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代汉语“使”字句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字句的句法、语义结构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主要表现在"使"字式与兼语式结构不同,"使"字句与一般兼语句在句法要求,语义结构及特点三个方面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2.
英语比较句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对称结构。可在实际使用中,两侧分句比较项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结构、动词句法特征属性、旬式极性、蕴含结论项成分的功能和结构层次等方面都表现出结构的非对称性。但这并不影响两侧分句比较项在语义概念属性上的对称性,及结论项在两侧分句句法功能上和在[+静态]语义特征中量比或质比的对称性,这也显示了比较句式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现代汉语助词“了”的用法持不同的观点,原因主要是对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不够。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了”字的用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较为系统地揭示其语义和句法功能。结果表明:“了”作为助词在语义层次表达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经验意义涵盖时态、体与结果意义,人际意义涵盖语气类型及语气语势意义,语篇意义指其语体使用特点;在句法层次,“了”可用作“助动词”“谓体延长成分”或“语气词”,有时系不同成分的重合体。  相似文献   

4.
曹爽 《兰州学刊》2011,(7):194-197
对两个方言背景不同的作家王朔和叶兆言小说中带“着”“了”的静态存在句进行研究,全面考察了“着”字句和“了”字句在语料文本中的分布,比较“着”“了”在静态存在句中的用法、表现,通过数频统计和“着”“了”使用的句法环境的考察发现:无论是使用数量还是句法表现,静态存在句中“着”“了”的使用在书面语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方言差异。  相似文献   

5.
“却”与“但是”的语义、句法和语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平 《学术研究》2000,(10):122-125
本文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比较了“却”与“但是”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区别。文章首先分析了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不同“但是”表示的是转折关系,“却”突出的是对比关系。然后指出二者在句法、语用方面的区别“却”在单句和句群中的位置都比“但是”要灵活;“但是”句与“却”句的句子功能和语义重心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到L”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同,使这种把字句表现为三种句式。能进入“到L”把字句的动词多为完成持续性动词,并与“到L”相互制约,使“到L”在句中显示着因不同的语义指向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到L”把字句三种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在表达效果和话语衔接上都显示出特有的语用价值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7.
“全”字句歧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副词“全”根据变换的不同以及在句中出现的不同条件,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副词“全”分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以及语气副词三类。据此,我们对“全”字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全”字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全”字句之所以会产生歧义是因为副词“全”内部的几种用法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起来"的句法变换条件及其理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来”的不同句法形式对应着不同的意象,并且制约着其句法形式之间的变换条件。“起来”跟“了”之间的对立和交叉,是各自的意象图式和扫描方式的对立和交叉造成的。这些意象图式和扫描方式制约着“起来”跟数量成分的同现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常说的“比”字句,是指由介词“比”构成的一类表示比较意义的句子。“比”字句有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种,前者如: (1)今天气温比昨天高。 (2)母亲比父亲更了解女儿的心事。后者如; (3)他的发音一次比一次正确。 (4)生产计划一年比一年完成得好。特殊的“比”字句其结构特点是,句内含有一个表示程度递增的固定格式,固定格式是由数词为“一”的数量词组重复出现在“比”的前后而形成。如例(3)、(4)中的“一次比一次”、“一年比一年”。本文讨论的“比”字句仅指一般的这种。  相似文献   

10.
结构和意义关系的研究是不断深化、不断具体的过程,即从所有结构都有意义到结构自主,从结构自主到生成语法领域内关于深层结构的分歧,再到句法-语义界面研究.其中,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使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更明确、更具体,必将使结构和意义关系研究向前迈出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西游记>中的"比"字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句式结构,及其和<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比"字句的比较,发现了明朝时期"比"字句的特点.此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汉语史比较句方面的发展演变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带兼语的“使”与“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致使,促使"语义范围中,通过句法结构上的比较,考察"使"字句和"让"字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新被字句,指结构和语义关系有别于传统被字句要求的被字句,如"被自杀""被捐款""被和谐""被富裕""被足球""被韩国"等等。新被字句离不开传统被字句,传统被字句为新被字句提供了形式和功能基础,新被字句对传统被字句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本文通过对传统被字句与新被字句的对比,讨论新被字句形成的句法和功能理据,分析新被字句语义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醒世姻缘传》中的“把”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考察《醒世姻缘传》的“把”字句的基础上,发现了该书“把”字句的两大特点: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并由此推论:《醒世姻缘传》成书的明末清初,是“把”字句使用最为宽泛的时期。从那时到现在,“把”字句经历的是一个限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其他介词分担了“把”的部分职能,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比较简单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3,34(3):93-100
所谓“毋”字句是指出现否定副词“毋”的单句或分句.本文研究了出土战国文献中“毋”字句的谓语、宾语、宾语中的定语,还研究了这种句子中的状语、补语以及主语和主题等句法成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汉语“除”字句(取排除和加舍两种用法)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提出语义一句法模式,然后讨论“除”字句的基本语义理解途径,通过分析前人总结出的几个规律中的“问题”,发现这些规律虽然具有普遍适应性。但为了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律,则需要更清楚的阐释,如,注意标志语的一词多义,肯否逻辑关系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崔希亮教授所著《语言理解与认知》一书,很好地向我们阐释了他对语言的理解,深入浅出,结合大量的例证,来说明一句话中所不同的内涵,告诉读者们词语的语法意义及内在含义。崔希亮教授在现代汉语研究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语言中的结构,找出一些特定字的结构,来分析其所表达的意义,比如说"连"字句、"把"字句、"将"字句、"在"的空间方位场景句法表现和语义的表述等。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置于句末的“也罢”即为语气助词,义为“罢了,算了”。其实,这种“也罢”还只是不同句法层面的两个成分,因为“罢”还可以与“了”构成动词性的“罢了”。然而,真正的语气助词“也罢”是从元代开始,因其对举“……也罢,……也罢”连用而形成,表示事情的结果不会因为出现的情况而改变,相当于“无论……也……”或者“不管……都……”句式所表达的句法语义,是整个句式省略融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感叹句中“多(么)”、“太”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感叹句中“多(么)”和“太”的差别,认为“多(么)”着眼于描述现实的性状、含有夸张的语气;“大”含有比较和确认的语气。“多A啊!”和“太A了!”的结构不同。会话中两者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就语言意义的整合观进行讨论 ,认为整合观有利于克服单一语义理论的不足。本文也认为语义整合论不应局限于词汇、句法层面 ,更重要的是注意话语意义的讨论。语言意义的整合理论研究有助于综合不同语义理论并加以完善 ,使语义研究视野更为开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