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的拓荒者之一,也是中国抗战戏剧的奠基者之一。他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他在中国抗战戏剧创作中竖起了一块丰碑,他在中国抗战戏剧理论上飘扬起一面火红的战旗。一、田汉在中国抗战戏剧运动中堪称楷模1937年“七七”芦沟桥的炮声,震撼了沉睡的华夏大地,震撼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富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田汉,更是心情激荡,义愤填后。他以笔作刀枪,挥毫疾书,仅用几天时间便创作完成了四幕话剧《芦沟桥》,在南京大华、国民、新都、首都戏院首演,擂响了中国戏剧舞台全民抗战的战鼓。抗战八年,他先后…  相似文献   

2.
一在我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田汉具有崇高地位并且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事业,除领导戏剧运动、创办戏剧教育、进行戏曲改革和主管全国戏剧外,还创作了许多独幕剧和多幕剧。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九年作为前期,一九三○年至一九四九年作为中期,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后期。二十年代是我国现代戏剧的萌芽时期,那时田汉剧作数量之丰富,题材之广泛以及风格之多样,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当时正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积极的或消极的思想对他都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田汉在桂林度过了近四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以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大智大勇,组织和领导开展了多项戏剧活动,推动了国统区抗日进步戏剧运动的开  相似文献   

4.
田汉的早期剧作与新浪漫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20年代的戏剧舞台上,田汉有其同仁们发起了一场“艺术戏剧运动”,他们在社会政治功能的挤压中,执著地表面戏剧的生命象征意识。本文立足于田汉20年代早期剧作,以新浪漫主义为理论视点,重在挖掘其剧作内在的精神实质,即:同时具有物欲冲动和精神追求二重结构的本体的人,如何在这两种因素的碰撞与交锋中,体味灵的觉醒,把握宇宙的意志。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分析田汉生平及其在戏剧教育领域的实践,可总结出其“七位一体”的戏剧教育思想:识才爱才的人才观、培根铸魂的育人观、身体力行的实践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艺文并重的发展观、包容开放的艺术观、融合创新的现代观。深入分析田汉戏剧教育思想内涵,同时探究田汉戏剧教育思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对于推进我国戏剧事业长远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艺术教育,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绪才 《兰州学刊》2008,(Z1):168-170
田汉的戏曲改编和创作在处理古今艺术传统、中外艺术传统方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他在时代精神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戏曲题材和艺术形式,在中国气派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的戏剧精神和艺术技巧,为当下戏曲创新呈献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戏剧观念由古典进化到现代的发展中,《新青年》派的批判旧剧、推崇易卜生等西洋话剧,无疑是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他们强调戏剧在艺术殿堂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强调戏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作用,强调戏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等,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话剧登上中国舞台而蓬勃兴盛,即写下中国戏剧发展的新篇章。然而遗憾的是,1921年前后,《终身大事》、《娜拉》、《群鬼》、《华伦夫人之职业》等剧作演出失败,面对如此情形,很多戏剧家都在思考探索。陈大悲等人提倡“爱美剧”,蒲伯英等人提倡“职业剧”,北大学生提倡“平民剧”,洪深呼吁建立严格的表导演制度,田汉则组织在野的“南国”戏剧运动……。 当田汉、洪深、陈大悲等戏剧家在国内艰辛探索时,在大西洋彼岸,余上  相似文献   

8.
田汉与鲁迅     
在三十年代,田汉与鲁迅曾有过很多交往.在交往中他们结下了战斗友谊,也产生了一些误解.直到今天,人们只知道田汉是鲁迅所说的“四条汉子”之一,甚至误以为田汉曾化名“绍伯”攻击过鲁迅等等,不论是鲁迅的著作还是田汉的著作的“注释”仍然认为“绍伯”就是田汉的化名.实际上,有些事情完全是因时代的关系由“误解”产生的.为了进一步弄清田汉与鲁迅交往中的一些事情,诸如“四条汉子”问题,“绍伯”文章的由来等问题,笔者依据所收集到的一些资料作如下论述,以就教于各位专家.田汉与鲁迅的交往始于1927年.据《鲁迅日记》1927年11月23日载:“晚得田汉信,夜复.”田汉的信遗失,内容不得而知.当时,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笼罩文坛的时期.鲁迅和田汉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展开着斗争.鲁迅以杂文为武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进步文化事业的罪行;田汉则以戏剧为阵地,创办南国社,带领学生以穷干苦干的精神开展“民众的戏剧”运动,通过戏剧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内战、追求真理、向往自由光明的进步思  相似文献   

9.
《环珴璘与蔷薇》是田汉同志从事戏剧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关于这部话剧的幕数,历来有所误记。 长期以来,一些有关田汉的文章资料均注《环珴璘与蔷薇》一剧为“五幕剧”。这种说法首先是田汉本人提出的。他在1933年由现代书局出版的  相似文献   

10.
郑莉 《兰州学刊》2013,(6):63-67
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郑伯奇是作为资深创造社作家和批评家投身左翼文化运动。为了加强文学对于民众的宣传和鼓动,郑伯奇借助革命文学的背景,率先开始了他的左翼戏剧活动。郑伯奇的《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左翼戏剧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上海艺术剧社和此后整个左翼剧运的行动指南。因此,郑伯奇及其《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对于了解艺术剧社的戏剧主张,以及剧社在我国左翼戏剧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汉戏剧艺术具有双重的现代性追求与多样的本土化倾向.从现代性视角看,田汉初期的复杂主张和创作实践,与其说是灵与内、政治与艺术的二元论,不如说是田汉对于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并行不悖的追求.从本土化视角看,田汉希望通过写意精神、传奇色彩、音乐手段、戏曲元素等"民族形式"使戏剧对于启蒙与审美的双重追求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2.
田汉进行早期话剧创作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退潮,在文人的远大志向与现实的世态炎凉之间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他着重描写了知识青年的感伤情怀.根据他自身的经历并结合时代背景将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苦闷与心灵归属感的弱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其早期的话剧创作中,他将西方的戏剧思潮与中国传统戏曲之古典美巧妙的融合,塑造出一批漂泊着的文人弱者形象.因此,文人也成为田汉早期剧作中弱势群体的代表,主要从意境中文人的感伤、时代背景下的追梦人生以及弱者形象所承载的美学追求等方面深入刻画.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新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戏剧”的评介曾风靡一时,现代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几乎无所遗漏地被介绍到了中国,对初始期的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了十分广泛和较为复杂的影响。 同样,中国二十年代话剧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田汉也曾一度钟情于新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论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戏剧的价值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稍具现代意识的中国文化人,没有一个不知晓易卜生的.易卜生的思想,易卜生的戏剧,风靡了整整一代人.就中国现代戏剧而言,易卜生的引进和影响不仅渗透在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论建设和具体创作中,更为重要的是,易卜生直接制约着中国现代戏剧的价值导向,由此而成为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纵览五四戏剧千姿百态的十年,在那色彩斑斓名目繁多的各种戏剧流派背后,人们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发现一个共同的迹象:五四初期,似乎每一个剧作者或每一个捉笔投身于戏剧创作的人,在他们初涉剧坛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易卜生戏剧有着这种或那种联系.洪深、欧阳予倩、陈大悲、蒲伯英、汪仲贤、郭沫若、田汉、熊佛西、余上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杰出的戏曲艺术家、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和剧作家欧阳予倩,曾两次来到桂林,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第一次是1938年5月,他应留日老同学、广西大学校  相似文献   

16.
创造社主要成员、现代作家郑伯奇(1895—1979)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他赴日留学,主要“想学习些科学知识”,为振兴中华尽力。他终于会走上“五四”新文学道路,则是由于郭沫若和田汉的“引进”。起初,他写作新诗,继而开始了小说和戏剧创作。1922年,他在《创造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最初之课》,接着,又在《创  相似文献   

17.
单纯地用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概指田汉的话剧创作很难正确地解读其作品的实质。以中国戏曲文化为本,积极地吸取现代派戏剧的有益营养,坚韧地执著于现实人生而发挥创作主体天性中的浪漫主义特长,或者简单地说,在民族传统戏曲文化的基础上,现代、现实和浪漫的三结合,即是田汉话剧创作方法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年二月十三日,鲁迅出席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秘密召开的成立大会,是这一政治团体的发起人之一。会后,鲁迅和郁达夫、田汉、郑伯奇、冯雪峰、沈端先等人联名发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谴  相似文献   

19.
田汉的感情生活对他"转向"前后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在特定时代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真切体验到作者曾经有过的各种感情,而且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婚恋体验的超越,赋予了他个人婚恋丰富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0.
谈及中国现代话剧的创作实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曹禹、夏衍、田汉等人的剧作,很少有人知道诗人兼小说家的王统照“五四”时期也曾在戏剧园地里进行过笔耕。事实上,早在1921年王统照便发表了论文《剧本创作的商榷》,稍后又于1922年发表了七幕话剧《死后之胜利》。他在话剧理论倡导与剧本创作方面不仅时间早(《死后之胜利》与陈大悲的《爱国贼》、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同年发表),且剧本为多幕剧。在此之前,除陈大悲等少数人的剧本之外,一般以独幕剧居多。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文章具有鲜明的现代美学观念和剧本独创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