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当前青年自我意识扩大的实际出发,对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进行了理论探索,分析了“自我”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不同含义,井对“自我”进行了界定。作者指出把“自我”简单地等同于自私,这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失误,也是部分青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自我意识”、个人奋斗作为一种动力是双向的,理性地认识科学意义上的“自我”,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郭景萍 《社科纵横》2005,20(2):146-149
启蒙的情感人文主义大致可分为“自然”型、道德型、功利型、政治型、文学型。情感人文主义的启蒙精神构成人的解放的内在动力,也是建构新的理性的价值前提。然而,由于理性和科学技术对于自然的强大力量,由于主体的人本身发生了裂变,还由于启蒙人文主义情感的功利特征,致使科技理性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经典意识形态,理性主义则成为启蒙的时代精神。相比之下,情感人文主义虽然在启蒙时期喧嚣一时,但终究没有能搅动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1993年以来,报刊寄语、视听点歌在神州大地上火红起来,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正成为时下社会交往的新时尚。 一、报刊寄语热 稍稍用心浏览一下时下的报刊就会发现,开设名称各异的“寄语”专栏的有《公共关系》的“天涯芳草”、《爱情婚姻家庭》的“爱的赠言”、《知音》的“觅知音”、《女友》的“绿色沙龙”、《分忧》的“忘忧河”、《深圳青年》的“刊底寄言”、《人之初》的“情人寄语”等  相似文献   

4.
蒋淑娴 《学术交流》2007,(6):170-172
先锋小说家余华从反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出发,在解构现实生活的本真性同时,对所谓神圣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无情的冲击,将一个本应"大写"的人,轻易地想像成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我"的人。文本主体的"自我",不仅可以游离于共同关心的事物,游离于社会的集体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任意消失。"自我"的能指已经远离历史和文化,被强制从经典文本序列中剥离出来,写作意义上的"自我"纯粹是一种欲望的表达,或被纯粹驱使的存在物体。"自我"不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也不再是话语的主体,仅仅成为角色,但不是主角,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身份建构与空间型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晔琴 《社会》2007,27(6):175-175
近年来,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倍受国内外关注。本研究从“社会建构”概念入手,以上海某棚户区中的外来民工为对象,探讨他们进入城市后的身份建构机制。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存在是农民工身份被建构和维持的宏观背景;同时,在与本地居民混居的社区中,这种集体身份也通过日常交往和城市居民的话语被建构和符号化,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笔者在文中提出“移民空间”的概念,即随着乡城迁移人员在城市的集聚,“农民工”聚居区这一独特的城市空间正在慢慢形成,并成为身份认同的一个空间符号。  相似文献   

6.
汪和建 《社会》2006,26(3):24-45
中国单位组织中何以未能发生变革或终结其制度的集体行动?解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本文认为,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模式,已为研究中国单位生活中真实的行动及其制度再建构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应当是对该理论的若干假设进行修正,并将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行动理论的基础之上。这种特定的行动理论即本文旨在建立的中国人的自我行动理论。本文的论点是,中国人并非是个人行动者而是自我行动者。自我行动受自我主义和关系理性的驱动和约束。从自我行动到关系行动,再到小集团或派系行动,构成了中国人自我行动的逻辑进程。透过这一逻辑进程及其引致的后果,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7.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8.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界的大师级人物,作为 少有的几位堪与欧洲大陆学者匹敌的原创性思想家 之一,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两大方面,即对西方社会思想 界各种学派的批评性总结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论述。 吉登斯的理论被称为“建构化”理论,致力于克服社会研究 中社会决定论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两个极端,他强调,人的 能动性发挥和社会的制度化构成,都是在我们日常司空见 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中实现的。1991年,吉登斯出版 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重点论述了现代社会中,全球 现代化制度对自我认同的塑造,以及个…  相似文献   

9.
韩国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任薇 《探求》2006,(5):45-48
公共伦理制度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伦理管理的普遍趋势。本文重点介绍了韩国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概况,主要涉及伦理立法和机构管理的内容。借鉴韩国公共伦理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应做到对公职人员道德要求实事求是,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既要道德“自律,”更要强化公共伦理制度的“他律;”公共伦理制度建设应注重实效性,防止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12,28(3):47-50
从墨子思想的整体看,“兼爱”、“功利”的主张与家庭伦理之间确乎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被孟子直接斥为“无父”。但实际上,墨子吸收了儒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人伦思想,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了儒家“家国同构”的路子。同时,墨子把“兼爱”、“功利”作为家庭伦理的思想基础,力图消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使之相融合,从而完成了墨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悖论式建构。这就为古代家庭伦理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国家庭伦理思想史上颇具特色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vulnerabilities of sexual minority youth are well documented. Yet factors that protect this population from these risks remain relatively unknown. Previous 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1) a sense of safety,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and positive identity development are protective and (2) social support programs focusing on sexual minority youth (Queer Youth Space) have a positive impact. In this article, Queer Youth Space is explored as a program that may promote protective factors and mediate risks. Theories of attachment, self psychology, and social identity are applied to conceptualize Queer Youth Space and its protective role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与"青年"有关的话题一直都是文学/文化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与当今中国的特定语境有关,更是中国现代性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呈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代小说,就会发现青年形象的变迁——从"革命青年"到"问题青年"再到"反叛青年"乃至全球化时代的青年及其针对"永恒的青春"的反复书写,虽然折射出青年自身命运处境的起伏,其实更是中国现代性实践的展开方式及其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朱鲁子 《求是学刊》2002,29(2):28-32
社会哲学研究表明 :哲学在新的时代将分化为以公共性的社会政治生活为对象的公域哲学和以个体性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对象的私域哲学。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呼唤私域哲学的创生并昭示了私域哲学的可能形态。类似于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创作的私域哲学 ,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渊源 ,它直接与先秦诸子哲学相通。私域哲学必将复活。私域哲学的复活一方面有可能彻底改变哲学在当下的不景气状况 ,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切实地推动文学艺术创作真正地走向个性化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work and life (abbreviated as QWL)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is related to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flects subjective well-being. This study examined migrant workers’ quality of work and life and constructed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overall quality. Survey data from 3,375 participants in Guangdong, China, were analyzed using ordinary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grant workers’ quality of work and life is low. Quality of life is lower than quality of work, indicating that social services provision was rated lower than employment situation. Quality of work and life is influenced both by objective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subjective human capital factors, particularly training, social security,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Subjective quality of work and life i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objective situat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reforms in training, employment,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nterprise management, rights protection, social inclusion, and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system.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dd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work and life and related factors using longitudinal survey data, interaction of indexes and individual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work and life of migrant workers under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research should also be conducted.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的特殊群体,正处于人格和性格的塑造期,他们大多数对人生、自我和复杂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青少年群体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当前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学校社会工作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发展,具有自身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工作方法,与当前的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强调和提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优势及介入的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是一个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强自尊的特殊群体,正处于人格和性格的塑造期,他们大多数对人生、自我和复杂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青少年群体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而当前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学校社会工作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发展,具有自身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工作方法,与当前的中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强调和提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优势及介入的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2,4(4):137-143
"青春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最靓丽的景观之一。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作家,创作了一大批风靡国内的、以青少年为消费群体的文学作品,并在文学市场上取得令前辈作家侧目的成绩。从崛起到分化,再到逐渐成熟,青春文学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成为和"纯文学"并峙的文学种类。尽管青春文学还显稚嫩,但随着青春文学作家的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在被动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单纯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护,或者失地农民的观念更新与个体奋争已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制,从问题与需要角度、技术与方法角度以及组织与机构角度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在被动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中遭遇了诸多问题。单纯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护,或者失地农民的观念更新与个体奋争已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制,从问题与需要角度、技术与方法角度以及组织与机构角度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陈钊陆铭  徐轶青 《社会》2014,34(5):68-87
本文利用CGSS2010的调查数据,考察了户籍身份对城市居民公共意识与公共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身份对移民的公共意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并没有随着移民收入或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减弱。在公共参与方面,移民表现得更为消极,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现有制度对他们的公共参与形成制约。但在群体性事件参与和面临政府不公对待的态度方面,不同户籍身份人群之间却没有显著的差异。虽然收入水平或教育水平更高的居民的确具有更强的公共意识,但并不明显具有更高的公共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