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上好品德课,提高品德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品德课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陷入进行道德知识说教,学生厌烦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德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2.
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人的品德降退到一定程度后决不能再滑落的"临界线"问题,即青少年品德的"底线"问题,就成为我们难以回避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学校学生品德水平"一再"滑降的严峻现实,使如何保持学生品德水平滑降到某一个"底线"后不再滑降,成为我们难以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学生品德水平的"底线"出发,实现"底线"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刚开始教品德与社会,课上得连我自己都不满意,我不得不开始琢磨上这门课的门道,通过近几年的摸索,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习的思维难点并不多,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抓住学生的心灵就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如何才能抓住学生心灵?下面谈一些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纪律观念淡薄、品德低下的学生.我从事初08级的管理工作,据我调查,这一类学生的比例大约占20%,这些学生并非都是他们的智力有问题,而是受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影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反应出来与众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7.
我所谓的正常儿童,是指那些在父母陪伴、呵护、关爱之下健康成长的儿童.社会中的孩子们都希望自己是这样的,这样更有利于自身的成长.但实际不是这样,社会中还有一群特殊儿童,他们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改革,把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并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突出学科的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与原教学大纲相比,淡化认知、技能的学习,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新课程以它崭新的面貌吸引着孩子们,孩子的心思,细细密密,如窗上的冰棱花,晶莹而透明,体现出的是生命的悸动与温馨,很多次我都被他们感动着——他们对小动物的体贴,他们办事的执着、专注,他们待人的诚…  相似文献   

9.
纪五斗 《科学咨询》2008,(22):22-23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我曾任教小学<思想品德>课十余年,现改任<品德与社会>课,下面简要谈谈作为思品课教师如何转型成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从而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着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育孩子们对生活积极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文明公民。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想品德课,我觉得可以采取“引、听、说、评、做”五个步骤进行.一、引“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上《与邻居和睦相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也要贴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下联呢?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育人课程,培养学生学做人,做一个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和责任心有良好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就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杜会》课,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3.
"思想教育是一种艺术,需创设一种意境和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时,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调配学生的情绪,使之调动学生的情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尝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杨宁 《科学咨询》2008,(10):93-93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综合课.它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历史、文化、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育观念,更具有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与其它学科一样,共同承担着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品德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贴近生活,让学生能真正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生活中实践呢?我想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与社会》学科,真正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悟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品德与社会》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对我们教师来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设  相似文献   

16.
一、我的班级我做主 1、班级精神我构建.先给孩子们作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演说:咱们班是53人共同的班级,它有50个孩子、3位老师(语文、数学、英语)组成,每位都是班级的主人,你们希望咱们班成为怎样?  相似文献   

17.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教二十多年,长期担任初二、初三的数学教学,一直在探寻如何将"美的秋水容纳于枯燥数学之中"的多种教学模式.每当我新接一个初二或初三的班级,我都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尽快适应我的课堂,并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全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天天地好起来.我个人对课堂场景进行了反思,可能是我对全班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全班每个孩子都会得到我的保护;也可能是课堂上有"激趣"的故事、有引发"争论"问题情境,有时还伴随我那"破锣"插曲……孩子们上数学课总会拥有一个宽松、愉悦、安全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19.
何代俊 《科学咨询》2009,(16):90-90
新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晤,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我曾任教小学《思想品德》课十余年,现改任《品德与社会》课,下面简要谈谈作为思品课教师如何转型成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从而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