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研究的力作──评《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艾松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一股规模空前的“民工潮”。这种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的视角,描述和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基本特点及其走向;农村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对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人口正态分布的社会意义。认为“民工潮”现象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现象,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是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契机,只能疏导,不能压抑和堵截;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提供了大思路和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并促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乡“对垒”的局面正在全面打破,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乡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城镇开放,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本文根据河南城镇及城镇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制约河南人口城镇化主要因素的分析,力图寻求提高河南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并且对河南人  相似文献   

4.
人口流动:城市化和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口众多,且80%在农村。过多的人口挤压在相对狭小的耕地上,造成了农村的贫困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显然,中国经济现代化呼唤农村剩余人口尽快转移。而首要的问题是要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转移途径。郑义榆、都阳同志为此撰文,认为建设新型的农村城市,将是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西方“城市病”、农业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现行城市住房“过度商业化”模式给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巨大负面效应,农村住房“自建”模式亦不利于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而城乡住房的“准公共品化”将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更有效率,住房“准公共品化”政策的关键是在盘活现有存量房的同时,由政府向市场提供大量的平价房.  相似文献   

6.
人口跨越省际大规模迁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性变化的常态表现,其对不同省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路径有着不同影响。本文选取广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做为我国人口省际净迁入、迁出和基本均衡的三个代表性省份,分析人口省际迁移的方向、数量、就业及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需要持续多年的工业化支撑;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影响;不同省份新型城镇化面临不同的人口流动冲击,应走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近些年我国在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不但衍生出诸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的交通日益拥堵、人口不断膨胀、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差距拉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而且也出现了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缓慢、城乡二元格局不断拉大、农村的"空心化"以及留守人口等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和思考,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变人口流动为人口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真正从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迈进 ,除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一重要手段外 ,更重要的是让已经流动起来的、日趋成熟了的 ,并已成为城市经济建设一分子的“准市民” ,从根本上实现职业与身份的转变 ,即变当前的人口流动为人口转移。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促进社会不断进步 ,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步骤 ,也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进城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流动的无序性,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农村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主要有:“失血般”的人口外流;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村养老问题愈加严峻;农村男子往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农村人口无序流动给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有:城市贫民数量增多;城市住房愈加短缺;城市环境污染加剧;对城市治安管理带来挑战;加重了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对城市教育资源带来冲击.本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农村人口有序流动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制度经历了严格限制流动、控制盲目流动、规范流动及公平流动四个发展阶段。农民从传统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农村走向城市,不仅是职业的转变,更是身份的转变;不仅是获得了人的基本自由权利,更重要的是拥有了开创自己幸福生活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从演化博弈的视角,自由权交易的理论框架,为探究中国城镇化制度变迁提供了基本逻辑。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制度变迁实质上是各方主体进行"自由权交易"的博弈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各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相应适宜的策略,导致博弈的均衡变动,推动了城镇化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农民进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发达国家无不经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近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此 ,本文仅就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到合理有序的流动问题谈谈看法。一、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 (M .P .Todaro)认为 ,从西欧和美国的经验看来 ,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释放出来 ,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 ,使城乡生产有明显的分工 ,促进了工业化 ,也促进了城市化。按照托达罗模式 …  相似文献   

12.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转移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过程中却遇到诸多问题.主要从农村转移人口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随迁子女教育和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三个方面对农村转移人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政策解决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等对策,以期加快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4.
产生于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形成空前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冲破层层阻力,由乡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股强劲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浪潮被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介形象地称为“民工潮”。而且大都把此作为消极现象看待.直到近几个月来,才出现了对“民工潮”的正面报道。不管社会舆论和人们怎样认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近几年来其流动规模一年胜过一年,流动方式由季节性变为常年性,由局部到全方位,而且每年春节前后形成高潮。可以预料,民工流动将持续较长时间,直到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与东…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乡人口流动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国不仅要积极地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而且要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口布局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调整城镇化发展的方针与政策。  相似文献   

16.
二元结构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之一就是社会流动加剧.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是在二元结构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的,是国家强制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产物.同时,农村人口流动更多是一种空间流动而不是身份的改变,如何消除二元制度的影响,保障其有序流动和平等享有各种权利,这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人口流动产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流动产业化”就是用产业化的观点来组织人口流动及其“回程效应”,使当地经济能变“输血”维持为自身“造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化的模式可归纳为四种:(1)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发展乡镇企业;(2)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促进城镇化;(3)人口流出资金技术流入发展现代农业;(4)人口流出易地发展。人口流动产业化不仅能促进人口流动由盲目向有序的转化,而且也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一大改革,符合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2016流出地、2016流入地和2017流入地三项调查数据,采用双来源数据耦合比较方法,从农村和城市双向视角对当前农村家庭与城镇化的联系程度、流向以及就近城市群首位度进行了描述,对未来农村地区人口转移潜力以及城市群的产业布局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近半的农村家庭已经投入到城镇化进程之中,11. 6%的农村家庭已经常住在城市,36. 1%的农村家庭有家庭成员常住在城市;未来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出意愿不足,异地城镇化路径存在阻滞风险;中、西部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撑农业劳动力就近城镇化。进一步提出思考:逐步推动常住人口城镇化向户籍人口城镇化转变;优先解决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多年来人口控制工作实践已经证明:城镇人口生育水平低于乡村人口生育水平,城镇计划生育工作比乡村计划生育工作容易开展。实现人口城镇化无疑是有利于降低人口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国外有些学者即认为人口城市化是降低生育率因素之一。而在我国,无论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中对这个问题都还缺乏应有的重视。目前学术界正在广泛讨论城镇建设和人口城镇化问题,提出这个课题大家共同探讨,对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完成“七五”人口规划,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城镇化问题是我国目前城镇化工作的难点。解决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城镇化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镇域经济,稳妥推进贫困山区农村人口"异地完全城镇化",大力开展青壮年补偿教育,加大对贫困山区人口城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将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