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庄子》一书中的形象,学界历来有不少看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道家学派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批判、改造或是直接转换其身份而达到弘扬道家思想的目的。而《庄子》一书本身并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的孔子形象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一般认为《内篇》大抵属于庄子本人之思想,故本篇论文专就《内篇》中的孔子形象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庄子借用孔子形象的本意及其对孔子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综观孔子一生,他的自我角色期待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角色期待使孔子一生面临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等多重矛盾和困惑,由此给他带来了不绝如缕的生命焦虑感.晚年以作<春秋>为显著标志的整理六经.是他应对政治追求失败带来生命焦虑的反思与抉择,但并未由此使自我的生命焦虑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3.
境界与实有相对,它表达人们对于现实及人生的基本态度,是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判断与确认之后所达到的心灵意境。从境界论看,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旨在寻求心灵之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庄子寻求"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亦以人之心灵、精神的自由超越为第一义,庄子和孔子都内求于心灵,以"通"为最后的境界回归。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内直与外曲;2.虚、静;3."通"境,进而来解读庄子与孔子思想中的境界旨趣。  相似文献   

4.
与历史原型相比 ,《庄子》中的孔子形貌显然被改造和加工过 ,使其或以屡遭挫折的复古主义者的面目出现 ,或转换为道家人物的膜拜者 ,或蜕变为庄子思想的代言人。这显然与当时儒、道论争的形势有关 ,也是为贬损儒家抬高道家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战国诸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随意塑造孔子形象,以为己用。庄子借所表述的孔子之言阐明其重要的观念如"心斋"、"坐忘"、"才全德不形"等。庄子敬佩孔子,有时视他为儒家圣人,有时视他是至人。《庄子》外篇中批评仁义者多言及孔子困窘,所表述的孔子有合乎其本来面貌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把孔子和学生塑造成庄学的代言人。外篇中反对仁义者说孔子见过老聃,他谈治六经与倡仁义说,结果都被老氏批评。杂篇中《渔父》、《外物》、《盗跖》除了批评其所表述的孔子的学说外,还攻击他的为人行事。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虽是道家经典著作,但其中关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记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书中孔子的形象颇为复杂,他既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又是道家理论的宣扬者。由此可以探讨儒道两家既矛盾又互相渗透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孔子对庄子理论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继承孔子学说的仁学内核和精神本位的人文主义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生命哲学。同时 ,以老子的天道观与辩证法为武器 ,全面审视和批判孔子学说 ,从而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理论体系。正是孔子 ,使庄子与老子分道扬镳 ,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0.
先秦生涯发展思想论纲——以孔子、庄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生涯发展思想史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国家为本位的职业分工思想,并形成了影响中国至今的"官本位"与"金本位"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孔子从时间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涯历程"理论与"职业锚"思想;庄子最早提出生涯浑沌发展模型,生涯浑沌之特征表现在"人生如梦"与"命运"两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对于交流的障碍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要达到沟通,须走出个人本位的局限,摆脱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者,应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和进行价值判断。在超越了本位思维之后,庄子达到一种"精神的四达并流"的沟通境界,他与天地万物精神往来,并为后人提供了一条突围现实、完成心灵超越的自我沟通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之游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要全面、准确、细腻地把握庄子之游,就有必要对庄子“游”的基本义、“游”的幅度及其最向往的“游”逐一辨析,还庄子之“游”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庄子的游主要是出于对世界秩序的怀疑,是一种精神性的游,其内涵的多变表明了庄子自身的矛盾,其自身的开放性则为后世文人从其身上发展和衍生出各种游的模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以"道"为逻辑起点,以寓言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文艺主张,他对"道"与"言"、"大美"与"大象"、"虚"与"静"展开的反复论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境界论体系。本文循着庄子理论的脉络,对其艺术境界的理论实质及后世的阐发作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寻找“思想”背后的“思想”的思路和思想家的思想背后有其观念支撑的原则 ,勾勒了庄子哲学的价值观念背景 :这由一系列的矛盾构成 ,其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在这矛盾中 ,伸张着许多人类精神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道论,具有一种对传统及世俗的以贵贱有等、上下有别为精神的社会等级秩序观念予以颠覆和解构的理论因素。从人性的真谛便是自然性出发,庄子强调各种社会关系及规范都是对人性的桎梏和斫伐,并意识到人人平等不仅是自然所赋,也是人性的本质要求。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表面看,这仅是精神的自由,但庄子的自然主义与自由哲学一旦与社会政治话语相衔接,必然走向政治自由的诉求。庄子在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对平等、自由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个人意识觉醒的标志,其所包含的对君主专制政治的批判与声讨精神乃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生态思想大致有两个层次在物质生态层面,首先他将万物不拘形式纳入写作版图,呈现出生态存在论的多元论审美观;其次他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关系及人在自然界的非中心位置。在精神生态层面,庄子以个人为对象,一一去除名利形貌对人心灵的遮蔽,提出无待的逍遥游境界,并指出到达的途径——体道。从物质到精神,庄子构筑了一套健康完备的生态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学术思想十分丰富,其“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物我为一”的思想非常有特色,认为天地万物都按各自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人应当保持纯朴的天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而人远离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对立冲突,主要是由于人类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混沌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状态的想象之词 ,庄子的混沌寓言显然是受到原始神话的影响 ,然而 ,《大宗师》中的混沌却被拟人化了 ,而且赋予了极强的文化意蕴。混沌之死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的怀疑与批判精神 ,也反映了庄子的社会理想、人格理想和学术理想的追求与超越。庄子的混沌意象具有丰富的内在美 ,它是无为 ,也是道 ,是无序后的至一 ,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无为之道的拟说。任何物只要运用得法,都能带来大用;一切用都资大道的无用而成其用。即是说,它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道和物的用是什么?本文认为应该继续追问下面一个问题:用对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无用之用对物的意义意味着什么?无用之用就是通,是对道的通达,它以伟大力量守护物的意义;同时,它显示了庄子与其时代的遭遇方式。  相似文献   

20.
庄子浪漫文风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现实意蕴。他不仅借助“畸人”、“宋人”、“寓言”等形象的文学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忧生情结与当世情怀 ,而且借助《齐物论》等文建构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意识与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