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真”“假”是形式逻辑中的两个最重要概念,但它们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却有着不尽相同的涵义:表示客观经验意义上的真与假;表示逻辑方阵对应关系的真与假;表示复合判断和演绎推理逻辑值的真与假;表示符号学意义上的真与假。分析和确定形式逻辑中“真”与“假”的涵义,对提高形式逻辑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身份问题一直是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人性的污秽》中的主人公科尔曼就是伪装失败的典型,自始至终他都不敢坦白,一直活在虚假的牢笼里,受尽折磨。而《望岩》中的杰克选择用假名字来真实地生活,从而实现了一种"真我"和"假我"的结合,完成了自我建构。"真我"通过伪装转化成"假我",二者不应该是完全割裂的。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打破真与假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自我。  相似文献   

3.
破解说谎者悖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说谎者悖论是学界探索不止的千年难题.应当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角度,建立正确的语言层面理论,以作为分析说谎者悖论的方法.语言可以划分成外延、内涵和形式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之间存在重合、透明和转换的关系.解析说谎者悖论,关键也是理解语句名称与被代表的语句本身之间的层面关系,不能混淆.断定"真"与断定"假"的作用不同:断定"真",具有转换语言层面的功能,因此我们允许一个语句断定自身为真;而断定一个语句为"假"则使它定位于内涵层面,因此从断定自身为假的语句推不出矛盾等价式来.运用类似的方法同样可以解析说谎者悖论的变体.  相似文献   

4.
正一、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弗雷格(1848-1925)是德国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真"。有别于一般科学研究以获得具体的真的结果为目标,逻辑学以获得达到"真"的方式为目的,即"是真的规律"[1]129。而这首先要求将"真"放在本体层面来研究,也就是明确"真"本身是什么。对此,亚里士多德曾经有经典的定义,概括起来是"凡以是为是,假为假,就是真"。这样  相似文献   

5.
《无辜者》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在销量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从小说的核心意象——"隧道"入手,指出小说的内容题材和叙述手法都是"隧道"意象的一种隐喻:真/假、善/恶的判断标准随着"安全级别"的改变而不同,并基于此展开对于"无辜"、对于政治影响下的人性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6.
《百姓生活》2008,(10):54-54
藏真露假有的客厅门洞开得过多,显得凌乱,如果将进出不是很频繁的房间门加以隐藏,会增加整体感。可用一带滑轨的假书橱来掩饰,一般外人也不易发现破绽。如房间的窗户过小,可在适当的墙面上利用装饰画"露"出一个假窗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和向往真、善、美的事物的。作为“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学艺术,它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真、善、美的典型,歌颂真、善、美的东西,让文学艺术产生更积极的社会效果,从而鼓舞人们去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为埋葬丑恶的东西而斗争。而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事物是在同假、恶、丑的事物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惟其如此,文学艺术中的真、善、美的事物,也是在同假、恶、丑的事物的对比中才放射出诱人的  相似文献   

8.
从四个层面入手,探讨僧肇佛学的逻辑进程。第一,有无思维建立在"是"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并试图对事物作出是与非、真与假的判断,僧肇对此加以批驳,认为如果不对"是"的思路加以反思,就无法明确大乘佛学对于"真"的认识;第二,经由对"是"的相关思维的批判,僧肇佛学使大乘佛学在"真"观念上的见解凸显出来;第三,借助于《中论》的论证,僧肇认识到大乘般若学的"真"观念与"空"的学说相联系,从而实现了"真"与"空"的辩证反转;第四,通过"空"的真相肯认与"真如实相"的呈现,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觉"顺而就在逻辑与宗教悲情上获得了圆成。  相似文献   

9.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空"("无我")。佛教正观"苦"、"空"、"无常"的禅修方式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特色——通过观察"无常",禅修者放弃精神各个层面对"假我"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探索"真我"的可能,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进一步,通过观察"无常"获得对"涅槃"真我的觉悟,领悟"无我"和"假我"的中道,破除对"我"的限定,开发生命更大的潜能。从"无常"到"无我"的禅观修行,恰恰构成一个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存在-超个人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路线。  相似文献   

10.
逻辑书在讲判断间对当关系时,往往使用一些“可以同真(假)”的说法。“可以同真(假)”不等于“必然同真(假)”。因此,“可以同真(假)”未必真的同真(假)”,这是逻辑常识。但初学逻辑的人往往误解这一点,而熟悉逻辑的人也时有疏忽,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另外,“可以”与“不可以”相对,“可能”与“不可能”相对,介绍判断对当关系时,宜用可能、不可能之类的模态词。  相似文献   

11.
悖论问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极其重要的跨学科性难题。近年来,对它的多维度研究已经成为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形成了数家争鸣的局面。尤以有关“说谎者悖论”的争论为多。导致“说谎者悖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分清逻辑语义意义上的“真、假”和普通语义意义上的“真、假”。只要我们分清这两种不同语义的“真、假”,所谓的“说谎者悖论”也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  相似文献   

12.
周明 《老友》2009,(2):53-53
第一是"真品":真画值钱,假画不值钱。即使假画比真画画得还要好,但因为它是假的,也一样不值钱。真品里面又有原作还是新作的问题。画  相似文献   

13.
古代拆字术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广大,而且进入小说艺术,成为塑造人物、构造情节的辅助手段.<金瓶梅>曾写西门庆被改称"贾庆",除了情节上的需要之外,应是作者以"贾"谐音"假",寄寓西门庆即"贾(假)庆",为人生虚假之福的象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其称名"贾"府,固然有与"甄"府相对,以谐成"假"、"真"对立之意,但其最初的动机,应是从<金瓶梅>改西门庆为"贾庆"的启发而来.在这个意义上,作者以<红楼梦>之家为"贾府",实有谐音指其为"假福"的用心,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4.
祖孙同乐     
李水生 《老友》2012,(11):41-41
俗话说"人老心不老",此话不假。老年人多陪小孩玩,不仅有益健康,而且还能捡回童趣。我有一个小孙子,小名亮亮,去年上了幼儿园。每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就缠着要我陪他玩,不管你有事没事,陪他玩成了一条"潜规则"。我们的玩项很多,比如骑马、躲猫猫、背唐诗刮鼻子、奥特曼打怪兽等。在玩骑马游戏时,我给他当马,他骑在我身上,一边骑一边唱:"我的马儿真正好,骑上它它就跑。跑到泰  相似文献   

15.
如何实现低速字符设备与CPU或内存进行合理高效的信息交换是操作系统面临的一个常见问题.本文分析了SPOOLING系统在解决假脱机问题上相对于批处理和脱机方式的优点,并提出了如何在现有操作系统下对假脱机实现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贾赦、贾珍之流道德败坏、荒淫无度的腐败生活,真实地镜像了清朝贵族纨绔子弟"假礼假体面"、真败家的虚伪本性。  相似文献   

17.
看谁狠     
张明重 《可乐》2008,(5):51-51
一天晚上,我正在急诊室值班,手机响了。同学大军焦急地说:"哥们儿,有人在东大街十字路口故意倒在我车前,说我撞了他,敲诈我。你快带点钱过来,看看他是真受伤还是假受伤。"现在,这种事太多了。我带了两个护士,随手把手术包拎上,坐上救护车赶往出事地点。几个人正围着大军嚷嚷。一个灰头土脸的中年人坐在车前,捂着腿"哎哟哎哟"叫喊。见救护车来  相似文献   

18.
辨析"真孔子"与"假孔子"的问题,不仅涉及孔子儒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问题,而且涉及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态度,涉及我们今天阅读经典、继承传统的可能性问题.本文不赞成以孔子的生卒为边界.对"真孔子"与"假孔子"作简单的划分,并对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逻辑悖论的解决方案,亚相容逻辑主张:悖论及其矛盾性结论是可接受的,而由此向"不足道"的推导却必须予以阻止。普利斯特构建的"悖论逻辑"系统是亚相容方案的重要代表。"悖论逻辑"以"语义封闭性"作为基本诉求,以"真矛盾论"作为哲学说明,通过定义"悖论性的"这一特殊的语义值实现对所谓的"真矛盾"的刻画。然而,由于该系统的否定词在表达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语义封闭性"和"真矛盾论"在其中并非可以兼得。  相似文献   

20.
固定排布于《红楼梦》首回虚境神话叙事中的诗词韵语,有着叙事界点作用和意旨独立性,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回目联句和作为总评的七言律诗是小说开篇的一顿,前者在二元哲学和悲世情调中隐含了创作本事和内容;后者假评语以直白抒情,展开作者生事和小说故事。作者在入戏之先进行了情旨交代,他借石头事典和诗境,将存在的终极归于爱情的讲述;借石头七绝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寄托因现实事功的幻灭而作传奇的无奈;而"曹雪芹"的自白"满纸荒唐言"一诗则直接道出了辛酸和希冀被解味的作文苦心。而对三生石的故事演绎乃是对小说故事的引入,其中"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又是对真假笔法的提示。作者在故事性遮蔽下披露了其创作本心,进行了笔法交代,并伴随着情绪的起伏,这是他在这个诗语整体中所隐藏的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