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感是言语形式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感的对象是言语形式.所谓“言语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语音的层次,一是心理的层次,一是个性的层次,它们共同作用于语感过程,生成声音表象和语意表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式即内容”,语感直接感知言语形式的过程,也就是直接完成思维中称之为“理解”的过程,其心理学成就即语意表象.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言学家之父Ф.деСоссюр于20世纪初提出两个重要概念——“语言”和“言语”。他认为,人的言语行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部分。区分语言和言语有利于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  相似文献   

3.
非言语语是一种“以形达意”的无声语言。本文揭示了非言语语的交际功能,非言语语与文化的关系,非言语语的组成及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倩 《社会科学家》2006,(Z1):319-320
本文主要就创造性言语能力的人文内涵进行探讨.以"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为基础,探究了"创造性言语能力"概念的生成过程,认为"创造性言语能力"是能够通过对言语能力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进行充分开发,从而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个人和语言的世界达到和谐状态,所需具备的所有心灵能量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透视纷芸繁杂的修辞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言语行为的层次性、结构性、变异性及其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所要遵循的原则性,谈修辞是言语行为整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一个文本对象性质的定位问题.正确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定位工作,对于正确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定位工作时,需要两种视野解释学视野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以及马克思的著作等文本提出了定位意见.  相似文献   

7.
杨学功 《学术研究》2003,3(9):26-31
本文从解释学视角出发 ,分析和评论了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种学术取向。通过对文本研究中“解释学处境”的揭示 ,否定了“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对文本意义客观性和解释合理性的澄明 ,为马克思文本解释的有效性原则作了辩护 ;认为应该从“返本”与“开新”的互动循环中去把握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具有“从生命来把握”的特点和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关切。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对海德格尔哲学分析与继承中致力于从理解的最源初的可能性进行解释,其对于“文本”的阐释也就包含有“从生命来把握”的特征。文本的意义流动于作者、读者、世界和“文本”之间,“文本”本身具有着间性、生成性、开放性等存在论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规范的语言和言语的规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范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本文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依据 ,尝试对语言文字规范进行纯学术性探讨。论文首先强调言语体系中言语和语言两个方面的区分 ,并以此为基础 ,明确规范的对象是言语而不是语言。其次 ,对规范进行了充分的界定 ,设定多层次分类 ,划分出自然规范和人为规范 ,以全面考察规范。在追问规范对象和规范界定的过程中完成对规范的基本思考 ,从而体认言语体系中规范的语言和言语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陈鸥帆 《文史哲》2007,(2):112-117
效果历史意识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展开的基础,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效果历史意识涵盖文本阅读效果史、生活经验、传统以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因此它既是相对固定的整体,又是不断运动、调整、开放的结构,同时蕴含着对解读的历史先在给定性的反思,这是读者必须恪守的“效果历史原则”。效果历史意识的本质是对存在时间的经验,只有真正实现了的时间才能被经验到,从而即便过去,也能收藏在效果历史意识中,在文本解读时重返当下与文本对话,参与文本意义建构。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通过与文本的平等交流才能得以自我检视,一部经典只有不断地与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对话,才能常新长生。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一个正确把握马克思文本的思想内容的问题。正确理解马克思文本的思想内容,对于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在进行马克思文本研究时,需要认真清理几个前提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三个角度论述了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成为诸多学科的关注,与既有的总体性研究不同,笔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明确界定,即对网络语言所依赖的“语境”层级进行分类,聚焦于更具社会文化性的“背景语境”(background environment)中的网络语词,通过内置了存在论(ontology)立场的语言观,并结合了英美分析哲学之严谨方法的文化解释学框架,分别从文本的功能与目的、文本意义的“有限—无限性”、文本“作者/读者”的身份同一性、元文本的永恒“在场”与“缺席”几个角度来理解网络语言现象,思考网络语言生成与传播背后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言语实际出发,考察奥斯汀、塞尔对言语行为的解释,认为他们的解释是主观的,缺乏客观依据支持;他们的论证是孤立的、单方面的,抽离语境,脱离客观,掩盖了言语行为的实质.本文对他们的解释进行修正,并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树江 《理论界》2007,(6):230-231
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模糊的范围远大于模糊语言,它们之间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言语模糊除了能被模糊语言结构体现外,还有其他体现形式,如多音、多义、歧义、比喻、间接语言等。模糊语言的实质是概念的不确定性,由词语的语义模糊体现,是同质的;而其他体现形式则需要特定的语境或因为缺乏足够的语境知识才能同时归属不同范畴,是非同质的。只有分清模糊语言与言语模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才能区分模糊语言与歧义结构,进而把握住模糊语言的实质,准确界定模糊语言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6.
赵子然 《理论界》2006,(2):198-199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完成特定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始终体现在外语学习中,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17.
王敏 《阴山学刊》2003,16(5):20-23
文学语言以其大量的潜台词、特殊的体验、幽远的情趣,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其内涵和意义,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捕捉文本间的信息。从文学言语的语言意义、言语意义、表象意义、个性涵义等层面可获得敏锐的艺术语感。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言语都与人的思维有关,但语言是交际工具,而言语是运用语言手段而实现的交际过程。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了解这一关系有助于语言教师把语言教学活动建立在切实可靠的科学基础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改革和发展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非言语交际是指不用词语进行的交际。西方学者认为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 ,言语交际所传递的信息约占 35% ,而非言语交际所传递的信息可达 6 5%。本文着重探讨非言语交际的特征功能、文化对比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思维形态和信息传达手段,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有着非常灵活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常在主观上故意使用模糊语言,将模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策略,从而使语言更加委婉、含蓄。模糊语言的使用能帮助说话者进行自我保护,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外延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模糊限制语以及虚拟语气、反语和双重否定句模糊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