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实践的科学规定来导向唯物历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还原实践的具体形态,这是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种理论视野.这两种理论视野之间的转换,既非马克思不同世界观之间的完全"断裂",也非马克思世界观内部的简单"平移",而只是同一新世界观内部的两个基本视野之间的转换.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这两种理论视野,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有两层基本涵义:其一,意在终结具体形态的"思辨哲学",而非整个学科或文化意义的哲学;其二,意在建构现实的哲学和使哲学成为现实。现实、实践、科学是马克思"消灭哲学"的三重指向,它缔结了从思辨哲学到现实、从现实哲学到实践、从实践哲学到科学的统一性逻辑延伸结构,其旨归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它明晰了实践为克服传统哲学内在困境的必由之路,特别突出了以实证科学为思辨唯心主义去魅,并强化哲学与科学的结合。马克思志在对"人存在之谜"的解答开辟一种新世界观,志在对"历史之谜"的解答开辟一种新的历史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历史科学"和"历史观",更主要是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内涵"、"新世界观的存在方式"以及"前反思状态中的世界观"三个方面把作为"世界观"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清理出来,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并非不证自明,需要对其自身作出充分的理论辩护,重新阐释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是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教科书哲学的世界观定义暴露了传统哲学"观世界"模式的非时间性困境,探讨辩证法的世界观意义必须充分探讨世界观概念的时间性和有限性内涵。以时间性为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对传统辩证法的根本改造,不仅可以揭示辩证法理论形态从"无限性逻辑"到"有限性逻辑"的转变,而且可以重新阐释马克思辩证法独特的有限性世界观内涵。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研究的焦点问题在于新唯物主义的"实践"与"历史"形式之争.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程和内在逻辑进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历了具有内在联结和深层递进的从实践的唯物主义革命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复杂性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对象直接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立足自身新哲学的内在性革命.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深层逻辑递进的革命实现了哲学与经济学内在融合,新哲学成为"历史科学",打通了通往现实实践的出口,成为彻底改造世界的哲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革命,但它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总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因而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视之,从实践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新哲学自身的内在革命才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完成.这一复杂的思想历程表明了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彻底性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彻底批判精神.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经济学科学转向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观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与中国原有的宇宙观概念之间存在理论误解,应该合理建构世界观与宇宙观关系,促成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合流",打通世界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观之间长期隔阂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吸纳中国传统哲学有价值的成分,构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世界观与宇宙观体系。两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优秀传统,达到两种哲学精神、两种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灵魂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但如何理解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历史进程,则是关乎现实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划分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明确了"过渡时期"的历史跨度.但是学界就这一理论却呈现出"小过渡"说和"大过渡"说两种理解范式.通过文本解读与现实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可以看到,前者缩短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时间跨度,后者模糊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基于此,文章提出"中过渡"视角,将过渡理解为从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夺取政权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充分发展时期",这既符合马克思的本真含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确立及其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彻底解放,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线。但是,马克思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并不是一步到位地落脚在实践唯物主义之上,其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界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理论变化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是考察马克思早期文本的理论内核,侧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考察文本内容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性,即现实对理论的关照。国内学界在第一种路径研究上探索颇多,而针对第二种路径,即现实关照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由此,本文结合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背景,以及青年马克思的社会活动和政治实践,分析马克思从"博士论文"阶段到《黑格尔法哲学》阶段的理论重心的变化,探求马克思早期自由观的视角发生的具体改变、以及促成这一改变的现实因素和外部推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通过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认定,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绝非"自然、物质本体论",而是马克思自己提出来的"感觉激情本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分为深浅不同的层次,是层次性多元的本体论,从"实践人本论"、"感觉激情本体论"到"实践爱本论"、"两性情爱本体论",层层深入.马克思的"多元层次本体论"包容量极大,是本体论的划时代转换,为"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是方向性、潮流性的.  相似文献   

11.
列宁把马克思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概括为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进一步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每一次思想发展的升华,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但无论是在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时期,或者是创立科学的思想体系时期,都没有给自己规定首先创立(或解决)什么,然后再  相似文献   

12.
《1 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黑格尔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确立了他实践观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框架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内篇。稍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费尔巴哈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将《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运用到存在观、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思考中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外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逻辑展开过程中,存在着一次深刻的路径否定,即"历史现象学的辩证法演绎"取代"历史现象学的价值批判".这一方面,标志着费尔巴哈哲学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没落;另一方面,预示着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精神在马克思话语体系中,实现了深层次的复兴.但是,理解这一哲学路径的转换,必须基于此前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及对"人的解放"路径的探究出发,才能真正重现《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理论范式变革的深层逻辑渊源及其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法律阐释的原则是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这关乎西方法哲学传统中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无休止的论争。自然法持有"法律因正义而生"的论点,要求从道德意义理解法及"普世性"的诉求遭到了批判;而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因命令而制定法律",将事实与道德性二元分离,试图否定最高"价值"维度来创建法律科学,则造成了陷入经验主义的危险。这两种理解均是误解马克思与法律关系的理论根源。当我们借助马克思历史科学的视角便可以看到,马克思既通过揭示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颠覆了法律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思维,又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瓦解了自然法的"抽象的形而上学",从而实现了对传统法哲学的"双重超越",建构了通达"正义的生活秩序"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孙正聿教授把"逻辑和辩证法"这"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即"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个事实",并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结为‘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一致’问题",从而把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的思想理解为"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的哲学"。上述这些完全曲解了恩格斯。在恩格斯那里,"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被克服了"的"形式"就是"哲学"这个"形式";而"被保存了"的"现实的内容",就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亦即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哲学属于宗教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与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实证科学的理论科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检视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学的相互关系.以维科、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理论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正是马克思揭示了这种思辩性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历史理论,意味着这种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终结.但是,历史哲学并没有随之终结.它的特有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历史过程理论,也是一般的哲学历史观不能涵盖或代替的.事实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哲学.十九世纪末以来兴起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批评缺乏依据,但其提出的若干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客观性"的极端思考马克思哲学,得出"无主体"的社会结构观和历史过程论。这一结论将历史过程、社会结构的客观性与人的主体性及其能动活动,将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绝对对立起来,具有片面性,但也蕴含了合理性因素,它以鲜明的形式表明了历史观上的两种基本立场,以敏锐的视角关注世界观视域的主客体问题,同时也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分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出发还是从唯物主义的现实生活出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中介,展开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的批判。从感性的对象入手还是从人本身的生活入手,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水岭。面对现实的生活,走向"精神的绝对的社会主义"还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决定了人类是否能够找到解放自己的现实道路,即"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的道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实践"的哲学即"改变世界"的哲学。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它贯彻于马克思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基本世界观之中,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基本维度。人们通过实践不仅可以合规律地改变世界,而且也通过实践改变自身,"改变"的本质就是一个实践真正的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道德能否成为人性的本质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关键及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根本特征。传统哲学教科书未能真正理解和传达出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 ,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历史观的统一 ,当成是四个不同组成部分的共性 ,而不是同一理论的不同属性和功能。在我国自 2 0世纪 80年代兴起的实践哲学中 ,它们对实践之于马克思新哲学的意义 ,理解的差别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本义的深入探究揭示出 ,马克思的新哲学从其根本特征看就是实践哲学 ,它既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方法论 ,又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历史观 ,同时也是马克思怎样认识人、人的社会和人的世界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