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山盗”一语,源出于《战国策·秦策五》中魏人姚贾对秦王嬴政所言。由于姚氏当时并未点明“中山盗”的具体身份,所以后世注家说法不一,歧异甚大,以至成为一桩历史疑案。笔者以为,弄清“中山盗”一语的原委,对于了解中山国早期的历史以及春秋中山与战国中山的承续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撰文析之,以求突破。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仅次于齐、察、楚、燕、赵、魏、韩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以及《水经·滱水注》等文献虽有零散记载。但它的兴起、发展、诸王世次等问题,文献记载不明,这给后人研究中山国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葬和遗址的发现,使人们得以看到二千多年前中山国的遗物和文字,给人们深入探讨中山国史和中山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然而,战国时期的中山究竟是何族建立的国?战国中山与春秋鲜虞的关系究竟怎样?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异议,这些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对于中山国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影响的。 辨中山族属诸说之是非 战国时期的中山与春秋时期的鲜虞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赵世家》载:“中山武公初立。”《索隐》:“中山,古鲜虞国,姬姓也。”杜预《春秋释例》也悦:“鲜虞、中山、白狄、姬姓。”正由于史  相似文献   

3.
战国中山国史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记]:自从1974年,在河北省平山县发现了战国中山王铜器及其长篇铭文以来,人们对于中山国的历史获得了新的认识。顾颉刚先生的笔记中,曾经搜集过一些有关中山国的资料,并与当前的讨论有一定联系。为此特把它摘录出来,并分成如下几个问题整理成文。希望它对于充分利用古籍中的历史资料和新发现的实物材料互相印证、更深入地研究中山国历史有所裨助。顾洪记。(编者按:顾洪同志为顾颉刚先生之女)  相似文献   

4.
鲜虞中山国疆域变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山国,是战国中期太行山东平原上的“千乘之国’”。它地处赵国的“腹心”,三面被赵包围,仅东北一隅与燕毗邻,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堪称“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而对其疆域,史籍仅载“地方五百里”,至于疆域的四至,具体的范围及变迁,本无记载,历代史家亦仅述大概,清人王先谦作《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可谓历史上唯一的专门著作,然而今天看来此作多为资料排列,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笔者拟在此基础上、利用近年来历史研究、考古发掘、地名研究的新资料。对中山国的疆域范围及变迁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中山国是我国北方鲜虞族所建的诸侯小国。长期以来,由于古代史籍中有关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人们很难对其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平山中山国墓群的发现和成功发掘,给我们提供了追寻中山国文明的物质文化载体,也为我们研究考察这个“神秘王国”的工艺美术提供了鲜活的标本。中山国作为弱小的争霸者,带着本民族固有的优秀,整合到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之中,吸收绵延无尽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美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中山国是先秦时期相当重要的千乘之国,其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而与东西周、宋、卫并称.然而,由于受文献记载的限制,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兴起、发展、世系等基本问题始终未弄清.直到1978年6月中山国墓葬遗物出土后,各方面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使历史上久已湮没的中山国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本文拟分两个部分,对中山国史记载和研究的过程以及近年来问题争论的焦点与进展,做一概略的回顾,以促进方兴未艾的中山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往研究多注意北魏、辽、金、元、清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的贡献,对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讨论不够充分。在十六国与五代多个政权分立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为维护“大一统”历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一统”思想的导引下,各少数民族政权自觉接续“正统”脉络,破除秦汉以来“大一统”论述中“夷夏”身份的限制,使中国历史以从未中断的形式延续至今。研究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贡献还可以为学术界讨论“何为中国”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8.
战国中期中山国的经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国中期是中山国鼎盛的时代,它在列国纷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故有“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但若无雄厚的经济基础,岂能跻身于群雄角逐之列,而这时中山国经济面貌和发展水平如何?近年史学界虽有论及,尚缺专论,故笔者拟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1 中山国的农牧业比较发达,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农业更是立国之本。这里的农业状况,《史记·货殖列传》记述全国经济区时,未曾涉及到,说明中山农业与中原相比有些逊色,但以当时地理条件来看,其农业肯定在太行山东平原,甚至大河之间的冀州是值得称道的。中山牧业因处农牧过渡地带,自然比不上西北纯牧区,但其牧区多由善牧的北狄遣民经营,也是较为发达的。 最能说明中山农业生产状况的是粮食产量,而史籍无载,只能据有关史料作些推测。公元前527年晋“围鼓三月……,其民犹有食色”,其后不久方“告食竭力尽”,说明中山先民在春秋中叶,鼓都已有供给邑民食用三月之粮。至战国中期中山都邑“穷庐隘巷之士者七十家”,居民数量肯定不少,若无发达的农业,生产丰足的粮食,难以养活众多的邑民。中山王墓葬群出土大量陶制和青铜酒器,不仅反映中山酿酒业兴旺,而且表明农民生产粮食较多。可见中山国的农业比较发达,粮食产量也是较高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条:  相似文献   

9.
鲜虞属白狄。白狄是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我国北方的狄族三大支派(赤狄、白狄、长狄)之一。自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鲜虞中山国的王陵发掘以来,鲜虞及其所建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面貌问题,开始为我国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所关注。对先秦狄族特别是白狄鲜虞氏历史的研究,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一、娘子关扯出的历史谜团2011年8月23日,山西作家太行采风团来到娘子关。娘子关位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最早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长城关口之一;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唐大历年间修建“承天军城”;宋代建“承天寨”;明代为“承天镇”;清代增建“固关营”。是太行山上内长城的重要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  相似文献   

11.
《汉书·地理志下》:“西河郡,户十三万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在临河24郡国中户口数位列第12,除北边西边长城防线10郡外,户口数多于弘农郡与信都国。西河郡所属,“县36”,其中16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谭其骧主编,下同)以为“无考”。是为西汉诸郡中无考县名最多的一郡。  相似文献   

12.
从考古发现谈中山国的崇“山”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两座战国中山王墓在河北平山县三汲公社相继发掘以后,引起了我因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山国的物质文化,保护好遗留下的遗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曾连续几年在三汲公社范围内对中山国的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通过对中山国的观察与分析,战国中山国的文化性质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出土的大批文物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山形器饰为它处所罕见,成为中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因而得到的印象是:中山国是崇山的。本文拟通过山形器饰的观察,对中山国崇山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2007年是“七七事变”以及“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是具有普世意义的目标。当前,中日两国学者着手对中日两千多年来的交往历史,对近代以来发生的不幸的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共同研究。希望以这次共同历史研究为契机,通过学者的共同努力消除误解,深化相互理解,缩小历史认识上的差异,为发展两国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将东亚的历史经验贡献于世界。正如温家宝总理4月11日“融冰”之旅时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日两国存在着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面临着需要…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中山国作为区区一小国能纵横于各大国之间,这与其完善的国防制度紧密相联。中山国在重要关津要塞屯兵驻守对巩固国防起了重要作用,而中山国城市防御体系的完善也为国家安全奠定了基础,长城的修筑则为防御外敌入侵提供了屏障。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四年冬,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为配合水利工程建设,在平山三汲一带进行了考古调查,蒐集上来一块刻有文字的河光石,它原是南七汲一位农民四十多年前在村西南挖土时发现的.这块刻石长90、宽50、厚40厘米,在一面刻有文字两行,共十九个字.李学勤同志释为:“监罟尤(囿)臣公乘得,守丘兀(其)臼(旧)(爿酉)(将)曼敢谒后尗(俶)贤者.”其大意是: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贤者.经研究确认,这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守丘刻石.守丘刻石的发现,对后来中山国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因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魏灭中山与战国初期的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408年,魏国在取得对秦国河西之地的决定性胜利之后,迅即调集重兵灭掉了“武公初立”不久的中山国,并先后派击、挚入主中山,统治三十余年。魏国为什么要劳师伐灭隔赵国而望的中山?中山之地究竟在魏文侯的图霸战略中起着什么作用?这曾是史学界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笔者试撰文析之,愿同方家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共甘肃省委二月决定成立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动员和团结一切有志于修志事业的同志在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兢兢业业地把修志工作做好。一、编修地方志书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传统有人认为:最古的历史书,其实就是方志。早在周代已有掌管“邦国之志”的“小史”,又有掌管“四方之志”的“外史”,所谓“四方之志”,就是当时诸候国的历史。据《孟子》、《庄子》、《墨子》等书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看到了“百二十国宝书”,这些列国宝书,或者叫“百国宝书”,就是地方史书,也就是地方志。《孟子·  相似文献   

18.
对于春秋时期楚人攻伐中山这一历史事件,从汉魏至今,历代学者大都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从事件本身讲,只有《战国策·中山策》一章于此有所涉及外,其他典籍并无详文可征;另一方面,从地理环境看,楚国地处南方。中间有晋、齐等国相阻,攻伐中山在交通上也有诸多不便。故此,晚清学者郭嵩焘在《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序中不由感慨道:“中山数有废兴,其言皆可信。而于楚之攻伐中山,则无能置一议,盖古书缺略者多也。”笔者以为,楚伐中山是确有其事的,该问题之所以久延未决,关键在于不少方家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和征引上有误。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做些探索,谬误之处,祈请指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当那块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大河光石",被当地农民刨出地面时,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古老王国—中山国被惊醒了。公元前414年,活动在今石家庄、保定一带的鲜虞人创建中山国于顾(今河北定州),公元前381年复国并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历代国君贵儒学,尊贤重士,在思想文化上与汉文化融合;开疆拓土,以致疆域"方五百里",百座城池,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的一个小蛮夷之国,历经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被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名文,中山是他的号。其号的由来,原是一八九七年,在他去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期间,为寄寓旅舍登记之事,化名“中山樵”,后来简署为“中山”。其时,他还取过另一个日本式的化名“高野长雄”,发表文章时又简署为“高野”或“长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