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国际公约看我国海洋生态溢油损害评估的相关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就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标准的确定问题专家之间存在很大争议,其中关于生态溢油损害索赔及评估标准是否符合国际公约的规定,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溢油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不能作为损害索赔的范围,其不但违背了国际公约的赔偿原则和规定,且与我国国情不符;不仅如此,包括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标准的法律效力也应受到质疑。本文从六个方面表达了对以上观点不同的看法,认为建立本国溢油损害赔偿法律机制完全符合对国际公约的履行义务,同时表明我国应参照国内法相关规定建立符合国情的海洋生态侵权索赔法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频发的海洋油气平台溢油事故唤醒了中国人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相继出台了防止海洋作业与海上运输溢油的法律法规,建构了民事、行政和刑事问责体系.但是,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实践中的海洋油气平台溢油的法律问责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其存在的诸多规范缺失和运行障碍问题必须尽快予以解决.同时,刑事问责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这正是中国海洋油气平台溢油事故屡现的一个重要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船舶溢油等污染海洋环境行为的防治采取的是一种"重行轻刑"的执法模式。这种执法模式偏重行政处罚,刑事制裁则完全缺位。面对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刑法完全缺位则难以真正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有必要针对这种执法模式的生成原因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使刑法在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治理中实现其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威慑功能。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7,(10):98-100
现行立法已建立了溢油应急计划制定备案制度、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制度、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故应急反应制度、溢油损害赔偿制度等溢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在渤海溢油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制度仍存在区域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溢油预防制度不完善、缺乏具体的责任要求等不足。渤海油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却溢油事故高发,还需进一步完善渤海溢油污染应急处置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溢油污染应急处置评估制度、完善溢油监测监视制度等专门的渤海溢油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要闻     
2008中国海上搜救及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在青举行日前,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共同保护海洋环境为主题的2008中国(山东)海上搜救及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拉开序幕。此次演习由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主办,韩国海洋警察厅协办,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中国海事局、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和青岛市政府联合承办,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举办国际性海上搜救溢油应急反应联合演习。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海关系分析,本文认为人类海洋文化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版本更新,当前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体现世界海洋文化生态转向趋势的最新成果,内在指向并且需要我国海洋文化实现整体生态转向的支撑,其中蕴含着海洋文化版本升级的历史性契机,应有意识地加以推进,走向人海和谐相生的升级版海洋文化,与海洋生态文明相容互促。目前亟需解决我国海洋文化话语表达生态转向不够、社会引领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四个途径创新升级,并应在各种话语性场域进行有效表达,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文化当代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海洋大国的形象塑造与海洋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7.
有来有往     
《青岛画报》2011,(10):2-3
从6月份至今,康菲溢油事件一直牵挂着国人和网民的心。对此,公众很想知道,康菲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蛮横底气究竟从何而来?那片海域的未来将是怎样的?特稿《康菲溢油事件大起底》让我们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8.
正在海洋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明显,并由此引出了海洋文明区的概念。本书作为海洋公益项目"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定位分析"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而且对海洋生态文明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性问题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权纷争、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方面,海洋生态安全意识、价值观、法律、规划、科研资金投向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的主导原因。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维护我国合法的海洋权利和权益,实现海洋事业稳定发展,必须要以软治理为保障,促进硬制度的顺利实施,构建一个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以及治理路径的"软硬结合"的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主导的海洋发展理念的变迁。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传统农业社会重陆轻海观念影响下的海洋农业理念与工业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冲突。对当前海洋开发和管理进行思考,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开发和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郭爱民 《学术交流》2006,8(6):133-136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其庞硕的学术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理念。他认为,剩余是交换的基础;垄断是智慧的象征;货币是国与国之间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所有致富方式中高利贷是最违背自然的;在孤立交换条件下,物物交换有其比例问题;如果增加一较小的单位使整体的好处大大增加,就是一个较为合意的东西;行政当局要考虑普遍公平的规则和国家的福利。这些经济思想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货币理论、供求均衡、边际效用、效率与公平分别存在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雒莉 《唐都学刊》2000,16(4):90-92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六首梅花词与历代男性诗人所写的梅花诗词的对照分析,指出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视角及独特的感受状写梅花,使词中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水乳交融,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依据不同学者对空间理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由此形成的在乡村空间研究取向上的差异,把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乡村空间变迁的机制与逻辑的研究;二是多元视角下的乡村空间研究.这两种类型的研究涵盖了当前乡村空间研究的基本范畴和领域,可为认识和研究乡村空间治理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多元化视角.同时需要看到,现有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无法从整体上构建乡村空间变迁逻辑的解释框架、对相关中层理论缺乏提炼等问题,这对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长期以来被美国广泛使用,许多研究经济制裁的美国学者对它是否应该继续使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探讨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功能,以及对外经济制裁在美国未来对外战略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美国还会继续把经济制裁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工具在国际事务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洪耀辉 《学术交流》2005,(2):172-176
由于沈从文推崇超政治文学观,人们都愿意把他看成是一位远离政治的追求纯艺术的作家.而事实上,身处特殊政治文化语境的沈从文,同样会不时地显露出与当局对立的政治倾向,他的文学观也并非一味排斥文学的政治功用,其平静冲淡的艺术文本中一样隐藏着作家的政治意识.所以说,沈从文并未真正超脱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16.
郝柳 《唐都学刊》2001,17(3):115-116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美育教育思想,提出德、智、体、美相融并举的育人方针及其理论依据。他一生中身体力行,倡导美育,实践美育,为近代中国新文化建设和美育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渐推进,高校利用移动互联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被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学习模式改革与创新对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从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对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用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付丽 《学习与探索》2005,(5):142-145
从媒介文化发展的视角看,网络出现泛娱乐文化倾向,张扬感官满足,悬置人文理性,忽略历史与社会意识,使网络文化缺少应有的理性深度、历史维度及超越精神。网络媒介技术以主体感官为主宰对象的功能偏失,使网络主体对技术效果尤其是感官满足效果产生依赖与迷恋,从而削弱了其文化反思能力、否定能力及超越能力。网络传媒强大的消费娱乐导向,集中体现了新媒介文化的商业化。网络泛娱乐倾向中的文化偏失提醒我们,网络文化亟须加强人文理性建设,走出娱乐至上的文化误区。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是从价值上对教育的一种限定,使教育建立起对人性的依赖。人性假设的最大意义是使教育有一个人性的边界和稳定的基础。人性假设意味着教育确立了自己特殊价值立场,有了这个立场教育不会轻易受世俗压力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教育的人性假设必须以人的美善本质为前提。对人性的信任,这是教育人性假设的基本条件。没有对人性的关善假设,没有对人性的真诚和期待,教育就不可能把人性作为依靠的力量,从而也将最终失去自己内在的人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林定忠 《唐都学刊》2002,18(4):71-73
生活世界问题是胡塞尔后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有关于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现象学研究在社会政治、历史方面的重要成果。分析胡塞尔生活世界观念的层级性的交互主体性建构特征 ,有必要澄清生活世界概念之内涵及其普遍哲学概念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