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下,先秦儒家对社会的和谐秩序进行了系统的构想.这种和谐状态,不仅包涵着人际和谐,还隐喻着人与天(万物)的和谐、人自身与"心"(精神)的和谐.为了使整个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先秦儒家对施政者和社会中的个体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文化典籍的研究发现,两种思想文化在称谓上、世俗生活中蕴含着强烈的和谐思想.先秦儒家与伊斯兰文化正是将这种思想渗透到政治生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构建了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3.
由于现代技术的人文缺失,技术人文维度与技术科学维度的疏离即"不和谐",造成了现代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种种危害.通过论述"尽物知天"与"仁爱万物"的"和谐","忧患意识"与"经世致用"的"和谐",注重整体直觉体悟与"悟性"技术思想之间的"和谐",阐明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关系层面的高度"和谐",对于现代技术危机给予了"和谐"的理论消解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阐述了一种“普遍和谐”的理念,其中“修身正己”蕴含着自我身心的和谐,“诚信守义”蕴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为政以德”蕴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先秦礼教对男女性别关系的规定包含若干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男女言行的和谐、男女受教育内容的和谐、夫妻关系的和谐、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和谐和尊老养老中的和谐等。出现这些和谐思想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社会、家庭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是先秦礼教的根本宗旨。从先秦礼教中蕴含的性别和谐因素的本质看,和谐是对立事物存在的一种有序状态,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典籍中,"名分"、"名"、"分"是三个具有关联性与差异性的范畴,"名"与"分"是解读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两个基本维度,墓于以等级分殊为内涵的秩序建构这一价值目标,先秦儒家以"名"作为秩序构建的原点,以"分"作为秩序认同达成的一种价值路径.所谓先秦儒家名分思想,实乃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把握"名"与"分".基于这一视角,便可以体察到涵蕴于"名分"的一条价值进路:由分殊而和谐.而促成这两种目标之间渐进转换的中介环节是:以"二分性"为特点的"名"之双方皆能各谨其"分".  相似文献   

7.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天下大齐”,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仁者爱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在人的身心关系上主张,“修身养性”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追求邦交和谐。先秦儒家关于和谐思想的论述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人伦和谐、中庸之道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体现。这种和谐思想对于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借鉴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合理成份,有利于协调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于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矛盾,实现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是在"龢"、"盉"二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原始含义是指乐声的调和以及酒水的调和。先秦时期,"和"在保留其原始含义的基础上,也经历了一个意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它既可指自然事物、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指个人与社会、社会共同体间关系的和谐,还可指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以及各心理因素间关系的和谐。"和"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