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韩国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地缘相近,有相似的文化传统。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战略,逐渐走上了一条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带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道路,迅速地再次崛起。文化的发展推动了韩国经济迅速发展,也使韩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韩国在文化大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有:制定"文化立国"的战略、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搭建文化产业链等等。系统分析韩国文化大国建设的战略举措,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并完善文化建设政策;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加快文化产业化进程,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公共文化政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运贵 《理论界》2012,(6):128-13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改革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但对照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进行分析,我国的文化政策领域仍然存在许多"弱项"和一些政策"盲点",对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框架下,进一步加强文化政策的总体安排、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体系、进行"点对点"的政策支持,仍然是深化农村文化改革、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刘习根 《南方论刊》2013,(11):55-57
文化生产力包括文化的产业化和文化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肇庆在"文化强市"理念的指导下,把文化当作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发展,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完善肇庆文化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注意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发展战略,使其协调发展;创新肇庆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提高其经济效益;创新肇庆文化发展的投资渠道,完善肇庆文化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政策。  相似文献   

4.
论信息时代的创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的变革必然推动文化的变革,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正在促使一种新的文化———创新文化的产生。创新文化具备如下特点:全球性思维、虚拟性与现实性兼容、文化的产业化、生态意识、学习和创新意识。应通过改造传统文化,优化制度,改变观念,推行产业化政策,改革僵化的教育模式,积极建构新时代的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李秀金 《天府新论》2004,(5):109-110
城市文化建设是实现城市经营目标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城市文化建设增强了城市的人文内涵 ,提高了城市的竞争能力。要从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加强文化教育建设、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产业化方面入手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使城市文化建设不但给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而且真正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城市经营中的文化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秀金 《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71-172,175
城市文化建设是实现城市经营目标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城市文化建设增强了城市的人文内涵 ,提高了城市的竞争能力。要从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加强文化教育建设、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推动文化产业化方面入手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使城市文化建设不但给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而且真正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方略,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政策调整的一贯原则,同时在发展理念和具体内容上又都有所创新:将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置入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推动了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首次提出,并被提升到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包容性。推动了文化创新;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调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需要对资本的文化逻辑和文化的资本逻辑进行深度考察。产业化的文化生产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会造成"资本异化"和"文化风险",从哲学角度讲,"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整体运行系统具有辩证作用。一方面,"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对社会的进步与完善又具有深层危害。为使文化生产更好地实现对人"意义世界"的终极关怀,可以通过注入发展伦理精神,对"文化产业化"进行伦理规范、综合制约和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正经历一个由"送文化"模式向"种文化"模式转折的时期,而要实现这一模式的顺利转型,吸引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建立起国有文化单位与民间文化组织的契约竞争关系至关重要.为此,国家需要实现从政策思路到管理技术方案的全面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传统文化事业体制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从文化软实力的视角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国外文化中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容,这为"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创遣了有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内容,也是中共的一贯追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从治理逻辑的角度对我国文化政策发展与转型的运动轨迹进行理论化阐释,并进一步探讨它的发展趋势。"党的革命理念"、"国家文化领导权"、"市场经济理性",和"公民权益理性",这四种主要的治理逻辑构成了建国以来中国文化政策的场域。在这一框架下,我国文化政策经历了从党的革命理念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相结合的主导逻辑向国家文化领导权与市场经济理性相混合的逻辑渐进式转型。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内涵从阶级政治的斗争哲学转向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性。尽管这一转型尚未彻底完成,伴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一种新理念--公民权益理性,正在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文化政策的发展。这意味着中国正迎来文化政策的第二次深刻转型,将向着与公民权益理性相融合的文化治理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2.
闽台区域文化是整合两岸资源,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基础.福建在两岸关系中先行先试、经贸合作成效显著、文化交流独树一帜均得益于闽台间深厚的文化渊源.福建要顺应"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趋势,着力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倡导闵台企业文化,构建良好人文环境,加速推动海西建设.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原则的界定与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进程中可知,产业化是"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途径.鉴于"非遗"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着的几种争议,依据项目自身文化特性,可以将其分为全部产业化、部分产业化、非产业化三种类别."非遗"产业化应该主要追求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传承和文化资本不断积累的社会利益.由于"非遗"项目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其存在状况和市场价值等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与原则,以符合产业化模式的构建规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企业文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发展逐步趋向由“文化建设”转向了“文化管理”。油田物业管理应站在新的起点上,引入企业文化新思维,对“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以往企业文化工作中的偏差,并结合自身企业文化实践创新思路,以期对当前企业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兼具多种身份的学者,许明的学术经历经历了从北京到上海两个重要阶段,他的学术起步是从美学研究开始的,<美的认知结构>是从理论思辨角度展开美学研究的反思,审美风尚史的研究强化了许明美学研究兴趣的转向:从抽象的美学思辨转向实证的审美考古.在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正是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密切关注,使得许明从90年代开始在文艺批评领域提出建设新意识形态批评.进入新世纪以来,许明的学术研究逐渐凝聚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并形成"大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6.
推动公共文化数据从资源驱动转向要素驱动,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需求、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产权制度对于公共文化要素治理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完善产权制度可以激励公共文化数据要素生产、提高公共文化数据要素配置效率并提升公共文化数据要素治理监督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数据资产化管理,在产权制度体系完善、数据资产管理框架设计、国有公共文化数据产权确立等方面探索深化,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将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区域政策的提出与推进体现了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区域政策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区域政策的综合性提高,国内区域政策与国际区域战略相结合,区域政策转向与城镇化规划相结合。综合型区域政策的推动需要提升规划的功能,在区域政策的规划与实施中,地方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成为央地互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统一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从传统科技文化转向生态科技文化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语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途径的借鉴各种理论资源去进行新的审视、新的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释成为必然,这使得各学科之间广泛地交叉融合,促成了学术范式的当代转型.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文化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学等空间学科,与日俱增地交叉渗透,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亦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场跨学科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算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学术转型,以"空间"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当前的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今天介入生活、研究问题难以回避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