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穷而后工"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其说虽渊源有自,然明确提出此说的,则是北宋的欧阳修,而这又与北宋党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北宋党争背景下的产物.在欧阳修之后,此说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看法,遂又有其逆命题"诗能穷人"以及后者的反命题"诗能达人"等观点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的"穷而后工"说,要求诗人在性、情、学三方面都达到"穷"的境地,即具有"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和"偏诣之学",至于际遇之穷反而是次要的。这一诗学观念与钱氏所处之时代和个人际遇密切相关,也是其整个诗学思想体系的一个缩影,它将"穷"的范围扩大并重点落实在诗人本身,从而大大丰富了"穷而后工"这一中国诗学古老命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空白"这一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为理论依据,对苏轼词中所存在的艺术性"空白"予以探讨,说明艺术性"空白"在中国历代古诗词中的大量存在,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而且对人们认识、理解和评价苏词也有一定的补益.  相似文献   

4.
"还原圣人本意"是思想史的永恒主题之一.故,诠释有两个基本的向度:"还原"的向度与"发展"的向度.作为道家政治哲学的一贯主题,"无为而治"在历代的解释学语境中逐步面临着一种有"见"而无"观"的根本性"还原"困境.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是转换传统解释学的诠释向度,以作为本体诠释学和本体认识论的"观"为基本通道进入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老子道论之原初视域,并在本体价值论、本体伦理学和本体方法论的视角"理解"道家无为治国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学"是一个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期的概念.它表征为一种民族文学间的精神分工、世界化功能、交流互换等的关系运动,并受到民族文学内部各要素结构关系的制约.它的性质依各民族文学的动机与方式不同而不同,其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比较文学研究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3):50-54
尽管有着《文心雕龙》和《原诗》这样高度系统化的文艺理论著作,中国古典文论在总体的形式结构上仍呈现为散点式、非系统化的特点,但这种外在特点并不能掩盖古典文论自身所具有的能够系统化的自觉整合性特征,而这突出的在"发愤著书"和"穷而后工"两个范畴中体现出来。深层透视和重新解读"发愤著书"和"穷而后工"的内涵,即可窥见其中内具的独特而典型的中国古典文论整合性。"发愤著书"和"穷而后工"的提出、形成和发展,揭示了主客观因素对创作实践活动有着深远影响的特殊规律,更重要的是它从文学活动的四个环节: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全方位对文学发生论、文学创造论、文学接受批评理论的揭示,对文学规律的揭示。其特有的系统整合性使其在中国古典文论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因此,不仅在古代,而且在当今时代仍然会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现代阐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对<金锁记>的作家创作本意和文本本义之间的裂痕的分析入手,来进一步探讨<金锁记>所揭示出的人性的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语符和语符链,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是原生性的、充满隐喻特性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文学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段:陌生化。陌生化是通过对普通语言的"扭曲"即"有组织的违反",造成对事物感觉的"惊奇感",从而达到"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陌生化"在对文学的阐释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学"的概念自50年代后期诞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时间流程中对这个概念的认识、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状貌,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更是有多种论调质疑此概念.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力图还原历史真实面貌,以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共历史上四次"大错误、大挫折"即"四落"时期均程度不同、不自觉地背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国家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三个"十三年"即"三起"时期则基本上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党、国家带来福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审视中共党史,并将其作为对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国际共运史上的前车之鉴和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的建设刻不容缓 ;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使培养中青年干部问题迫在眉睫。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正是出于对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与风险的恰当估计 ,凝结着深深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和中国,为开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阶段、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它对振兴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性事业、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对加强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均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唯物史观依据主要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文化反映经济和政治,又对经济和政治有能动作用,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依据对社会存在的深刻变化和时代特征的准确把握,立足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党的建设实践和任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建设上的创造性运用.实践"三个代表"必须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深刻论述,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三个代表”的客观依据、信念依托和价值归宿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并不具备坚实的客观基础条件.它的发动与实践,主要是由超前的主观意识因素促发的,在历史实践探索过程中又产生了偏差.这一历史性的曲折和失误,被实践后果证明"三大改造"搞早了、搞快了、搞急了,所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左"倾错误,其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味"是中国诗论中的重要范畴,它在钟嵘<诗品>中是指"滋味",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是指"韵味",在袁枚<续诗品>中又是指"鲜味",可见,"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论家的生活所决定的.考察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演变的原因,对于构建我国古代文论史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应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全球化及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意义,自觉置身全球化背景加强党的建设,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采取正确的应对战略和策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科学论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良好学风,从实践角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唯物史观对思想文化发展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时代主题的转换、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等方面构成了我们党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