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作出的战略新思维.党的十九大特别强调,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文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等方面,总结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化历史和系统性特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作为一个巨系统,结合系统科学“老三论”“新三论”,分析了“四个全面”战略指导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发展创新驱动的核心“序参量”,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是系统安定有序的两个轮子,健康快速地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百”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演化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体性战略,不但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科学思想,而且还创造性地将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丰富了系统科学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逻辑向度和价值维度的视域,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指向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所在, 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更好地实现两者的有机契合和协调推进。同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进一步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 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战略”,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也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四个全面”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四个全面”内在地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源泉;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和法治保障;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8,(2):91-97
党的十九大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这一新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是深刻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内在相连的有机整体,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集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充分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各自的内在关系,精准把握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遵循党中央的基本思路继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需要作为终极目标关怀,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以协调发展为实践要求,遵循法治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认知标准和人文标准三个维度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评判的主要标准,从而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6.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科学研究、总结、把握二者关系,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是现阶段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成效显著,但依然受到现实中很多因素的制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建成生态小康,实现生态改革公平,从严实施生态法治和落实生态党建。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高校宣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第一课堂”和主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这是当前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坚持问题导向,带领学生学习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实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有着各自精妙的设计,又相互贯通,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系统整体。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依靠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9.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精髓,它的形成是有时间脉络的,并且每一个"全面"是有逻辑关系的。当代大学生要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必然要以强大的责任心,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绽放自己的青春。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协调推进新时期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高校党委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化主体责任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层面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为“核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核心论是对中心论的发展和超越。中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天人关系及人我关系的日益紧张。核心论方式下的发展,是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发展的结果是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更加和谐的状态。因此,就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言,用核心论统领中心论,用人的全面发展统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2.
《诗经》里“之”字用法比较复杂,本文从词性和句法功能上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4.
略论《英汉大词典》及其《补编》中的文化信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英汉大词典》及其《补编》的观察,从收词、释义、例证、习语、词(语)源、文化注释、附录等方面讨论该词典文化信息的体现以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创作首先是继承,然后才是发展。许多西方学者经过研究证实,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中有着许多现代主义成分:意识流、异化、荒诞、意象、黑色幽默等艺术创作手法,莎剧的现代性进一步证明了莎士比亚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默>和<谩>作为<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亲自翻译的为数不多的作品,是鲁迅留日时期借"异域的文术新宗"来改造国民灵魂所发出的一声呐喊,体现着鲁迅"为人生"的文艺思想和与其理解的文学本质相适应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基本词汇不断扩大,一般词汇不断更新,新词层出不穷。在新词语中“吧”一词自出现以后,经受住了语言发展演变的考验,不断丰富其内涵,变成一个使用频率高而且极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代表词。  相似文献   

18.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独居一席。其以独具个性的笔墨体现了中国文人灵魂深处自觉的责任感和心灵的感悟,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