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解读和评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文章首先讨论了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评价<小城畸人>有怎样的帮助,然后论述柏拉图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如何在<小城畸人>中得以重现的.最后,文章分析了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在创作目的上与"洞穴理论"存在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探讨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2.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垮掉的一代"以对主流文化的背离、对阶级束缚的反叛并以精神的狂欢、荒谬怪诞的行为为特征,揭示了二战后一代文学奇才对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流俗的真理观念将真理看作是永恒的、自在的、客观的,是知识与人类理智的特性.此外,真理还被视为是一种符合,而且总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被讨论的.海德格尔早在<存在与时间>中就解构了这类真理观念的自明性.因为符合意义上的真理的存在论基础一直未经阐明.真理的源始追问就是要把真理敞开给思.随着这一敞开,流俗的真理观念再也不能维持其自明的假象了.  相似文献   

4.
<管锥编>是钱钟书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学界对<管锥编>的主题形成了多种观点.客观认识<管锥编>主题既关乎对<管锥编>学术价值的认识正确与否,也影响从中获得启示的深广程度.比较学界关于<管锥编>主题的几种观点,结合对钱钟书学术思想、对<管锥编>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分析来看,<管锥编>的主题是探究人类本性、探究人类生命整体.尽管<管锥编>只是以"管窥"、"锥指"的"札记"形式记录阅读中的生命感悟,但由于每一则各不相同的内容诠释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全书成百上千"则"有关生命的内容就"逼近"了对人类生命整体的认识,<管锥编>的认识价值亦由此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5.
<史记>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在唐末颇受诗人瞩目,尤其是咏史诗,更以其"咏以永其言"凝聚了唐末诗人深沉的<史记>情结.周昙、胡曾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两位.他们皆善咏史诗,本文通过对他们诗作<史记>渊源的解析,探求了唐末诗人的<史记>情结.这种<史记>情结正是对<史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史记>精神和魅力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两篇代表作,认为其中<圣经>原型的移位运用揭示出一个共同的宗教主题:"上帝死后"人类由于不能互爱造成的精神荒原,以及人间之爱的拯救性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的话:亨利·乔治说过,"在笨重的人头狮身石像的前爪之间竖立着人类自由的维护神,迁出埃及的号召挑战性地宣布了人类的权力"。实际上,从出埃及到第二圣殿时期,犹太历史始终贯穿着一条追求自由、蔑视权威的主旋律。进入大流散以后,犹太拉比们反复阐释着一个神学命题:"真理是无止境的,谁也不敢妄称发现了上帝的声音,因为律法中没有预先存在的终极真理。"  相似文献   

8.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是“死后方生”的典型代表.麦尔维尔复兴运动在英美已有近百年历史,我国的麦尔维尔研究也走过了约30年的历程.梳理和总结国内30年的麦尔维尔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可以继续挖掘的空间,以期对国内麦尔维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在科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主观状态,其实质是探索。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科学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科学精神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发现真理、坚持真理、运用真理、发展真理都需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真理统一的基础。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10.
对<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感悟与阐释是理解与感受<红楼梦>题旨与命意的关键.舒芜、王蒙、刘再复三位学者作家研究红学的著作足以"照阐文心"、"启人心智"、"裨益读者".他们关于<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感悟与阐释具有独特的视角,并共同受鲁迅与王国维的影响.他们的红学研究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1.
麦尔维尔在太平洋不同海域的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促使他实现从个人叙事到宏大叙事的转变。麦尔维尔需要一种新形式以实现“讲述真实”的目标,而这成为他对世界系统进行文学绘图的基础。他的绘图焦虑迫使他探索地图上的空白空间,在那些他 “真实地方”的版图外区域寻求真实,并试图找到一种表征形式,以使自己成为“讲述真实的伟大艺术”的大师。太平洋为麦尔维尔提供了一个地理空间,可以揭示“综合性真实”,包括政治的、科学的、美学的世界,并展现了他在统一形式与内容上的努力。他对空白空间、真实地方和文学表征的兴趣,既开启了他关于世界系统中权力关系的哲学思考,也开创了《白鲸》独特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问题指中国人是否更容易抄袭、抄袭是否内化于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气质之中的问题。与学术相关的伦理类型在现代发生了根本转变,表现为学术从公器变为私器,真理活动的视野由复返的变为进步的,评价标准由传承变为创新。从反向抄袭、注疏性著作、自我抄袭等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抄袭本质上是个现代问题。中国人更容易抄袭的命题存在着历史错位,是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3.
小说《白鲸》中的男主人公亚哈船长不信神、不信命,集伟大与病态于一身。为了向白鲸莫比·迪克复仇,亚哈精心策划并带领裴廓德号船只走向毁灭。从命运的视角剖析了亚哈拒绝一切外界劝诫,操控并设计自己的命运,展示了其不受命运摆布的非凡姿态。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关于“深度报道”的各种思考充斥于新闻传播学领域,遗憾的是,诸多的讨论却由于本体思考的缺失或倒错,最终偏离了期望的轨道,反造成知识上的混乱。究其实,“深度报道”是人类规避简单思维求取生存真相的一种努力。它一头扎进复杂的现实背景中去,该背景深入到事实的每一个原子中去,以至于特别的偏好事实的模糊性。它所追寻的是历史记忆的官能,它所采纳的是社会学的思考,它所贡献的是强烈的批判性。它是人类在“极速主义”时代求取清明的一种负责任的大努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理论界的"科学不能等同于真理"的论断有可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导致标准的多元化.目前理论界在真理问题上存在着误解和背离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倾向,表现为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绝对真理理解为永恒真理并加以反驳;第二,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问题上,忽视对立统一的精髓问题;第三,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绝对化.  相似文献   

17.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认识中,一个认识上的严重混乱,就是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解为"本质真实".在美学史上,"本质真实"理论的创建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席勒式方法与莎士比亚化方法之间的对立实质上就是"本质真实"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之间的对立.确立对艺术创作的认识论态度有助于克服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某些现代流派的消极影响,但美学中形而上学的庸俗认识论对于艺术研究同样是无益的,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澄清二者之间的混乱.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运动造就了知识分子的几类典型。周扬同志可以算是某一类典型的代表。多角度剖析他探望病中胡风时的一言一行的"玄机"(中性词),揭示其多重蕴涵,可以收到典型剖视、以小见大之效,深入体认知识分子心灵的极其复杂的"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交通大学确立的“知行”校训,与孙中山当时提出的著名的“知难行易”知行观有直接联系。孙中山主张“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强调科学认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理论对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决定性意义,并以此推动史无前例的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步伐。校训“知行”二字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不懈追求的大学精神,是古老文化传统与现代学术理念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并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建设研究型大学仍需要把握好知行关系,继续传承“知行”校训的精神底蕴。作者建议“知行”校训字体恢复取自孙中山的亲笔题字。  相似文献   

20.
过去学术界多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党史学的层面讨论“实事求是”,实际上制度对“实事求是”有巨大的影响,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是“实事求是”的最大障碍,而民主则是“实事求是”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