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坤杰  郝文利  王海鹏 《职业》2017,(22):25-26
2015年,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笔者调查发现,技工院校在职业培训学员管理的研究方面远没有教学培养经验丰富,本文结合笔者在"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管理中的实践,对"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学员管理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缪建军  朱慧玲 《职业》2022,(7):21-23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通过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技能素质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如皋市江海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从校企合作层面,通过校企融合、企校双师联合、工学结合等做法,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丛宁  颜燕雯 《职业》2017,(7):34-35
新型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将中国特色"新型学徒制"定义为"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校企联合培养",即双主体、双导师制,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车希海 《职业》2016,(21):23-24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深化,有利于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师资建设与“多师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企业新型学徒制研究与实施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梅丽英 《职业》2012,(18):18
"你会做家务吗?""有什么爱好?""朋友多吗?"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招生现场人头攒动,企业正在提问面试学生。今年是试点班级的第二年招生,吸引了近千名学生来报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近日邀请北师大职成教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杨黎明教授、胡秀锦副研究员等国内著名教育专家,齐聚研讨会,把脉"现代学徒制"。  相似文献   

6.
宋敏 《职业》2018,(25):46-48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于2015年7月共同签发人社厅发﹝2015﹞127号文件《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全国各技工院校相继开始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对技工院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阐述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实施,探讨如何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下的学员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杨生文 《职业》2015,(23):9-9
7月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意在调动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在技校招生萎缩的情况下,国家和企业都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无疑是给了技校另外一块蛋糕。对技校是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8.
吴家宏  沈月红 《职业》2013,(32):17-19
在管理上,政府、企业、学校三元合一,学生实习培训由校企双方共同介入;在时间上,形成“2年+0.5年+0.5年”的三段推进,分阶段、分层次地落实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在身份上,学员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构成“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递升模式。这曾是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探索“现代学徒制”理想画面。如今,这幅画卷已从构想变成了现实,达到了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方共赢。  相似文献   

9.
周帅  刘金芳 《职业》2023,(17):62-66
在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下,本文立足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岗位分化明显的现状,为满足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校企联动,充分调研,共研共建”的原则,以新兴创新型典型工种动画设计人员和传统技术型典型工种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构建“三维并重,企业定制”的培训课程模式,总结形成“精准培训,三维并重”的课程框架和“企业主导,员工参与”的选课机制。“三维并重,企业定制”的培训课程模式对首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可以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类型工种,做到精准化、高效化培训,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培训主体性和员工的培训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试点"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从新型学徒制的定义与内涵、特点、构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政府、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及职业院校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缺失是阻碍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时代内涵,以及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多角度地探究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通过开展企业实践建立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和优秀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教学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构建“线上+线下”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等方式,有效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构建学校专业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07,(8)
苏州电力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江苏省电力公司,有40余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多年来,学校立足电力行业,紧紧依靠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尤其是在面向企业员工能力提升培训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十五”期间,学校共为江苏电网系统培养高级工1.2万名,技师、高级技师3900名。  相似文献   

13.
周麟彦 《职业》2017,(32):94-95
人社部、财政部于2015年提出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该方案对学徒培养主体及相关政策体系作了明确规定.本文论述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通过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调查研究,探讨了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对策,为深化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邹时敏  吴静 《职业》2016,(32):27-28
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自2015年7月开始启动,已在全国12个省(区、市)进行了首批试点.技工院校是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的关键配角,应主动承担起企业学徒培养的任务.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中理应担当的角色,提出其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中采取的相关举措,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董焕和 《职业》2017,(21):26-27
2015年7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并选定北京、天津等省市进行试点工作.何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如何开展试点工作,笔者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企业新型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企业新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区别、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职业》2018,(32):130-130
股份制办学引企入校校办企业企业办学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集团化办学1共创培养模式共同招生招工2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3共组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4共评培养质量共搭管理平台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职业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加快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技师学院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 95号)对加强职业教育校企  相似文献   

17.
燕妍 《职业》2014,(26):21-22
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即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师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本文论述了如何入企办学培养技师,学校到企业办学,在企业培养技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搬到车间,进一步缩短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而校企合作培养技师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出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黄绒 《职业》2016,(33):82-83
嘉兴技师学院与浙江瑞宏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产学研共同体,引入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业机器人使用、维护专业人才.共同成立瑞宏机器人学院,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元招生、双元计划、双元基地、双元教学、双元评价等产训一体的育人规划;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术的联合培养.  相似文献   

19.
钱洪晨  于昊  李灿锋 《职业》2016,(24):27-28
随着对中职校企合作研究的不断深入,备受推崇的现代学徒制已然展现在当下中职教育工作者面前。吉林经济贸易学校近一两年对现代学徒的实施与研究进行了一些尝试,并且学校的“二职三岗”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进行补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基于“二职三岗”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现代学徒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以"学、研、产"为导向,通过培养校内、校外的"双师"教师,提升"双师"教师内涵水平。本文主要从什么是高职"双师"教师,如何培养高职"双师"教师,在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研、产"如何融入到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举措进行了阐述,总结以"学、研、产"为导向,加强高职"双师"建设的必要性,并为本地高职"双师"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