。党的十  相似文献   

5.
各位领导、来宾、各位代表: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召开第五次企业继续教育研讨会,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本世纪的最后一次企业继续教育研讨会。在世纪之交,回顾总结我国企业、高校继续教育所走过的路程,讨论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探索继续教育企校合作的途径,必将对今后继续教育开展产生积极影响。这次研讨会,要以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研究在新的形  相似文献   

6.
赵艳 《人才瞭望》2016,(6):108-109
对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方面的做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激励和发挥行业协调作用是各国的共同经验。现阶段,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学校为主,由于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企业与相关院校之间的合作动力缺乏,进而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激发学校办学的热情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主动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第五次全国企业继续教育研讨会今天即将结束,我受会议委托,对会议情况作个总结。其实在会议进行中,张志鸿司长的主题报告,会议代表的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的交流,企业和高校双方的对话。特别是刚才兵器工业总公司傅局长和浙江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杨院长的发言,既作为会议企业和高校两个分组的代表汇总了综合情况,又从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企业和高校两个专门工作委员会的角度以加强企校合作,推动继续教育发展讲了意见,对会议已经是很好的总结。这里我想结合会议代表会上会下的讨论,结合我们对企校结合加强继续教育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从三个方面对会议情况做个说明。  相似文献   

8.
笔者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企校合作的几种常见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实际,总结了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该模式的内涵,它是一种以培育人文精神为先导,通过在学校学习与校外工作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的观点,为企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现实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大连市烹饪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引领的办学情况进行分析,从中窥探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各方调研,总结出适合烹饪专业校企合作的推进策略,摸索只有走可行路径,才能图人才创新培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产业转型的时代之变和“大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对医学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需求和要求日益提升,职业教育人才模式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校院(企)合作,多元共育是使教学理论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联结“产学研创”有机相融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对校院(企)合作育人的探索和实践,在开展订单式培养、建设“院中校”、专业共建学院、产业学院、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出一些经验,以期为医学类专业院校的校院(企)合作创新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企业需求出发”一直是当前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深感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只有积极探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才能使真正围绕着企业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毕业生才能具有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真正能力,被企业接受.文章研究了当前常见的三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并分别分析了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的脱节,而校企合作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案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廿一世纪”的伟大号召。刚刚结束的九届人大会议上,新一届政府明确表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主要的任务”。在世纪术的最后两年以及下世纪初的十年、在中华民族的振兴史、发展史上,将是继往开来、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从粗放型向集约性转变。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根本性战略,为加强继续教育,加速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确总结以往的成绩,努力探索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模式,对于继续教育今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吉林石油企业的继续教育无论政治、经济、人力及各个方面都依赖于石油,石油企业的经济兴衰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前途、命运及发展。特别是吉林石油企业2000年的继续教育,它将面临迎接新世纪的开始,同时又是油田主、副业分离的第一年,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石油企业的继续教育必须把握准企业的脉膊,为企业服好务。要根据石油企业需求,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高级人才的继续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级管理人才(厂长、经理)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是为进一步强化管理层的决策的主动性意识和减少失误率。用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剖析了中职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困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我国中职对外合作办学现状,对目前中职对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问题、对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师资问题、对外合作办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建筑工程类专业为例,从根据不同的国外合作院校,制订具有可操作性、可对接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专业的对外合作办学团队、制订规范化的办学管理程序,采用“2+x+2”学制、增强合作办学可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对外合作办学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所谓校企合作,是指中职学校主动与企业接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这里所说的“企业”,不仅是指工业企业,而是泛指社会上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种部门。校企合作的本质特征是中职学校与企业紧密接轨,双向参与,将职业教育融于现代经济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其它大专生的就业竞争中,中职学生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当前,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向导,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然而,如何积极有效地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我今天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有目的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项关键策略就是校企合作,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跟学校的学习有效地统一起来,以使企业与学校的技术、设备等互补短缺,实现资源的共享,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原则、模式和反思做了一定的分析和阐述,指出校企合作是适合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这几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最具中国特色、最突出的办学经验,但校方主动,行业企业被动,参与度低的情况一直是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瓶颈。笔者拟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培训与开发、招聘与配置、绩效、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处理六个方面的需求来分析其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机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对于行业企业介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激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