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萍 《社区》2002,(18):63-64
一提起纽约,多数人都会联想起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华尔街、百老汇等观光名胜。不过,就像游览了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以后,最好去看看四合院才算品味了真正的老北京一样,在纽约的日子里,我也试图去发现它的“四合院”。苏荷(SOHO)的建筑——钢铁时代的形象记录 苏荷距离游人如织的世界贸易中心不远,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苏荷的魅力是它的建筑:四五层或是六七层的楼房上,到处是铸铁的装饰物。有的镶  相似文献   

2.
在我旅居瑞士洛桑的寓所附近,有一座小小的玫瑰园,满园的玫瑰姹紫嫣红,灿烂而热烈,园中有一幢小小的二层楼房,静静地伫立于玫瑰花丛中。 铁路从小楼房旁穿过,我每日上班上课常常从这里走过,园中寂然,楼房白色窗纱后面也空无人影,若是没人住吧,可园中小径清幽洁净,不见落叶,玫瑰枝繁叶茂,修剪得整整齐齐?  相似文献   

3.
史浩男 《新少年》2010,(3):43-43
今天是我十岁生日。爷爷特意从很远的乡村来到我家,为我庆祝生日,爷爷家虽然住在农村,但家里条件特别好,住着二层楼房,还有汽车呢?  相似文献   

4.
戴元生 《社区》2004,(16):20-21
在社区辖区内,以一栋楼房为一个单位,把该栋楼房的全体党员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叫楼园支部。现在上级号召在社区里建楼园支部,但我认为建楼园支部不具备可行性。一般的社区居民有5000多人,他们居住在数十栋乃至100多栋楼房里,每栋楼房有居民数十户,多至100户。现代的楼房少则三四层,多则数十层,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独单元、独户。各家有一般的门还不行,还要安装上防盗门。房主人的习惯,无论是出门或进门,开门就顺势关门。居住在同一栋楼房里的人,很多互相不认识。居住在同一个单元的人,照样很多互相不认识。我家的对门对户,相…  相似文献   

5.
我和老婆几乎每年都要到一个很穷的亲戚家拜年。他家住在广州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里一栋木质结构的破旧三层楼房,10多年前政府有关部门就发出通知说这是一栋危房,其间两次说要拆迁,但始终没有动作。  相似文献   

6.
赵家耀 《社区》2014,(35):56-56
五十多年前大学毕业分配,我从北京南下上海,单位将我安排在黄浦区南昌路(解放前称为“花园别墅”)的新式里弄里居住。没想到这处居所其中一间书房竟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旧居,而对面的一幢三层楼房则是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他娇妻陆小曼当年的“爱巢”。  相似文献   

7.
林新建 《社区》2013,(28):37-37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和平路的114号是柳南环卫职工家属宿合小区,这里90%以上的住户是环卫职工家属,小区只有几家租房户。院内有一栋一梯2户3个单元的7层楼房,一栋一梯4户的4层楼房,合计58户人家,  相似文献   

8.
张志明 《金陵瞭望》2009,(21):83-84
南京中华路24号临街的一幢二层楼房.1982年9月经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既非十分古老又不特别精致的很不显眼的普通楼房.为什么要列为珍贵文物单位加以保护呢?这是由于这幢楼房曾经是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所在地.它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建光 《社区》2010,(13):62-64
在武汉市一栋3层的灰色楼房中,死亡是个避不开的话题。每过几天,这里就会有人死亡。死去的人一走,就有新人住进来;再有人死去,就再有人住进来。就像人生的最后一个驿站,一些人的生命在这里走到尽头。那些在狭窄走廊里和白色木门内生活的老人,有的孤苦了大半辈子,一生平淡无奇,有的肚子里则装满了风雨、故事。但在香港人林玉敏看来,她能为他们做的事笼统说来只有一件,那就是替他们完成遗愿,  相似文献   

10.
转角遇到爱     
孙道荣 《社区》2013,(5):64-64
黄昏,居民楼下陆陆续续聚集了不少老人,一边摇着扇子纳凉.一边说说话唠唠嗑儿,十分热闹。 老人都是这里的住户。这是个老小区。楼房都是6层的,没电梯,住在上面的老人.上下楼就很不方便。以前,经常能看到住在楼上的老人,手里拎着个小椅子下楼。椅子除了来到楼下坐坐外.主要的功能还是上楼回家的时候用,爬一层,放下椅子,坐一会,喘口气。养足了劲,再爬一层。有的住在楼上的老人嫌费事,干脆不下楼了,成了“宅老”。  相似文献   

11.
孤独     
<正> 我每一次回到H城,迎接我的就是这座火车站。占地很广的车站是座阴森森的烟灰色大楼,通常我就把手提箱搁在行李寄存处。在推开那扇沉重的大门上街去以前,我总要点支烟。H城座落在车站的一边。但从这里望去却看不到它。一幢幢二、三层的小楼房把它挡住了,这些楼房曾经都是些旅馆。应该说,H城给每一位来客留下的印象非常令人沮丧。城内几乎所有的房子都用笨重肮脏的白色栅栏围了起来。车站前方是小摊贩,摊子上堆满了黑麦粉做的馅饼和姜饼。那一天早晨,这里空无一人。我坐在石头台阶上,一边抽着烟,尽情地享受着清晨的安谧和宁静,一边审视着把H城团团围起来的高高的  相似文献   

12.
韩智 《社区》2011,(4):17-17
时光荏苒,转眼间在社区工作已有两年时间。我所在的夕照寺社区是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管辖的一个老旧楼房小区,辖区内拥有楼房24幢,在如今的北京城社区里,我们的社区拥有“五多”的特点,即:老旧楼房及合居楼房多、老年人多、  相似文献   

13.
《三月的租界》的第九自然段是最难理解的一段,也是分歧最多的一段。有的文章把这一段分为四小层,有的则不分层。我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层。从“这些话”至“更有希望”为一层,以下为一层。第一层,鲁迅先生运用逻辑学上的归谬法揭露狄克和“有人”的“田军不该早早地从东北回来”这一论点的荒谬。“这些话自然不能说是不对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4.
楼梯惊魂记     
龚妍 《社区》2005,(11):53-53
有一天,一个同事给我的邮箱发了好几篇恐怖小说,其中一篇讲的是一个人从家里出来后,却发现楼梯永远没有尽头,一层一层下去,却总也找不到出口。看完后大家议论了一番,就抛在脑后了。我住的那栋楼房是塔楼,共有20层,还有地下室。就我个人认为,楼梯设计得不太合理,很狭窄,而且总是阴森森的,感应系统也很迟钝,且灯光极其幽暗。所以我平时很少走楼梯,除非碰上电梯检修。事发那天,正好遇上电梯检修,于是我走楼梯,一边哼着歌,一边配合旋律把脚步踏得特别响。就这样下了好几层,却还没有走到一楼的“安全出口”。光线越来越暗,空气里似乎还散发着一股…  相似文献   

15.
电表的变迁     
王莉 《社区》2012,(18):50-5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住在砖混楼房。楼房共四层,每层三户。那时电表入户,每月电业局查总表开出电费缴纳单,再由楼道里的住户轮流到每家每户抄分电表,收取电费。  相似文献   

16.
电表的变迁     
王莉 《社区》2012,(12):50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家住在砖混楼房。楼房共四层,每层三户。那时电表入户,每月电业局查总表开出电费缴纳单,再由楼道里的住户轮流到每家每户抄分电表,收取电费。  相似文献   

17.
听说曲江县光明村搬迁重建成花园式新农村,笔者慕名前去采访。光明新村坐落在大塘新市场一侧,背靠四季长青、苍翠欲滴的小山包,面对喧嚣热闹、商机无限的新市场。清一色的6栋三层小楼分为两排,中间建有花圃和绿地,春意盎然,美丽动人。面向市场前排的3栋楼房,一楼共有20间门店,有的已经开业,有的正在装修,好一派繁忙兴隆景象。二楼、三楼与后排一至三楼是建筑面积分别为96m~2(三房、二厅、一阳台、一厨房、一卫生间共20套住房)和110m~2(四房、  相似文献   

18.
从前年初春开始,我经常能从院前见到做生意的研姐,只是在当时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我们会成为倾心的朋友。人和人的结识,乃至成为朋友,总是需要一种机缘的。那时候,我们每次见面,我给了她钱,她递给我烟——一种极简单的货币交换,至多是相互微笑致意。 研姐以前住在我们这个大院老式楼房的三层,是那种一张床,再来一只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9,(10):54-54
北京一位读者咨询:我居住的楼房临街,楼下一层的房主擅自将住宅改作商业用房,把房屋租给一个人从事棋牌室经营。近半年来,该棋牌室每天晚上的麻将声、说笑声吵得我们无法入睡。我多次跟物业公司反映,但他们说也只能采取劝说的方式,我找房主协商也没有效果。请问:我应该如何维护我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4,(2):25-25
这年春末夏初,我生了一场奠名其妙的病。这场雹似平常的小感冒,竟让我在医院里折腾了两个多月。得病初期,我住进市医院急诊科。这是一幢老式的三层砖混楼,看上去已有百年历史,外观虽显陈旧但内部格局还是不错的。或许是在急诊科经历的生生死死太多。以至于其他科室都早搬进医院新区了,唯独留它在这座老式的楼房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