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直接秉承的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特征。与人们的生活原则相重合。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 ,成为一种独立的物质文化形态。它促进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 ,既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 ,又完善了一个“化人”的世界。这就是民间美术中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2.
泰山民间美术是泰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意的象征性、造型的主观表现性和取材的多样性等审美特点。泰山民间美术目前主要有原生态和市场态两种存在形式,前者面临逐步衰退、消亡的危险,而后者正陷入缺乏艺术个性、市场化泛滥的困境。泰山民间美术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要有选择的加以保护,新产品开发应在创意中寻求、保留其意象美学结构的传统特征,要将混沌造型规范的研究与时代审美观念、新材料技术以及精湛的科学加工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民间美术:中国传统美术的根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民间美术 ,是孕育滋生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根基 ,也是美术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上古时期 ,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出的浑朴绝妙的艺术前的艺术。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 ,随着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 ,宫廷美术、宗教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逐渐从民间美术中分离出来 ,开始了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美术艺术的发展历史。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的根基 ,对它的发掘、认识、研究应与其他美术形态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4.
闽台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其工艺美术的行会组织由来已久,由从事同一行业或与此职业相关人员组成的同业公会,形成了各自的行规、行例以及长期的习俗。笔者以闽南漳州地区的民间美术行业为案例,运用社会学、民俗学及艺术文化学等多维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行业的特殊现象,旨在为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本土民间美术造型是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题材上分为:为神造像、自然摹写、吉庆呈祥、生活起居、民间传说等.黑龙江本土民间美术造型以神秘崇拜为主,反映了北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风俗内容. 相似文献
6.
浙江民间美术现状及其引入高校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浙江民间美术资源的概况、存在的现状和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入手,对浙江民间美术引入高校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施办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建议在高校开展多方面、多种形式的民间美术教育,让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民间美术,使民间美术不会在年轻一代的视野中消失。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文章从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角度论述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源流,并从线造型、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三个方面分析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的种类和艺术特色,探讨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美无处不在。人类生活无处不包含着美和艺术,生活中处处存在美、时时同艺术相关,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都渴望和追求美,而美术鉴赏正是担当着培养人们认识美、鉴别美、创造美的任务,是增强人们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分析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使情感得到陶冶,使品格更加高尚,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不断探寻艺术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浅谈民间美术的民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134-136
民间美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丰富民间活动为媒介,以美化生活和表达美好愿望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心理和民俗活动的制约,使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民俗性特征。民俗性是民间美术的本质特征,是民间美术有别于其他美术形式的重要标志,亦是民间美术产生其他特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王赛时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8(6)
茶文化的美育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茶文化中的自然美育、文学美育和艺术美育的功能进行了重点探讨,意在发掘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美育内涵,传递茶的审美意图。美育即是一种情感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而茶文化正是情感和文化的结合体,美育效果极为彰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朴素自然的本色之美,是海南五指山地区民族歌谣的一种优秀的艺术品质,它给人以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感,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艺术视角的解释愉悦与审美愉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审美愉悦之所以会覆盖艺术整体愉悦,原因有二: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更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14.
“媚”是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画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画体规范转变和艺术追求的时代潮流。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媚”论,大致引入于魏晋南北朝,升格于唐宋,深化于元明清。媚画生成在于用笔消散轻柔,不可太劲挺强健;用墨黑多于白、浓多于淡、湿多于干以及用嫩墨,由烘、染、破墨等法出之;“媚”画多用“兰叶描类”。“媚”画主阴柔美、形式美,媚画流动飘洒,富有动势之美,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画家超越呆板、枯竭、臃滞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5.
16.
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审美超越 ,它带给人的既是现象和现实 ,更是本质和理想 ,人类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艺术审美超越性的实现依靠审美变形 ,依靠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双向建构。当自然外物成为融合了艺术主体意识的“第二自然” ,艺术便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是世纪初出版的一套以知青为题材的文本,这套文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文本的作者面临着一种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困惑;其次,由于审美品格的缺失,致使文本的备忘价值大于其审美价值;第三,文本的策划者将这套文本定位为“民间文本”,带有很大的虚幻性与不确定性。纵观知青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套文本并未能将知青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青文学的创作有待突破与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明白地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他们除了在贬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外,主要是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审美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类型不过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者,不能单独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审美意识形态涵盖。审美意识形态的命题不仅把意识形态中性化,而且割裂了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丰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2):181-187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形态,元宇宙以数据的方式建构起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实现全沉浸式呈现和对感知信号的全摹仿。元宇宙是“虚”在形式、“实”在感知。然而,元宇宙与艺术何干?元宇宙作为一种媒介,既与传统艺术媒介的发展具有高度的连贯性,自身发展又伴随着感知的进阶。从柏拉图的摹仿观来看,传统艺术摹仿的是事物的“某小部分”外观,当代电影艺术的影像呈现则是对“某小部分”的巨大突破,而元宇宙却实现了全摹仿。由此可见,以元宇宙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似乎也会成为必然。元宇宙艺术对现实物质世界形式的突破,不仅是在摹仿感知,还将重塑我们的感知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