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徐广的《二侠传》向来罕见学者提及,却是探讨中国古代侠义观念转变极具价值的一部书籍。《二侠传》分"男侠""女侠"两个部分,在"男侠"方面,尽管以儒家思想为经,将具有一德一行一功的人物,皆纳入"侠"的范畴,虽未必真能厘清侠客的精神与面貌,却确定了"侠"的正面意义;在"女侠"方面,则是首标"女侠"名目,且突破了自《列女传》而下的对女性评价的框架,将富有情感特质、具有道术,乃至青楼女子,都明标为"女侠",可谓开启了一道研究中国古代女性侠客的津梁。  相似文献   

2.
吴颖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5-148,160
影视作品中的"凝视"是编导主观意图的体现,常常带有鲜明的性别色彩。在男权影像中,女性总是被"凝视"、被消费和被规约,而女性主义影视则以破坏男性视觉快感的方式来颠覆传统男性文本对女性神秘化、妖魔化的想象和叙述。然而长期处于传统男权文化结构中的女性主义导演,有的摆脱不了潜意识中的男权阴影,有的又激进地极端排斥男性,这都导致了女性"自塑"的举步维艰,女性的自我形象也不免存在或过度强势、或模糊脆弱等明显的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3.
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撕裂了遮蔽在女性身体之上种种神秘的帷幕,透过对女性驯顺之躯、缄默之躯和死亡之躯的叙述,不仅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管制与形塑,而且极力恢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肯定女性的生存权利和生命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透射出男性角色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所作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女性驯顺之躯的叙事,揭示了现实存在于两性之间复杂、隐蔽的权力关系,以及女性"内化他性"自觉接受男权社会和文化的"驯服",使身体呈现出"非我"的异化形态。女性缄默之躯的叙事,透过话语分析揭破男性话语霸权,以及女性在话语上被歧视与挤压而陷入"不能发音"的困境。女性死亡之躯的叙事,揭露了在"并非人间"的"此世""存在"中男权对女性身体的戕害与精神的虐杀,揭示女性在无法救赎的死亡命运中对男权社会与文化执著、坚韧的隐性抗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90年代以来大众影视创作中的女性表达及文本中的性别形象与性别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视点,解析滋长于男权文化之上的电影/电视剧文本是如何实施对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个人话语的消解来建构当下男性霸权话语体系和男权中心的深层意识形态,探索一种符合女性利益和女性意志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5.
文、武是中国古代男性气质的核心,是男性气质的重要体现。宋明话本小说中的男性气质书写呈现出了明显的偏重性、阶段性,实为一个持续构建的动态过程,与不同阶段的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联;而女性气质书写乃至女性形象塑造则更进一步地受制于男性意愿,在相当程度上实为基于某种男性需求而对当时的男性气质、男性形象所做的有益补充,是为男性意愿下的进一步"被书写"。受制于文化形态的男性气质书写、男性形象塑造与进一步受制于男性需求的女性气质书写、女性形象塑造彼此搭配进而构成了这一时期文本表现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性关系模式,并在两性关系的构建上体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选择与男性意愿。  相似文献   

6.
传统侠文化以"潜文本"的方式"隐潜"在"寻根小说"的部分文本中、侠的精神气质积淀在部分"寻根小说"作家的精神气度中.20世纪80年代部分"寻根小说"在小说叙事模式与人物模式上与侠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创作主体在集体无意识中对侠文化的体认和传承.这在"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如<棋王>和<神鞭>中,分别表现为主人公所具备的"侠"精神及叙事上所采用的武侠模式,以及"寻根小说"的"根"与"侠"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以女性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宋词,对女性给予了特别关注,冲破了以男性为表现主题的惯例,显示了一定的进步性.但其中的男性词人由于受到男权社会文化语境性别立场的影响和性别上的隔膜,他们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无论是对才貌俱佳的女性的外在形态描写,还是对性弱情怨的女性内在品质的熔铸,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男性生理、心理追求而忽视女性的主体意识,流露出词人男权意识的传统积淀.  相似文献   

8.
刘传霞 《船山学刊》2005,(2):165-168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男性文本负载着更多的男权中心话语,透射着男性集体无意识,存在着将女性客体化和欲望化的倾向;女性文本则较多借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达来自女性生命深处的痛与乐。  相似文献   

9.
普希金作为一个经典性作家,被一代代人解读,然而对于其女性观的阐释至今仍是个盲区,本文则立足于经典性文本<叶甫盖尼·奥涅金>解读其女性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经典性的男性作家,诗人普希金对于男权中心既是有所超越的,更是有所维护的;其女性观既是现代的,更是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徐渊 《社会科学家》2007,(5):194-197
"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创作存在着一定的文化负生态,其主要表现是,依然存在的观念偏颇,"侠"文化的负面性,以及文本的自我局限。这极大地影响着武侠小说在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武侠小说要继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完成观念的进一步转换,对"侠"文化优秀之处的坚守和对"侠"文化负面性的超越,以及对文本默认的同时进行文本开放。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从自身经历出发,在她们的文本中,通过描写各类疾病,折射出创作主体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等多方面的反思.揭示了处在男权社会与主流文化双重压迫下他者地位的女性所受到的身心摧残与伤害;这不仅体现了华裔女性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反抗意识,更体现了后学语境下女性对自我身份超越性别、超越阶级、超越种族的执着探寻.  相似文献   

12.
向梅林 《船山学刊》2007,(4):146-148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词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亮点.她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女性自我经验世界的构筑以及对外在世界的焦虑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对男性意识形态的抗辩性姿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男性作家笔下出现了众多淳朴善良而伟大的乡村女性,她们因自身与知识、文明的疏离,以及历史积淀和个人经验积淀的影响,形成了难以释怀的知识分子情结.这种知识分子情结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男性的爱情选择中,她们认同的是男权化了的价值尺度;在与男性相处的过程中,她们追求的是男尊女卑的男权观念;在对男权文化的认同与追求中,她们不自觉地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4.
蒋业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199-201
张爱玲不仅将边缘意义的女性群体带进了文本的中心舞台,而且其文本也同时成为了女性表现其欲望、身份、语言和文化的剧场,张爱玲文本的女性话语是如何突破父权制男性"逻各斯"中心得以言说的.其写作策略是在其文本中建构反传统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情节模式,从而在话语层面上造成审美阻距,其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因迥异于传统而陌生化,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求知欲,因而得以认知被历史所遮蔽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5.
丁玲、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他们张扬着女性意识的大旗,站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制高点上,对男性形象进行了颠覆性的描写,撕开了千百年来男权中心思想统治下男性身上神圣化、神秘化的外衣,暴露出其灵魂的萎弱、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卑劣。在他们笔下,传统的男权至上思想受到质疑、否定乃至被彻底推翻,男权偶像轰然崩塌,一批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取代了男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地位,成为现代文学一道不一样的风景。三位女作家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大收获,是中国女性文学创作迄今不曾逾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作为一个经典性作家,被一代代人解读,然而对于其女性观的阐释至今仍是个盲区,本文则立足于经典性文本《叶甫盖尼·奥涅金》解读其女性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经典性的男性作家,诗人普希金对于男权中心既是有所超越的,更是有所维护的;其女性观既是现代的,更是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的男权文化模式里 ,处于主流状态的男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地位 ,女性作为在场的缺席者长期处于“沉默”状态 ,屈从于男性而退居亚流 ,坚守在边缘地带。在男权文化漫长而黑暗的历史通道里 ,女性的历史事实上是一张“空白之页”,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 ,并沦为男权神话最鲜活的献祭品。“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与德化教育 ,压抑、束缚、扭曲着女性的灵魂 ,女性的经验世界被层层的屏障所覆盖 ,女性的形象则被男权话语肆意涂改得面目全非。具有双重叛逆特质的先锋女性文学 ,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颠覆男权神话 ,杀死男权文化 ,…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与莫泊桑《一生》中的约娜是两个天使型女性,两人共同的悲剧根源是文本的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这是男权文化和宿命论思想在作者心理世界的积淀,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心理动力“意”,男权语境和宿命意识就是“意”在文本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文史哲》2002,1(4):90-95
在对《围城》、《骆驼祥子》、《北京人》等经典文本的重读中 ,分析中国现代男性叙事文学在恶女人形象塑造中所表露出的男性对女性主体性的憎恨与恐惧。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往往把主动型女性妖魔化 ,把女性主体性诬为是对男性主体性的压抑 ,并且拒绝同情主动型女性的生命困境 ,以喜剧的态度丑化、嘲弄主动型女性 ,从而把试图僭越封建女奴道德的女性诽谤为谋夫、欺夫的恶女人。这背叛了从精神上解放妇女的现代文化观念 ,回归于封建男权道德 ,从性别意识领域暴露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女性的社会属性是被男权社会所规定的,这就造成了男女两性之间在正义方面的天然不公平性.现代女性文学书写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她们利用男权社会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她们又强调自身的特质.只有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女性文学中的叙事,才能对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正义地位有清晰的认知.正义既关乎社会秩序,更牵涉女性权利.进入当代,女性的社会权利、经济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但女性文学在公共领域内的不在场导致其公共话语权的缺失.女性文学又过分强调自我而割裂同男性的联系,更加剧了社会伦理的二元对立.在社会思潮不断变幻的今天,女性只有书写自我、挖掘特质,同时善用人类价值体系进行宏大叙事,在公共领域内彰显自我并与男性一样“在场”,与男性构成“我们”的共同体一起对抗男权社会的侵袭,才能实现对女性正义观和正义地位的现实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