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日常语言学派与逻辑语言学派有诸多不同,斯特劳森认为由于日常语言的复杂性,精确的逻辑分析是不能够做到的。采用逻辑分析方法的同时,将语用学中的语境引入语言哲学中,并就语境的两种类型言内语境与言外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加以阐释,进而得出结论:语境的提出为日常语言指称的确定提供了新方法,为语言哲学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对语境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缩略语是一种便捷的简化语言形式,语言学界对此现象也有所关注,但都是从构成方式角度。本文则试图从缩略语同语境关系的角度,将缩略语作为运用中的语言现象作了动态的描述。根据缩略语对语境依赖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绝对缩略语和相对缩略语,并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它制约着语言单位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语境的定义、语境的分类及其特征,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境构建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动态语境观出发阐述了建构合理的跨文化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交际语境。以期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强烈的语境意识,成功的达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语言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意义的动态生成",是Verschueren语用理论的核心。语言的使用是语言结构各个层次顺应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选择过程。文章从时间、社交关系、语言的线性结构三方面来分析语言动态顺应的理论内涵,并探讨它的活用过程。  相似文献   

5.
汉英互译过程中,真正需要转换的对象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者说孤立静止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换言之,也即词典释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下产生的动态相对价值。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变通既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也是非文学翻译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6.
动态交际中的语境运作机制是以语言语境为言谈交际的基础,在借助认知语境所提供的交际双方各自背景知识(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互动(协商及顺应交际双方彼此的认知语境)以实现最佳语境效果;社交语境如文化语境、社交距离和社交权势为言谈交际提供社会变量和动因,情景语境构成言谈交际的外在动因,随着交际双方协商的共现语境知识的生成最终达成最佳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顺应的动态性指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动态顺应,揭示的是语言选择的“实际过程”,也是语言意义动态协商生成过程。语言顺应的动态性在广告语言使用中主要体现分别为:(1)语言使用随着时间流转而产生意义的变化,具有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表现;(2)作为语境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关系及认知心理状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3)广告语篇布局谋篇的灵活性;(4)广告言语事件或活动使其表意框架具备的规约性及变异性;(5)语言意义体现的多样策略性,如隐形和显性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文化语境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初步确定其构成要素。文章还分析了社会文化语境各要素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提出学习时兼顾语篇内语境、学习者的认知语境,设计和评价时充分结合语篇的情境语境和交际的生态语境,将学习者置身与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特定的语言学习语境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介绍中外语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语境系统内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对语言运用的制约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语言的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语言环境是由语言的世界、物理的世界、文化的世界和心理的世界所构成的,是交际活动中的四个世界的统一。语言环境具有匹配、定位、定向、填补、生成、预测的功能。语境是客观存在的,但交际者也可以临时地创造语境。  相似文献   

11.
语言在不断的变迁中。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每个时代都存在特殊的具有标识时代意义的语言或词语。时代标识语具有时代性、高频性和近代性的特点,时代标识语的形成与所处时代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发展、媒体传介和文化因素都有关系,时代标识语的本质是人类对社会语境的认知产物。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基础,探讨了商标在适应产品特点的同时,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认知,以及对语言系统本身做出的各种顺应现象,并讨论了顺应论为商标的翻译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理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可以定义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为完成规划任务所采取的动态方法和手段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语言学习规划、语言学习策略、语境/语言学习者因素和语育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4.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围城》中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结果表明:非真实性话语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然而,由于顺应过程的动态性,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说话人只有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并在交际情境中表现得体。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概念,一为语言游戏,二为生活形式。前者强调了语言的不确定性、非理性,后者则引入语用环境或是社会文化环境确定言语的意义。而性别语言研究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性别二元论到后期的后结构派女性主义的性别观,文章从维氏后期动态的语言观以及对待模糊自然的日常语言的方法出发,借助维氏后期哲学里的这两个关键概念讨论早期性别语言研究即性别二元论存在的诟病以及后结构派女性主义对相对二元论的一些优势之处。  相似文献   

16.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文章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广告者对幽默广告语的创作是一个为达到广告交际目的而在语言形式、内容和语用策略等方面不断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是与语言结构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般来说,语码转换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主观选择不同语码的有意识行为,一个人在交际中所进行的语码转换是种种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语码转换是一种社会行为、人际行为、协商行为、语境化行为和心理行为,其社会心理分析模式将语码转换现象定义为在客观语境中对话双方协调视角,协调人际关系,并且会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一种言语选择过程。同时,语码转换也会反作用于人际关系,并构建新的会话语境,从而影响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尤其是对语言的不同使用,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哲学立场。维索尔伦(Vers-chueren)把语言当作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并从这一动态视角去观察分析语言,以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为中心构建语用学的整个框架,进而探讨了语言、人类和现实之间的相互顺应关系,其中包含了维氏对意义、语境、心智等概念的哲学理解,因而其语用顺应论从跨学科的角度开辟了研究语言意义奥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第二语言耗损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缺乏相应外语输入的汉语语言环境下,要有效地习得外语,有效地避免和克服语言耗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语语言环境下对语言耗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