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吏学指南》(又名《习吏幼学指南》),是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刊行的一部吏员手册。作者徐元瑞。元平江(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明朝司礼监刻本《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收有此书,在《文渊阁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均有著条。除元、明刊本外,尚有日本刊本、朝鲜刊本。1969年,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以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明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本为府本,参酌其他诸本校勘,并加  相似文献   

2.
论《楚昭公》的主题与郑廷玉杂剧的思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廷玉是元代前期重要的杂剧作家。据曹楝亭本《录鬼簿》记载,他一生创作杂剧23种,是仅次于关汉卿的多产作家。但人们多认为他的剧作思想内容复杂,在肯定他的剧作(如《看钱奴》)揭露了社会黑暗、贪富不均、为富不仁时,又批评他的剧作宣扬封建伦理纲常、鬼神迷信,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消极平庸,无什可取。我们对此有些不同看法,曾在《河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上发表拙文《〈看钱奴〉元明刊本的比较研究》,将《看钱奴》的元刊本(《元刊杂剧三十种》本)与明刊本(以《元曲选》本为代表)作了一番比较,认为明刊本已非《看钱奴》本来面目。不应作为评价郑廷玉《看钱奴》的依据,因为它不能代表郑廷玉原作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以元刊本为依据研究《看钱奴》,则其主题是严肃的,思想是积极的。进一步认为,说郑廷玉杂剧都含有浓重的宿命论思想,其思想境界不高,是不确切的,尚须讨论。本文拟对郑廷玉另一部有元刊本传世的杂剧《楚昭公疏者下船》的主题作一点探讨,连带再谈一下对郑廷玉剧作思想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的版本系统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迄今所知四千七百余种古代戏曲作品中,就刊本之多,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能够与《西厢记》相比。据不完全统计,仅明刊本就有六十多种,清刊本也不在少数,这些刊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尤其是明清两代,随着北曲杂剧的衰微和南曲传奇的兴盛,受时代潮流的影响,许多翻刻者又根据传奇的体式,对《西厢记》的体例做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增删改动,这样就使《西厢记》离本来面貌越来越远,其版本状况更加纷繁混乱。因此,要条分缕析清理出一个切合实际的《西厢记》版本流变系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这一系统的整理又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使我们对于错综复杂的《西厢记》版本系统以及各种刊本的优劣有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认清《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及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受南戏传奇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所知见的明刊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清刊本为据,对《西厢记》的版本系统略做梳理,以就正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4.
朝鲜《吏文》一书反映了明代初期语言的面貌,其中的词汇呈现出浓厚的公文体裁特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初期公文词语的来源、构造模式等方面的特征。同时,还纠正了朝鲜汉学家崔世珍给《吏文》一书中繁难词语所做的错误注释。  相似文献   

5.
日藏《全芳备祖》是宋刻还是元刻,迄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该本字体、版式与南宋建本《方舆胜览》、《事类备要》等基本一致,当出于宋末建阳同一书坊系统,是宋本无疑。避讳不严,多有简体、俗体字等现象,也见于同时《事类备要》等南宋建本,不能作为否定《全芳备祖》为宋本的依据。元大德二年(1298),方回已记及《全芳备祖》坊本。保守地说,其刊刻时间在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至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的四十年间,但一般不会延至元朝,最有可能在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  相似文献   

6.
陆游的词,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有《放翁词》一卷。明毛晋所刊《放翁全集》载《放翁长短句》二卷。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据嘉定三年陆游子子遹刻《渭南居士文集》(五十卷),辑出《渭南词》二卷(第四十九至第五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放翁词》一卷。此本实将毛晋所刊本又并为一卷。唐圭璋  相似文献   

7.
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唐以前的史籍目录中,都记为十二卷.宋代开始出现分歧.《宋志》录《吴越春秋》十卷.目前所知《吴越春秋》最早的刊本是宋代汪纲刻本,著录在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中,其后继有元大德十年刻本.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书中有徐天祜序和音注.后代刻本多以元本为据,一般是十卷本.明清几部重要的藏书目如万历间徐(火勃)《红雨楼书目》"旁史类"、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目录》"霸史类"、高儒《百川书志》"杂史类"等,皆云赵晔撰《吴越春秋》十卷.从《汉魏丛书》起,出现了六卷本《吴越春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魏丛书》所载,合  相似文献   

8.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以下简称“李批本”),封面题“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图一百二十叶二百四十幅,清两衡堂刊本,藏首都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新出版的《李渔全集》第十、十一卷收入。  相似文献   

9.
魏源一生,著述宏富,除此次整理《魏源全集》中所搜集到的存世刊本(或抄本)17种外,据传记资料记载并不完全的统计,其失传的佚书尚有如下两类:一是仅存书名者,计有《高子学谱》、《春秋繁露注》、《墨子注》、《说苑注》、《六韬注》、《吴子注》、《易象微》、《大戴礼记微》、《论学文选》等9种;二是存书名和序或叙而正文失传者,计有《董子春秋发微》、《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明代兵食二政录》、《孙子集注》、《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等6种。魏源存世著作的版本情况亦较复杂,其突出表现为:如“《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水浒传》的版本要算是最多的了,孙楷弟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就注录了近三十种。在这众多的刊本中,既有繁本与简本的区别。又有源与流的差异。以回数而言,则有七十回本、百回本、百十回本、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以及不分回本的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为七十回本、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自明朝末年金圣叹删定以后,风行三百余年,掩没了其他一切刊本。近现代以来,随着《水浒传》多种明刊本的陆续发现及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金圣叹的谎言被戳穿,百回本、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以强大的生命力重见天日与七十回本共同流布人间。  相似文献   

11.
戴建国 《河北学刊》2012,32(4):61-66
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年)翻刻本《事林广记》所收元《至元杂令》不是完整地录自当时法典中的《杂令》篇目,而是杂抄元至元前期在行的各种法令、制度而成。因此不能将其视作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典。其编撰刊行时间,当在前元至元十二年至十四年(1275—1277)之间,是书商商业运作的产物。《至元杂令》明显地烙有金朝法律的印迹,它的编撰刊行,反映了元朝法律由使用借鉴金朝法律向元朝制定法过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的元代史料丛刊,近日已开始出版。 多年来,从事元史研究的同志都希望能够把元代一些分散而又重要的史料汇集起来,加以整理出版,这不仅可以提供元史研究的方便,而且也是元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浙江古籍出版社根据元史学界的这一要求,拟定了《元代史料丛刊》的编辑计划,将分辑整理出版一些元代史料。每一辑大体上构成一个整体,侧重于史料的某个方面,编印若干册,要求收入的史料有较高的研究使用价值。每辑各册出齐后,再编一本这辑的综合索引,以便读者检索。第一辑是“政书类”,分编八册,书目有《通制条格》、《元代法律资料辑存》、《吏学指南》、《庙学典礼》、《宪台通纪》、《秘书监志》、《元名臣奉议》(上、下)。第二辑准备汇元代碑传文字。  相似文献   

13.
《元典章》的史料价值:1.《元典章》可以印证《元史》和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2.《元典章》可以补充其他史料的不足;3.从《元典章》中可以了解元代各级政府处理政务的具体过程,尤其是能够了解皇帝听政的大致情况。《元典章》的通读要领:1.掌握硬译公牍文书的词法和句法规则;2.掌握公文的一些固定用语;3.掌握公文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研究是《三国志演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三国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所以弄清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社会条件,演变过程,进而弄清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发展规律,意义重大。而《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三国志演义》版本众多,仅存下来的(包括残本)就不下三十几种,据有关线索,遗失不传的明刊本也有数十种。可惜现存版本中明嘉靖以前早期刊本甚少,而万历年间的大量刊本又散存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给版本研究工作带来  相似文献   

15.
宁稼雨 《学术研究》2023,(4):142-152
《世说新语》元刊本是现存版本中仅晚于宋本的较早刊本,学界关注较少。近年逐渐引起学者注意,陆续有相关成果发表,但很多问题仍然未能澄清释疑。在参照吸收前人成果并全面梳理元刊本的基础上,可以就元刊本底本问题、与唐写本及尊经阁藏宋本关联问题、与其他宋本关联及版本价值问题、元刊本本身卷帙问题、元刊本刘辰翁评点作伪问题等进行考索探析,以促使元刊本相关问题研究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6.
翻阅部分方志及论著,见到许多人讲方志起源,必称《周礼》,清人章学诚堪称代表。其说云:“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悉也。‘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乘、鲁春秋、楚博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方州虽小,其所承奉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国史于是取裁,方将如《春秋》之必资百国宝书也,又何可忽哉?”(《方志立三书议》)又云:“惟念方志为外史所领,义备国史取裁,犹《春秋》之必资百同宝书也。”(《为毕制府拟湖北通志序》)  相似文献   

17.
现存《三国志演义》刊本出于建阳书坊者多。《三国志演义》建阳刊本具有明显的特征,如插图、按鉴、通俗化、花关索故事和"批评"等。建阳刊本特征的形成与建阳刻书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建阳刊刻《三国志演义》的历史,表现了建阳与江南刻书风格逐渐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蓝涧集》提要如下:  明蓝智撰。其字诸书皆作明之,而《永乐大典》独题性之。当时去明初未远,必有所据,疑作明之者误也……笔者以现存文献为据,对蓝智之字进行考证。首先以《蓝涧诗集》(明嘉靖间刻本)的序言为据。《蓝涧诗集》原刊本是其友人上清道人程芳远所编定的。从其诗《赠程芳远入山》(诗集卷一)、《同程芳远游东林寺》(诗集卷三)以及其兄蓝仁《蓝山诗集》(明嘉靖间刻本)中的《题程芳远游方卷》、《石村卜居候程芳远》(均见诗集卷四)等诗可知程芳远与蓝仁、蓝智两兄弟均有交往。该诗集原序中提到蓝智的字…  相似文献   

19.
朝鲜活字本王安石诗李壁注为近来宋代文献重要的新发现,但限于史料的匮乏,学界对其版本之渊源与流传样态,殊乏所知。笔者通过该版本与传世诸善本之文本对勘,可以从文献学角度略窥端倪。由此可知,朝鲜活字本与元大德五年(1301)王常刻本有着相同的底本来源。而此底本的版式极为复杂,非确定于一时,具有颇为罕见的流动性。该版本始开雕于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左右,其间经过多次雕版订补,最终于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以"庚寅增注"的形式完成刊本,由此形成众多版本样态。  相似文献   

20.
胡秀娟 《学术界》2012,(5):51-57,285
《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是研究朱子学的一个重要善本,然自1982年出版以来,始终未明其传播过程。本文旨在厘清其传播源流:古写本的底本,即《徽州刊朱子语类》当于成化十七年至十八年(1481-1482)传入朝鲜,于正德十年(1515)刊行于世。在壬辰倭乱或丁酉再乱之时毁损,仅余孤本传入日本,藏于尾张藩文库,于1639前后为红叶山文库珍藏,又于明治维新年间(1867-1889)流入书肆,辗转为楠本正继所得,最后捐献于九州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