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的高速发展占用了郊区农民大量的土地,失去土地的城郊农民被迫开启市民化过程.城郊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实质是失地农民定位市民角色,内化市民角色规范,扮演好市民角色,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失地农民对市民角色的扮演包括静态表现和动态表演两部分内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身份认同困境、角色距离过大及角色转换动力不足等角色困境,即失地农民没有完全进入市民角色.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因城市自然空间的扩张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农民完成市民化进程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从空间理论的角度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路径障碍的原因,可以看出准市民阶段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阶段,因此,要着重研究失地农民市民化路径的障碍以及对策,以确保农民顺利完成市民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本底支撑。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困境:被动城市化滋生了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拒斥性认同;集中安置解构了失地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社会比较产生的挫败感消解了失地农民的城市认同;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阻碍了失地农民对城市的情感认同。破解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困境急需建构失地农民对城市的社会认同:一是要千方百计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安置;二是要加强对失地农民居住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三是要建立失地农民心理疏导机制,重构失地农民以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四是要多措并举重构失地农民新的社会交往网络。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加快农民市民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城中村”失地农民为对象,对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补偿安置、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概念和总体思路,以及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又被集中安置在城市居住的失地农民,在经由居住空间、行为空间、乃至心理空间的置换后,他们的城市生活经历就既不同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也不同于城中村村民对城市生活的"再造"。与这一群体市民化过程相交织行进的是失地农民城市生活空间的重构。"社区重建"是一条立足于发展性视角,针对集中安置完全失地农民重塑城市生活的可操作性思路。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如果由"可能"而成为"可行",那将是"社区发展"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重要经验,也将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有所"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洪梅 《社会科学》2006,(9):105-1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如何使这一群体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城郊农民角色转换中面临内在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需要城郊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更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公共政策,为城郊失地农民实现角色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市民化满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因失地转变为市民。那么,这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满意度如何?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各种影响因素的强度怎样?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如何关联?通过对上海和广西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满意度差异很大;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为失地农民对基本生活的满意度,其次为失地农民对人际交往的满意度,第三层次为失地农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第四层次为失地农民的幸福度。这四种影响因素之间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满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日益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棘手问题.通过讨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和供给主体,论证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提出"政府+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模式,以特殊背景下的暂时性制度安排,来应对政府短期内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不足,可为下一步的农民市民化目标实现打下基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君 《兰州学刊》2010,(4):67-70
失地农民大量出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失地农民市民化也正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必然性、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社会保障的必要性,探索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市民化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但又因社会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没能顺利转成市民。有必要综合考虑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相伴而生的是失地农民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制度性认同模糊、乡土情结浓厚、文化适应滞后、社会保障缺失、就业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身份转换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只有真正落实失地农民的城市身份,为失地农民提供制度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换的心理适应,积极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地农民要想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身份转为市民,并且能够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能够获得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并逐渐形成与城市市民接近的生活方式;再次,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城市市民文化的接触,使他能够形成与城市市民相同的价值观和城市归属感,进而产生自我新身份的认同.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条件的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融入尚未完成,并对如何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社会融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赵爽 《中州学刊》2007,(3):121-124
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丧失基本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二元用工制度”和现实存在的“城市二元社会”使失地农民失业并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障。当前,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着制度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和相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就业安置及社会福利政策趋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失地"是为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做出了贡献和牺牲,因为大部分农民是在非自愿的条件下被迫离开土地,既然他们为了公共利益放弃了最基本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那么政府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合理补偿.如果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换身份"、"以土地换职业"、"以土地换保障",让失地农民直接转变为具有一定就业能力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市民,那么,也就不再会存在因城市化而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了.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市民化中的文化不适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熊联勇 《天府新论》2008,(6):110-112
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政府主要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权益,而市民化中的文化不适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后,失去了原有乡村生活的诸多自由,难以寻找到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感觉精神生活贫乏,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并产生身份迷茫感.这不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不利于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下,政府应履行良好的文化服务功能,切实关心失地农民的文化权益,充当失地农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呵护者.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是不可剥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对失地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失地农民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失地农民发展环境;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发展权为导向,从转变发展观念,保证农民的参与权,坚持民本发展,塑造“城市人格”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群体性的社会角色转换,媒介认知状况是这一过程中社会心理的重要表征。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城镇化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对这一地区失地农民的媒介认知状况进行分析,有窥一斑见全豹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失地农民定向入户调查,分别从媒介接触、媒介信息认知和社会认知等方面深入了解。由于媒介信息未能满足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其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识仅停留在信息、娱乐的单纯取向,媒介参与行为意向较弱,对媒介表面附和实际疏离,显示其市民化进程中存在自我边缘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城郊农民社会资本模式解析——以成都城郊农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英 《天府新论》2007,(6):49-52
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本的特殊形态,其基本内涵包括有互助、信任、社会准则、共享、参与以及关系网络等等。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与城市市民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本模式,而城市化进程使城市近郊的农民在现代城市文明因子的浸润下,其传统社会资本模式发生了解构。城郊失地农民目前的的社会资本状况难以为其市民化提供足够的支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群体性不足制约着他们向市民的完全转型,城郊失地农民社会资本的重建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城郊失地农民只有在努力完成自身社会资本重建的过程中,即从血缘、地缘型的传统社会资本过渡到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公民型的社会资本,才能逐步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市民。  相似文献   

20.
从"虚城市化"到市民化: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路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丰 《社会科学》2007,(2):110-120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游离在城市的边缘,职业与社会身份的分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均表明他们未能真正融入城市,而是呈现一种“虚城市化”现象。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农民工的“虚城市化”只是其市民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为尽快完成这一转变,一方面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增加制度供给,改善制度环境,并且积极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