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哲学教科书"是苏联哲学家建构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评价"苏联哲学教科书",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来评价,既要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也要承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超越"苏联哲学教科书",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仍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直面的重大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反思,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创新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梳理,由此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正在理论和实践中酝酿。  相似文献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哲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独特产物。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使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历史中获得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认知,而且在于以独特的方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哲学的教科书时代。哲学教科书及其教科书哲学所构造的解释原则,曾经在哲学的普及工作中造就了哲学的辉煌,也曾在自身所固守的知识论逻辑中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形而上学的终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域中再度追问这个问题,就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构建自身哲学的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6.
赵绥生 《理论界》2010,(2):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反思,认为该教科书体系是在斯大林主导下完成的,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有必要进行体系重构。而事实上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与列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却向来被学术界所忽视。长期以来我们责备斯大林所主导苏联教科书体系,实际上并不是斯大林初创。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这一观点,同样来自列宁。  相似文献   

7.
本文藉教材改革之事机,提出哲学具有内在难度、特别是具有内在深奥的论点,提出哲学深奥性与通俗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自身的正本清源,意在纠正多年来单讲哲学通俗化的负面影响。艾思奇当年讲哲学通俗化是正确的,但后来实行得过了头,造成了严重误解:似乎哲学不高深。其实,中西方哲学,其具有难度与深奥这一点是古今皆然、概莫能外的。哲学为什么要通俗化?是也只是因为它本身就不通俗即深奥。哲学不神秘,但的确深奥。哲学是不平而常,又是常而不平。现行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缺乏必要的难度与深奥,相对于历史实践的迅猛异常的深广发展已经滞后,亟需改革。我们必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反省来指导教科书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8.
张尚仁 《学术研究》2006,4(10):17-21
我们用了很多年的哲学教科书,对哲学的对象、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观问题的阐述,其基本内容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而是旧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并不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是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旧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旧哲学的基本问题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拉”回到旧哲学的轨道上去了。教科书将客观性和反映看作物质观的主要内容,而这两点正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两点。旧唯物主义从“客观方面”和“感性的对象”去理解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还要从“主观方面”和“感性的活动”去理解事物。  相似文献   

9.
教材体系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关键环节,特别是2009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的一些新变化反映出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发展的新进展和新趋势。但这本教材在实际使用中还面临着受重视程度不够、新变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学者强调,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工程的认识,认真研究新教材,努力探索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新教学体系向教学实际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庄友刚 《河北学刊》2007,27(6):7-10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践唯物主义是我国哲学界针对教科书体系的缺陷提出并在克服教科书体系缺陷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就:(1)其研究打破了教科书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为主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阐释于我国哲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具有重要意义;(3)引发了从文本角度“回到马克思”的研究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综合、深入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体系研究转向问题研究;(4)把实践范畴从认识论中解放了出来,从而推动了学术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人学的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内学术同仁的强烈共识。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者已经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民族创新意识,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积极促进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回顾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和演变历程,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和基本经验,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与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78年前,1978-1990年,1990年后.对于这段历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如有的学者把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教科书哲学、教科书改革哲学(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出发点)、后教科书哲学(以原教科书为背景提出问题);有的学者则分为四个阶段: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类哲学;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重要问题。厘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需要着重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历史哲学的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实现哲学史上的革命等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但不是包罗万象的体系哲学;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现成的可以到处照搬的教条。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历史”是指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孤立的概念。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哲学的关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价值指向与现实意义,从而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孙正聿 《河北学刊》2008,28(2):32-37
深入研究作为"范式"的哲学教科书,从而揭示其深层的理论困难,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尚未完成的重大理论任务。本文透过哲学教科书的叙述体系,对其内在的研究范式作了较系统的检讨与反思。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哲学教科书在哲学观、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等方面均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应有的高度;而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正是现行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用不同名称指称,但重要的是如实表达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真实内涵.这一变革的本质在于把社会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当作新哲学的根本观点.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与辩证的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但它又反对以思辨形而上学、绝对理性主义等为特征的体系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体系设计、内容编写和叙述方式上,较之传统教科书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教学实践也应当根据教材新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好重点教材,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立足现实把教材讲活是宗旨,直面挑战把教材讲信是根本,结合历史把教材讲深是关键,回到文本把教材讲透是保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要实现其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之富有,反映了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在中国能否实现真正的中国化,这离不开中国社会历史主体对它的科学解释.鉴于此,文章将立足科学的解释学视野对如何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