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以前传统礼治社会与宋明理治社会的儒家核心价值有明显区别。前者核心社会价值是“仁和”,这与孔盂的“仁学”精神是一致的,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合”观念相吻合,追求一种“仁政”社会。“存天理、灭人欲”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理治社会核心价值的经典总结。“存天理,灭人欲”是道统圣人之言的体现,是人与自然、社会、万物的和谐统一,也是社会合理性的反映。“存天理,灭人欲”是政治警视批评性与平民世俗约束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陶新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77-81
理欲关系作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问题倍受历代学者关注.朱熹在继承宋儒理欲之辨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明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该观点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伦理思想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且影响深远.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探讨的文章可谓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3.
4.
开展农村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是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源头环节、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及消费环节分析农村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关键环节,从农村食品安全供应链内部供给体系不规范、物流支撑不发达、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外部社会环境不发达、监管体系不完善、观念意识不成熟等方面剖析农村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主要症结。遵循多环节覆盖、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规制、多信息追溯、多形式宣传实践路径,实现农村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均衡化、协同化、多元化、法规化、透明化、公益化。 相似文献
5.
6.
朱熹的天理论包括理本论、理本源论和理一分殊说等俱是其立足儒门,融会儒释道三教的产物:朱熹的理本论直承程颐,同时也汲取了佛道的本体论智慧;朱熹"理→气→万物"的宇宙论得益于<易传>、道家特别是程颐的本源论的启示;朱熹的"理一分殊"借鉴了华严学的一多关系论,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理一分殊说. 相似文献
7.
秩序化是儒家不懈追求的理想。北宋起,中国转入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为维护封建秩序,二程从“天理”着眼再造了“安礼和乐”的外在控制和“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内在控制思想。本文试从二程“天理”的角度来探析其社会控制思想,以阐示二程在社会整合,维护封建等级秩序过程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是经由范畴、方法乃至价值取向为中介来实现对哲学的影响。朱子之“理”的内在二重性就因自然科学的影响而被凸显与强化,其蕴藏着裂变朱熹理学体系的潜在可能,并成为朱子后学分化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9.
10.
李茂群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7-89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天理"是终极的善,而"人欲"遮蔽了人们对"天理"的探求;只有抛开"人欲"之私,才能达到"天理"的至上境界。 相似文献
11.
12.
传统儒家价值理念是“君子谋道不谋食”的 ,宋明以降情况则有了明显的变化 ,渐有得风气之先的大学者 ,前后相继 ,鼓吹“学者以治生为首务” ,传统鄙薄“谋食”的观念被打破。这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又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之礼的继承与沿革总是纠结着人情,而因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被有意拔高而独尊,朱熹礼之思想通常被认为忽略人情。我们通过朱熹对情礼之内涵的界定与情礼之间关系的阐述可窥知:在理学视域下朱熹之礼对情之重视呈露无疑,其礼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因素,源于情礼之间的张力,体现为其特别重视情之正的抒发,主张礼以恰如其分的方式、以恰合天理为最终归宿,来随顺、规制人情,体现为缘人情而行礼、以礼治情。但是,礼之情感因素因天理的绝对至高性被拘制在三纲五常的伦理框架之内,在释放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压抑了人情。朱熹所阐发的情礼关系对于后世礼学的沿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教化是儒家政治文化的轴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种类似西方政教合一的政教关系,即道统与政统、师儒与王侯分离又合一的关系,穷则寓治于教,达则寓教于治成为士大夫阶层政治实践的基本选择和现实追求。儒家历来对于教化之事极为重视,成为维护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儒家教化主要以道德教化、礼乐教化、宗教教化三维展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儒家教化与社会治理的多维结构:教化与富裕、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礼教与刑罚。当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治理危机,根本原因是有治无教。应该重视对儒家治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复兴儒家礼治模式,并与德治、法治密切结合,形成新的综合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组织参与流域水污染共治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6,(3):211-217
政府作为单一管理主体既不能实现水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公平,也不能有效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间的矛盾。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无疑有助于提升政府民主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创新。为此,应以政社合作为突破口,树立社会组织民主参与理念,构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民众之间的民主合作互动机制,以实现社会组织民主有效地参与流域水污染共治和促进社会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唐代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发展的高峰,天宝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向农商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开元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性质,天宝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向农商社会经济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8.
论程、朱天理、人欲之辨的合理内核及其价值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程、朱的观念体系中,人的一切正常合理的生理欲求因符合天理而得到肯定,超过正常合理之度的欲求即为人欲,亦即私欲,必须加以摈除。因此,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对立实质是公与私、正与邪的对立,就形而上的层面言之,“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包含合理内核的命题。然而,在实践层面,程、朱将名教纲常等伦理要求视为天理的真实内容和永恒表现形式,从而使这一极富合理性的命题变成吃人、泯灭人性的工具。从道德到非道德、合理到不合理的这一价值嬗变,并非程、朱个人历史和思维的局限性使然,而是整个儒家理论体系固有缺陷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要求下,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正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而市场与社会力量在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为此,科学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相互协调的社会共治模式成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状,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需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之间的矛盾为主要背景,深入挖掘政府、市场、社会在共治中失灵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并基于风险治理的现实状态与未来要求,梳理“政府—市场—社会”参与社会共治的治理逻辑,探索多中心嵌入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体系的功能性设计,并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共治提出一系列制度性设计,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为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