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以国家间的利益汇合点为基础,强化共同利益维度,通过共享利益强化共担责任意识,最终形成利益共同分享、责任共同担当、命运紧密相连的外交理念,旨在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未来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国际社会带来亟待解决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上的新媒介,电报与廉价报刊彼此交织,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重构了美国人交往的空间、速度和交往观念。电报传播推动了民主市场社会的平等文化的扩展,催生了新闻职业共同体内部的客观报道实践及理念,从而带动报刊主导模式从政党报纸向专业化的商业报纸过渡;但横向联系的加速也导致了共同体想象的历史转型,以差异和冲突为特色的全国层面的交往关系,使民主市场社会的价值与内在逻辑遭遇质疑,"大众社会"等新的共同体想象方式出现。新闻客观性职业规范得以确立,新闻专业主义成为第三逻辑,回应了国家共同体面临的民主难题。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解放的终极形式,其最终实现必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尽可能贴近人类社会现实,早日求得“人类解放”,中国共产党极具洞见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类理想共同体,但却共同蕴含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的根本要求、“社会关系高度和谐”的关键旨趣、“消灭现存状况的运动”的实践逻辑以及“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这四个维度深刻把握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人类社会现实,共同构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前提和价值取向,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通达“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秉持人本主义原则的国际传播领域中,情感是重要且隐蔽的因素,对提高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共情修辞以情感为切入点,用温和的、非强迫的方式营造共情氛围,鼓励修辞者引导受众情感走向、同时反省自身情感是否符合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柔和且双向的情感变化是共情修辞赖以达成修辞目的的核心。共情修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相契合,在修辞目的的确立、修辞话语内容的设计、修辞话语的呈现三个方面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提供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共同体作为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生存的实践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共同利益为意蕴阐发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生关系,指向了损益共担、风雨同舟的共在意识,弘扬了义利兼顾、权责平衡的道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寄托的关于差异共存、和而不同的共同体理想,凸显了对于共同体内部构成的特殊性认可和个体性尊重,演绎了对于主体...  相似文献   

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构想和实践正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但距离这一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仍有很长的路程。如何创造条件推动其践行和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论述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共同体思想,结合国际国内当前实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应当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人类的整体利益或安全面临重大的挑战和威胁;共同的利益和价值目标的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立;众望所归、积极主动的提倡者、推动者和主导者。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泉。劳动、资本、国家是马克思阐释社会共同体的三个维度。国家是马克思反思社会共同体最早关注的问题。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雾,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掀开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假面纱。资产阶级国家共同体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历史生成的,国家共同体的秘密存在于市民社会。资本是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共同体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青年时期从哲学向经济学的转向实质是围绕国家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向围绕资本问题的经济哲学研究的转向。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市民社会秘密的钥匙。劳动是马克思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立足劳动立场,把建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无产阶级。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条件是劳动社会化的充分发展,主体力量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吸纳和支持社会组织利用“第三部门”的天然优势通过合适的路径发挥对外开展民生工作、保障民生权利的正面效应,是有效回应多元主体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诉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应有之意。运用SWOT分析法对社会组织的五种不同类型的路径从对外发展机会、对外发展威胁、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找准社会组织参与优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最佳连接点,并据此提出针对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构的建议,将有效助力其参与的“社会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获得并进行多元化、共生型的工作路径选择,最终与受援助国协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性支撑——人类命运发展能力共同体、民生权利保障防控风险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基于实践进程的治理范式,导向一个符合人类共同善的美好未来,而社会性别视角也可以为人类理解并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洞见。建立社会性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链接,可以发现,在批判主流治理范式、倡导全球治理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及达致理想社会等方面,二者存在共同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涵养着最朴素的基于性别平等的平等观念,还原了共同体逻辑的性别维度,进而指向内蕴性别因子的全球正义伦理,成为平等、正义、关怀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呈现出治理的真实图景,在无政府状态、全球治理和共同体当中,为女性从缺席到在场的转变提供了必要和可能。以联结逻辑审思对立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编织出安全的关系网格,关注个人生活和人之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普遍的伦理共识,这一全球正义伦理建基于朴素的性别伦理,生发出具有包容性的整体主义伦理情怀,切近通向理想治理图景的有效路径,使两性关系、人的生命、国家命运趋向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0.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与风险问题正在,甚至已经成为风险社会最突出的特征,科技伦理治理的迫切性日益凸显.科技伦理有效治理的实现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需要构建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信任是建构和维系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实现科技伦理治理中多元主体的"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增强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的凝聚力,进而建构多元治理主体间"合作共治"的依赖关系;降低科技伦理治理的成本,塑造治理共同体内部的多元主体为了达成某种共同目标而通力合作的能力.就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的信任关系建构路径而言,一方面要基于制度、文化、资本三个维度培育内部信任.另一方面,要在内部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外部信任的扩展,培育全球性信任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真正的共同体”学说指导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用正确义利观贯穿并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大健康体结构,又以两体结构共存、共联、共通、共统、共汇、共守、共生、共有等纽结点为支点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人类大健康命运共同体矩阵结构。再应用义治原理对大健康治理普通结构进行义相关性转换以清除违义因素而得到符合义价值要求且经反证已达到义治目标的“纯义”大健康共同体矩阵结构。最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健康体、人类大健康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要素(矩阵)代入“纯义”矩阵而得出各类大健康主体512个合作点位构成的对策矩阵。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日益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着眼人类的总体福祉,重新找回被遗忘的“人类意识”,形成共在共生的发展理念.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回答“人类是谁”“人类将往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时,始终保持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照和价值关怀,这突出地体现在其“类哲学”上.马克思从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维度对人的类存在、类本质进行了规定,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角度探索了人的异化和扬弃、社会的分化和整合的进程,从而为今天守护人类的共同价值底线和重建人类社会的共同体秩序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处于马克思“类哲学”的思想延长线上.  相似文献   

13.
共同体是基于共同特征联结而成的人类群体,它可为个体提供身份感、安全感及意义感,也可促进社会秩序的维系与社会整合。共同体的形成需植根于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共享记忆。共同体档案是共同体的过去媒介化后的记忆文本,因而是共同体记忆建构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档案参与共同体记忆建构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包括档案的形成、捕获、组织、展演与聚合五个维度。共同体成员形成的记录需被捕获并被纳入共同体框架,经组织形成共同体档案,通过对共同体档案信息的挖掘、情感的传递,形成共同体档案叙事,并实现共同体过去在共同体内部的共享,从而建构起共同体记忆。不同共同体的档案也可相互聚合形成更大范围的共同体档案,通过对这些档案的展演,也可建构起更大范围乃至人类共同体记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演化,标志着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超越。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现实的共同体,更是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臆造,而是基于影像的传播与建构。以各类影像为载体的共同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甚至表现为游戏、科幻或影游的融合,进而可以建构出一种“超真实”的影像元宇宙世界。虚拟形态的共同体表现出极强的“脱域”,从而获得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自由,同时也带来国家安全观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普遍交往形式与秩序的一种美好追求和向往。马克思站在生产实践的维度强调“工业的历史”与“交换的历史”的联结交互,突出生产劳动在社会交往中的基础性地位。资本全球化在扩展生产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类之间的普遍交往,但资本逻辑主导下主体成员追求的只是自身利益,使得共同利益沦为一种特殊的“普遍利益”,并导致交往关系的普遍异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想性普遍交往的形式与秩序,在与交往关系的互动呈现中构设出交往主体的实际感知、交往内容的差异互补以及交往主旨的价值共生,实现了对普遍交往关系的创造性重塑。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阐发其命运共同体思想,相关论述已初步形成规范理论体系。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内容维度关涉利益、合作、责任的不同价值意蕴,空间维度统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大局,发展维度正视和平发展与安全威胁、现存国际治理秩序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深刻矛盾。在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方略层面,习近平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价值引领,强调推进"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追求打造协商、安全、发展、文明、生态的五位一体共同体格局。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其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拓展了21世纪马克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未来美好世界的科学构想和美好规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理论、实践、文化和价值等四重维度来进行深入探究:在理论维度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在实践维度上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在文化维度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文明;在价值维度上实现世界各国的价值诉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坚持在理论上继续创新、在实践上继续探索、在文明上继续发展、在价值上继续追求。  相似文献   

18.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代表作《南方与北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工业小说的典范之作。作家构置了南方与北方互为镜像的文本异质空间,直面英国工业化时期城乡冲突、劳资矛盾、性别政治等社会问题,通过男女主人公从对峙到倾慕的情感过程透视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的精神探索与成长。在这部对话体小说轻松的皮肤之下,嵌入了基于空间、性别和政治三个维度的现实关怀与焦虑,而阅读、对话、契约在文本中成为主人公克服困境的媒介与手段。超越地域差异、调和性别冲突、化解劳资矛盾的文本乌托邦,反映出以盖斯凯尔夫人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们的共同体想象。其包容他者的共同体构想不止于家庭和契约模式,还蕴含了一种关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理想,这一方面回应了英国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团结问题,同时对身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我们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想象的共同体"与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叙述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是西方民族主义建构论的代表,它凸显出民族建构的文化意识层面,却又难免削弱了政治经济维度.该理论是典型的语言与技术决定论,过分夸大印刷资本主义对于塑造民族想象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印刷媒介的接受群体,具有本质主义和理论预设倾向."想象的共同体"理论折射出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叙述的困境: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应当如何有效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复杂关联;后现代主义的民族主义叙述由于过分倚重话语分析,极易陷入理论主义的深渊.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虽然国内学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特征、面临的挑战、构建路径、价值定位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国内学者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国际领域的研究,突破以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方法,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