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学语言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中看似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其内部的肌理却早已被部分殖民。翻译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其语言是最先被殖民的汉语,带动并影响了中国文学语言的殖民化走向。与此同时,很多清醒的中国人发出了捍卫汉语"纯洁性"的呼声,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文化对汉语的进一步殖民。在后殖民语境下,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学语言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殖民的对象,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民族化建构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人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关系、风俗习惯三个方面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认为翻译是一个源语与译入语之间受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影响的双向殖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福友 《学术界》2002,(4):154-158
殖民化是一个政治学术语 ,能否用在文化领域值得探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对内面临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种文明阶段间相互交织和融合的现实背景 ,对外面临着发达国家强势文化、语言以及大学模式的冲击 ,这种特殊的境遇使我国大学面临着转型时期的特殊挑战。我国大学对此作出了有意识的积极适应 ,保持并发展着我们自己的特色。不能因为怕“文化殖民”而使得我们自己的大学不敢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先进文明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化的全球化是符合逻辑的命题,它内涵着文化的同质化、文化的殖民化、文化的高度相关化三层含义.文化的同质化有助于国际关系的缓和与改善,文化的殖民化毒化着国际关系,而文化的高度相关化则增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我们应当认同文化全球化的客观性,努力构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机制,坚决反对文化殖民与文化霸权,并以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精神对待异质文化,营造多元文化共处共存的理性、平和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晚近十年,人工智能算法获得了长足发展,智能算法被视为解决人类问题的一个全新进路。与此同时,在人类主义的框架中,爱情通常被视为人类生活中最亲密的情感,但它现在越来越多地被少数程序员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控制或操纵。在当代世界中,许多约会平台正在设计所谓的智能算法来为用户识别更多的潜在匹配对象。这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配对系统通过丰富的数据驱动,不仅能够预测用户可能喜欢什么类型的对象,而且还可以深刻影响人们选择伴侣的方式。对此,基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理论”,批判性地探讨了将浪漫决策委托给算法的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伦理挑战。通过对Tinder等约会应用程序使用算法的现实分析,指出爱情生活世界正在被殖民化,因为在线约会算法侵入了人们的浪漫关系,以至于浪漫关系中的交往行为被算法的技术规则所取代。为了应对算法殖民化引发的伦理难题,要着眼于从个体维度上弥补算法思维的固有逻辑缺陷,从技术维度上优化算法模型与标准设计,从企业以及约会应用程序设计者的维度上赋予爱情关系中个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据此来探寻未来理想爱情关系“去算法殖民化”的可能性通路。  相似文献   

6.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译论突破了传统的纯语言转换之文本中心主义,更加关注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隐匿在译本背后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间不对称的权力差异成为后殖民译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在数量、写作和文本选择等方面影响着后殖民文本的翻译。基于此,在历史与比较的分析方法上,强势文化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归化为主,弱势文化解殖民化过程中应以异化为主,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对话中应采取杂合策略,汲取其他文化的长处,不断提高本族文化机体的适应性,对本族文本翻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伪时期,内蒙古出现了许多奴化与殖民化的现象。伪满的"国旗"和蒙疆政权旗的图案、伪满"国歌"的歌词都明显带有奴化的含义;一些街道、乡镇、剧院、社会团体的名称,均带有奴化的色彩;日本人的节日成为中国人的节庆日,甚至连日本时间也成为当地的标准时间。这些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统治的必然产物,是其文化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乡村越来越成为社会构件(social constructs)或地理学想象(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这主要源于西方人口的逆都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来自都市的中产阶级移民。同时,乡村"景观"正在由变动不居的人口重构持续重塑,并日益偏向都市消费品味。"殖民化"可以成为考察乡村表述及其变迁的有效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诗词继承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融合现代思想品质,开拓创新,取得重大的成就,理当写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五四"以来长期盛行的二元对立认识思维,给古今文化文学研究造成了误解误判.王泽龙先生所谓诗歌语言、体式的"现代性",追求"欧化体",实为"殖民化心理"的表现.判断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价值标准是真善美的统一,而不是"新旧"、"雅俗".诗歌创作不能盲目迎合后现代主义思潮.沦为商业时代的消费品.王泽龙文中论诗词格律走向"解放自由",存在知识上的谬误.胡适的诗体改革,使新诗误入歧途."旧体诗词不宜入史"的观点是错误的,需要抢救、保护20世纪诗词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从事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道在文化殖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项贤明 《学术界》2002,(1):34-39
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生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化过程。大学这种精英层面文化的殖民化 ,对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整个民族文化体系都有着十分深刻的侵蚀作用。大学教育的殖民化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根源 ,泛滥的殖民心态和知识分子对文化增势的寻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大学教育的去殖民化和社会文化去殖民化是相辅相成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本土生长”是其根本的出路  相似文献   

12.
高语境与汉语口语重意合语态的美学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民族处于强交际语境文化中,汉民族口语中的交际信息大多蕴涵在口语表达主体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情境中,或内化于其内心世界,高语境和汉民族语言重意合语态的形成演变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汉语流水句并不能说明汉民族语言属于单纯和低级语言;相反,汉民族在整体性思维和高语境文化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充满隐晦、跳跃与语空的高语境弹性编码模式,以及汉民族高语境交际中富于包蕴性的表达方式。汉语口语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蕴藉之美,应当在东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被进一步认识和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汉语承受着空前的压力,也被寄托着巨大的希冀。它时而成为阻碍民族国家复兴的语言障碍,时而又成为实现中华文明复苏的文化载体。对于汉语的认知,基本上在这两个极点之间来回摆动,摆动的内在动力机制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思潮、境遇与政治有着隐秘的关联。文化保守主义往往对于中国语言更多一份亲近的情怀,他们认为语言是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尤其是中国汉语的表意形式象征了一套独特的语言机制.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勾勒旅行的观念史、陈示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对旅行的反思以及旅行书写的新理解:即旅行不再是中性的人类活动,而是浸透着历史、文化和语言的空间实践;相应地,旅行书写不再被认为是整个旅行的真实客观再现,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作者的身份与价值观影响的过滤生产,是一种话语,是对异域知识文化的政治性阐释和建构,而非简单再现,材料的排除、选择、重组等表征行为都与权力有关,从而提供理解跨域旅行书写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大量高频 简易实用──汉语单音词使用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伴随人类形成和发展。它是文化本身的基础,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同时,它又有着强大的文化运载的文化传播功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确可用“水乳交融”来形容。本文从汉语应用的语词音节形式入手,用统计、比较的方法,阐明了汉语使用中单音词一贯活跃的特点;认为这种言语特征乃是民族的文化品性使然。  相似文献   

16.
以交往行为为切入点,集中探讨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人类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价值、意义的丧失.哈贝马斯建立了体系--生活世界的双层理论架构,认为是由于体系入侵生活世界导致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解决的途径是以交往合理性代替目的合理性,从而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和社会的合理化.这一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解决社会弊病的方案,但是也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女性作家多丽斯·皮金顿的<漫漫回家路>将空间作为一种书写的文本进行编码,演绎出殖民者想像空间的意图以及他们通过空间异位进行殖民的欲望历史,体现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一种辨证关系和文化互动.土著人所遭受的空间异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失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殖民者在殖民化过程中所宣扬的神话,从而折射出空间的政治意义和权力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明与文化的代表,语言和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语言符号的学习,同时还是学习汉语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新的文化内容。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注重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还要在异域文化的比较中打破文化壁垒、消除文化误读,使对外汉语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孙国东 《学术界》2012,(5):76-84,272,274
在其《沟通行动理论》中,哈贝马斯通过"合理化命题"和"殖民化命题"对其早期的"合法化危机"论说进行了重述,并初步展现了其后来的商谈合法化理论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在其《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中,哈氏通过将"生活世界"转化为更具政治性的"公共领域",并通过将"沟通行动"转化为"沟通权力"以及将"行政系统"转化为视野更宏大、包含着"合法化系统"的"政治系统",最终建构了一种将合法化理论与民主理论融为一体的商谈合法化理论。  相似文献   

20.
双语教育是微观文化,是多民族多语言地区维护稳定的软实力和稳定剂,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灵丹妙药。双语是延缓保存濒危语言财富的有效栽体,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价瑰宝,是多元一体大文化中不灭的根。双语教育又是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潜移默化之教育,加速汉语运用、激活民族语言生态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