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形态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作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理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动力理论的空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去主义本质论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理论等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发展的新阶段.首先,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核心由"革命"到"建设"的转换.其次,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突破.第三,邓小平理论在诸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即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背景剖析,探讨了其社会发展的理论动力。明确其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做好的铺垫作用。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分别从社会主义矛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谈起,来研究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经过我党80余年特别是建国以来60年的探索表明: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探索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应与世界现代化文明接轨并同步发展;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经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理论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执政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理论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毛泽东的理论创新使中国革命赢得了胜利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使中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江泽民的理论创新使中国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证明了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四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 ,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阐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观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精神动力的新命题。学习、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动力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发挥精神动力作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立足于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现代化的模式、现代化的条件和动力等作出科学的规划,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功能作为事物满足需求的特性,与结构紧密关联。由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结构通常是可选择、可替代的,以服务于功能为目标。只有符合社会主义的功能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功能实现的结构才是真正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结构应当根据功能的要求而不断调整。围绕共同富裕功能的实现,必须摒弃有关社会主义的结构性成见,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的革新。为激发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活力,应灵活调整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重以保证充分竞争;为缩小市场机制造成的收入差异,应通过科学的累进税制和转移支付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为消除权力寻租造成的分配不公,应实施自下而上的民主与法律至上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具有双重视角。唯物史观所谓的"生产力标准",是立足于工业文明的视角,在不考虑"生产的自然条件"前提下而得出的价值观;因此,它尽管赋有"决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地位,毕竟只能在普遍性的意义上存在。而在对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研究中,马克思立足于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视角,创立了"生产的自然条件"范畴,并据此界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意义:生产力能否实现与"生产的自然条件"之良性结合。这就为人类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转型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指明了路向。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应是一种自然过程,中国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拔高了生产关系,在实践中遭到挫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纵观革命导师对社会主义的论述,由于历史的条件局限,基本上是从社会主义特征入手,认识各有差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经过思考、总结历史提出新的概括。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从一般要求上升至本质内涵,把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在历史进程中的表现,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在目标上的体现。这个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必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际,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再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揭示出邓小平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五个特点: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为准则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超越教条、突破传统模式,立足现实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把现实性与理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以发展的、辨证的眼光动态地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五个特点,显示出邓小平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实事求是精神、科学精神和“管用”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完备的社会主义将实行计划经济,合理地组织社会生产。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一方面身体力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计划经济思想,另一方面都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提出商品货币关系还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最顽固的理论堡垒,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发挥国家对经济集中调控的优势,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理论。  相似文献   

19.
理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关系是探索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焦点问题之一。它们之间不是"不包含"和"包含"关系,而是内在统一关系,这需要从整体性上来理解,可以走"思想史"、理论与实践、哲学、"理论功能"等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合理思想。这些思想包括: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恶劣的情欲'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类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人类自觉活动在历史进程中有着积极作用。这些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后来历史唯物主义观形成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