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律论与新体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律论的研讨,遵致了中国格律诗的形成,这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值得特别注意的事。从此,中国的汉字特点以及中国与他国文学的不同,才更显示出来,而格律诗的讲究字的平仄、句的字数篇的长短、韵的定位,都有律可依,而格又多样,以显示其繁富多采。声律论和格律诗是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声律论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为中国传统的文气说;一为外来的印度声明论。文气说是认为文学是有气势曲,气势和声调有关。中国诗文注重朗诵,读起来有一定的腔调。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谈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所以说  相似文献   

2.
徐远水 《老友》2013,(10):49-49
齐梁时代,音韵学家发现了"四声",作诗开始讲究平仄。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或"古风";唐以后的诗,尽管是五言、七言的四句或八句,如果不合格律,仍然只能称古体诗或杂诗。格律诗有这样一些特点:①每首四联八句。五字一  相似文献   

3.
《管子》被动句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是汉语被动句式发展的重要时期,《管子》是此时期的代表文献之一。研究《管子》被动句式的结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全面地认识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被动句发展的情况。诸如“于”字式被动句的辉煌和迅速衰落,“见”字式被动句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为”字式被动句的成熟与衰落,“为……所……”被动句式的兴起和快速的发展,“为……之……”式被动句的产生与极速的消亡,“为……之所……”式和“被”字式被动句的萌芽与缓慢的发展等。《管子》中的被动句式,在汉语被动句式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说“句”     
“句”字在中古有两读,一曰“古侯切”,一曰“九遇切”。读为“古侯切”者即所谓“句曲”之“句”(或作“鉤”,后世改为“勾”,“钩”等),读为“九遇切”者即所谓“章句”之“句”。读为“钩”者是其本音,对此几乎无人怀疑,然而对其字形构造和本义,《说文》家们的意见则颇有分岐。《说文》句部曰:“句,曲也,从口丩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各家都接受许氏“曲也”的说解,但对“句”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曲”的具体涵义的理解,则有四种不同看法。其一,可以段玉裁为代表,在《说文解字注》中,他没有对“从口丩声”提出异议,同时认为“句曲”是其本义,“章句”之“句”是后起义,取其“稽留可钩乙”之意。其二,可以朱骏声为代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在“句”字的释义方  相似文献   

5.
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是我国古典近体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形成诗歌语言“整饬”特点的重要原因。从意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等语言的三个方面对孟浩然199首近体诗进行穷尽性研究,发现孟涪然近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并不完全呈现“整饬”的特点,而是“整饬”之中蕴含着“疏淡”之羡,从而证明固定句数和字数,讲求押韵和平仄并不是形成近体诗歌语言特点的全部依据,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对称、句式特点以及虚词使用情况也是形成诗歌语言特点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70年代末以来,研究文言描写句的论著很少,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本文对描写句给以界定,列举了文言六种特殊描写句式,并给予了解释,对文言描写句式与其它句式存在的易混现象也进行了辨识。文中认为文言描写句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相似文献   

7.
格律诗,自有其特殊的艺术美。构成这种艺术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诗韵、平仄、对仗、节奏等等,但更重要的还是融汇并体现于全诗篇章布局、句式结构和字词锤炼之中的那种独特的韵致旋律,那种凝炼的意象意境。律诗之盛,在有唐一代。“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而“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尊”的杜甫,更是有唐一代之诗圣,也是有唐一代格律诗之典范。他对后世影响最大者,也首推律诗。“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的简要回顾关于新诗的格律,在理论上曾经有过不少的争论,而问题往往都集中在句式的建立上,因为诗的格律的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而节奏正是体现在句式上的.关于建立新格律诗句式的理论,闻一多先生最早较有系统地提出过.他的理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大约有两点.第一是提倡句式要整齐.他说“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调和的音节,字句必定整齐.(但是反过来讲,字数整齐了,音节不一定就调和,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  相似文献   

9.
论《马氏文通》之“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诞生的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专著(马氏文通)中有一个独特的语法单位“读”,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它是一种主谓结构的词组。这种观点见于多种语法论著,并已写进几部“汉语语法学史”书中。但我们细读(马氏文通)之后,则觉得它并非就是一种“词组”.而且也不一定是“主谓结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读”所在之位置《马氏文通》中,“读”所在之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这就是:读在句的外面而与句子行;读在句的内部作句的一个成分;读在一个复杂的读中作一个成分。下面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句外读”、“句中读”和“读…  相似文献   

10.
一种语言的某种句式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多个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在壮语中的对应表达形式有连谓句、兼语句、一般主谓句和双宾语句等。选择什么样的壮语句式表达现代汉语双宾语句,主要看汉语的双宾语句的构成情况、结构意义与构成成分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句”“法”两字在诗歌中连用,就笔者所见,约始于杜诗。至迟在北宋,“句法”已是古典诗论中的常用术语。自宋至清末,历代诗话和杜注中,对诗歌句法尤其是杜诗句法的论述屡见不鲜,涉及句式节奏、特殊句法和诗人句法之承传比较等。但古代所谓“句法”,内涵外延都极为宽泛,古人对句法现象长子排比罗列而疏于解释说明,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发掘古代诗论中丰富的句法研究遗产,参之以现代句法理论,应当是构建中国古典诗歌句法理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13.
汉语存在句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句式,但对存在句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其他句式研究的附庸。本文对存在句的定义、类别和语用方面做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在格律诗中有多行一句的现象,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同时一行多句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如“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行多句就是一行诗是由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复句,上面两例都是每行诗中有三个分句。不过这种复句的分句之间并无语音停顿,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句子,习惯上也称为一句诗。但仔细分析起来,便可发现它并非是一个单一结构,而是由两个以上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体。这种现象在古代散文中大量存在,在格律诗中也很多。我们可以把…  相似文献   

15.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一联句诗是中国古代格律诗中一种特殊的体裁。它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它的作者起码不能少于二人,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赋诗者人各一句或数句,多人联缀而成的一种联合体式。第二,讲究字句的对偶。第三,讲究语言的声律。在以上三个特点中,前一点是联句诗所独具的,而后两点则是一般格律诗所共有的。所以,联句诗实际上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联缀而成的律诗或排律。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被动式"为N(之)所V"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为N(之)所V"式是判断句式.这种句式受到为字被动句的类化而逐渐演变成被动句式.汉末以后,这种类化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8.
《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一段话:“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有的同志认为“今为赤帝子斩之”一句是以介词“为”为标志的被动句式。①此说值得商榷。关于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作了论述。他说:“外动字之行,有施有爱。受者居宾次,常也。如爱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②马氏从动词和宾语的词序和动作行为的施受关系着眼,判别了古汉语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按马氏的意思,即是主语是受动者的句子,就是被动句,不管有没有结构标志。从马氏所列被动句六种表现形式中可见这一点。这六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杜诗管窥     
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四句《集注》引苏曰:“李夫人病起南园,桃花盛开,李不悦,武帝问其故。李曰:‘不分桃花如锦,恼人病眼。’帝感其言,遂去其花。为一国笑。”又引赵曰:“‘不分’、‘生憎’,所以深言其红白也。皆俗中字。惟桃花之深红,絮之酽白,正是春色放荡,无所倚赖者也。如此,故翻是融怒愁人,断送令到酒边,以散其愁。”《杜臆》以为:“桃花、柳絮,寻常景物,句头添两虚字,桃柳遂为我用。桃柳、春色也,出自剑南,更觉无赖,至触怒愁人,真到酒边,欲借酒以消愁而不可得也。”又引《鹤林》云:“锦、绵皆有用之物,桃花、柳絮,乃以区区颜色胜之,亦犹小人以巧言令色胜君子也。侍御分别邪正之官,故以此告之。”《杜诗解》以为:“‘不分’者,谓桃花不自知分量也。”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厦门话的被动句,包括:一、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二、不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三、被动句和处置句套合的特殊句式。一、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指的是这种被动句有明显的表示被动意义或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如普通话的“我被狗咬了”的“被狗”,“苍蝇被赶跑了”的“被”。厦门话带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三种句式: 1.NP互NP VP a,钱互贼仔偷去(钱被小偷偷走了)b,钱互·人谝去(钱被人家骗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