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论述一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时曾这样说到:"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以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1]后来,这个"一整块钢铁"的观念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本原则。然而,仔细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出现过的不同的哲学教科书,我们却不难发现:尽管所有的教科书都认同并坚持"一整块钢铁"的观点,但在具体的体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内学术同仁的强烈共识。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者已经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民族创新意识,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积极促进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回顾3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和演变历程,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和基本经验,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在1930年与德波林学派的争论中,青年红色哲学家基于斯大林关于列宁主义的论述而推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的存在。作为一个哲学史阶段,列宁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到了一个更自觉、更高效的新阶段,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从今天的角度,列宁阶段的哲学史意义在于强化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前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中 ,由于教材体系存在的诸多缺憾 ,影响了教学效果 ,也影响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领悟。编写一部适应现代哲学教育的好教材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赵绥生 《理论界》2010,(2):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反思,认为该教科书体系是在斯大林主导下完成的,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有必要进行体系重构。而事实上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与列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却向来被学术界所忽视。长期以来我们责备斯大林所主导苏联教科书体系,实际上并不是斯大林初创。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这一观点,同样来自列宁。  相似文献   

6.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7.
赵凯荣 《河北学刊》2006,26(3):7-10
在对罗莎·卢森堡的最新研究中,何萍通过分析卢森堡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阐释和创新,认为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预言、对资本积累环境中东西方国家关系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成为人们思考当今人类历史发展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卢森堡对马克思思想富有创新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保尔·泽瑞姆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比较了卢森堡与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认为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是在马克思之后,这一领域研究中所迈出的重要一步.赵凯荣具体分析了卢森堡与列宁的多次争论,正面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体系内部论争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奥图卡·鲁本以大量档案资料为依据,记述了卢森堡对列宁中央集权政党观念的批评,认为这仅仅是两人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8.
旧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 ,形成了“思想体系的时代”。而马克思意识到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整个体系哲学的内在矛盾 ,对其展开了彻底的颠覆 ,从而开启了“反体系时代”。当代中国的“批评教科书哲学”和诸多学者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探讨虽然也都以改造旧哲学为己任 ,但支配它们的实质上仍然是一种隐性体系意识。未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 ,只能是沿着马克思自己所开辟的道路 ,摆脱体系情结 ,走向“后体系时代”。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两个板块"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开始迷失路径,进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再进到"权威体系"走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的出现,是因为离开马克思文献造成的。近年来,我国"马克思学"的研究开始使我们考虑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再读《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希望它能启发我们走出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31日,"陶德麟先生80华诞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其他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武汉大学在校领导和师生代表等500余人欢聚一堂,庆祝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原校长陶德麟先生80华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的话语选择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中西话语差异。"反向格义"和"主动化西"是近代以来建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两种趋势。中国哲学的话语选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讲好大众话、中国话和现实话,才能真正合理地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国现实发展的深厚土壤之中,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丕洋 《船山学刊》2005,(4):52-54,60
"哲学"一语在古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指"爱智慧",而"哲"字在汉语中,是聪明的意思.从字义上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迪智慧的学问.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解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根本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如何认识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以有助于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内在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学术史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初步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研究领域几乎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当代学术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学术研究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学术研究。我以为,以下六大问题尤为重要。当代中国政治对学术的影响政治对于学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所以,建国以前的中国学术与建国以后的学术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学术与中国学术有很大的不同。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的基本形态。搞学术研究的人,应当首先研究中国当代政治史。学术成果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判断学术成…  相似文献   

15.
哲学如何在“道通为一”的路上抵达本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文 《云梦学刊》2008,29(4):30-33
最近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凸现了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论域,就是从业者们越来越注意到了突破学科壁垒、进行学术原创之于哲学探讨具有当下意义.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业界俗称"八大军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学科最强势,人们习惯称为"三足鼎立".因此,这里所说的学科壁垒.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八个二级学科是否能够确保哲学功能的全面释放.二是中、西、马三个强势学科是否足以保证哲学意义的本真开显.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与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78年前,1978-1990年,1990年后.对于这段历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如有的学者把这段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教科书哲学、教科书改革哲学(以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出发点)、后教科书哲学(以原教科书为背景提出问题);有的学者则分为四个阶段: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类哲学;  相似文献   

17.
金瑶梅(以下简称金):吴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这次学术访谈,我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您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请您大致描述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和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8.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指“加速”,更指“高质量”和“高境界”,因此需要方法论自觉。其中核心环节就是学界要站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方位上,明确肩负新时代根本性使命,即深刻梳理和总体反思西方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研究范式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篇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相似文献   

19.
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迄今已三十年了;为富国强兵而上下求索、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从徐光启算起,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中国学人当前面临着相当多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和困惑。 这些挑战,从哲学层面说,表现为究竞如何才能彻底打破“中”“西”“马”间的森严壁垒,通过融会贯通而找到21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方向和道路、进而实现对现代文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从人文学术角度看,如何对'-3今现实生活之中的人生意义进行恰当的理解、把握、探讨和研究,而非停留于简单化的“引进”或者“集体失语”;而且,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说,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如何确定其学术前提、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真正恰当地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今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维度。 只要不再满足于完全唯洋人的思想学术马首是瞻、努力从“照着说”走向“我要说”,只要正视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所提出的各种真问题、力求使学术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原创性,我们就有必要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彻底批判反思既往的学术道路、通过直面追问并厘清当今的学术困境和机制,祛除形形色色的伪问题伪学术和伪思想,才有可能正本清源,继往开来,探索并逐步确定当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实出路。 为此,本刊以“中国学术研究的问题与出路”为总话题,本期特刊王毅、唐磊《如何思考中国——有关“中国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对话》一文,并诚邀海内外有识之士,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刊一概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