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魏六朝是文体辨析观念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渊源,一方面,早期典籍主要是社会生活的记录,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产生了模糊的文体分类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文学自觉意识的确立,进一步加强了文体辨析的诉求,原本模糊的文体辨析意识逐渐明朗,出现了一系列文体辨析著作,基本奠定了文体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汉代迄今,研究者站在不同立场对赋体的渊源进行多层面探析,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遂导致结论千差万别。探求文学体裁的源流变迁,应回归文学文本和产生其文体的时空地域,这无疑已为主流学界所认同。汉赋虽全盛于两汉,但产生汉赋的时空背景更多来源于楚国。从文字学上厘清“赋”义的历史演变,认识“辞”“赋”两种不同文体的本质差异,还原文本、从文本出发考察赋体产生的直接来源无疑是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宋玉继承“屈辞”传统,但又推陈出新,开创了“屈辞宋赋”双峰并峙的文学新局。宋玉将“赋”义在战国时代广为应用的“赋诗言志”以及“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传统融入于自己创新性的文学体裁“赋”,与“屈辞”言情不同,宋玉诸赋重在体物,此体一经宋玉发端,遂演进成为两汉文学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3.
4.
5.
李东阳文体辨析说是明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由体类之辨与体派之辨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是其诗文理论基石,针对性强,意蕴深刻。其说意在辨清文体畛域,回归诗歌当行本色、规范行文、指导写作、改革文风,客观上又启迪了“七子”之崛起,对明代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其亦有保守、不足的一面,尤其是为诗讲究技法,已开“七子”机械拟古之法门,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船山诗学崇尚真情,对汉魏六朝诗歌中的质朴自然之情加以推崇,呈现出汉魏六朝祈向。这一祈向体现了崇尚悲美与自然的精神,是楚歌中悲情的传承,对清代文学特别是道咸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青牛信仰是中国牛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汉魏六朝时期表现则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随着老子的神仙化,青牛神逐渐定型;二是举行出土(青)牛迎春礼非常普遍,可看作是青牛信仰的一种现实映照;三是青牛辟邪术在魏晋六朝时应用广泛,其源头应是秦“怒特祠”的建立;四是青牛为木精的说法流行,这与植物精怪被想象为动物的世界性民间俗信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六朝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结晶。它既有对于文体问题的精辟创见 ,更有着深挚的人文蕴涵。两汉时期的文体论多为儒家的政教意识所掩盖 ,难以获得自身的价值。魏晋以来 ,随着人文意识的兴起 ,文体论伴随着人的觉醒而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人文蕴涵与形式要素融为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袁桷生平、学术渊源及心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桷为元代大德、延祐年间文坛领袖之一,在元代诗文方面影响很大。朝廷制策,勋臣碑铭多出其手。本文考证了袁桷生年、名号、纠正了历史上沿袭的错误,并对其儒学思想源流及心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及其学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其民族主义思想极其丰富、深邃,主要来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平等观念、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以及日本民族运动的启迪等.其学术价值在于,立足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民认同特质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1.
从汉魏六朝杂传到唐人传奇——关于唐人传奇渊源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传奇之出现,一方面源于志怪的精致化、文章化,另一方面则与汉魏六朝杂传的小说化有关。正史之外的汉魏六朝杂传,由于与史的疏离状态,较少受到正统史传撰写规范的束缚和制约,从而在不自觉中走向了小说,孕育了传奇的胚胎。如果说志怪主要在题材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开拓方向的话,那么,杂传则主要是在文体方面为唐人传奇提供了基本范型。 相似文献
12.
八股文宗师王鏊的科举经义时文的学术渊源可循有二:一是受元代江西庐陵彭士奇所编彭氏家族宋元经义的影响.彭士奇是元代科举活动的重要参加者,是元代"股体"时文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和他有关的科举经义材料是现存最完整最真实的元代科举经义材料.彭士奇所编辑彭氏家族宋、元两朝科试经义全部程文,被明正统十年进士昆山叶盛在景泰四年得到.... 相似文献
13.
14.
屈原的"美政"虽是兼融先秦诸子多家思想而成,其核心内容则是圣君贤臣"两美相合"的圣贤政治论,它是中国古代士人普遍追求的政治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及其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均在"管子学派"中的"前期齐法家"思想中。学界在探寻屈原思想的学术渊源时,由于对"管子学派"的发展阶段不甚了然,因而产生了许多错位和附会。 相似文献
15.
16.
17.
关于演义这一概念及其文体的生成,目前学术界认为是渊源自儒家学者对经典的阐释。本文认为,成为后世章回体小说代称的演义这一概念及其文体的生成,渊源自佛经,是由佛教法师向广大民众宣传佛经经义的俗讲发展而来:俗讲将佛经的文体传导给话本小说,话本小说又将自俗讲传导过来的佛经文体传递给讲史的平话,最后在讲史平话基础上形成演义体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18.
在1978年以来的新闻文体发展进程中,新闻学术共同体回应新闻实践的现实需要,力图建构适合中国特色的新闻文体理念,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亦即破除“新闻无学论”,为业界的文体实践“正名”;回应现实问题,为业界的文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组织调查研究,深化文体变革;倡导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推动文体变革与创新;编撰教材,培训新闻人才,“型塑”新闻文体规范。 相似文献
19.
魏晋六朝对“文体”概念持自觉的语言阐释维度,这种阐释理路虽不免推促文论的形式主义化倾向,但此种立足于语言形式的思考路向,可谓不缺位不越位的本位性文学研究,对于推进文学本质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邓星盈依照一般的理解,文化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在社会上,把一切东西都称之为文化,仅吃文化就有酒文化、茶文化、营养文化等等繁多的名目。这些虽然与文化的定义并不相悻,但是,这样理解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