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在按着“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同时也历史地塑造着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巴金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历史—实践的、社会—文化的产物。它由审美感觉层次、审美经验层次和审美直觉层次三个有机部分构成 ,成为巴金艺术创作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论历时性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时性矛盾是指两极的现实态非共时并存,而是先后相继、彼此更替、历时并存这样一种矛盾。它与两极现实态共时并存的矛盾相对应,是辩证矛盾存在的一种客观形态。它在具有辩证矛盾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一系列特性。它与共时性矛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并可以相互转化。研究历时性矛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审美心理的共时性结构,是指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美感体验的各种心理要素协调运作所呈现的审美心理形态。它包含多种心理功能要素在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形态统一体很难说是圆形还是方形的,只能说是由多种因素协调运作的有机体。为了表述的方便,我把审美心理共时性结构中的每一要素诸如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等看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一个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过程。文艺审美创作活动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个主客体交流互渗的过程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刘勰对此作了许多深刻的揭示,在总结和描述在他之前及当时的文艺审美创作实践经验与审美心理现象中,提出了许多有关主体审美心理结构建构方面的思想和见解,并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其中所标举的如养气、积学、研阅等命题,涉及到创作主体的气质培养、道德修养、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情趣培育等心理素质的养成。从现代审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一番审视,以揭示其深层意义与现代意义,对于建设当今的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艺审美心理学体系,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把中国现有的文学艺术划分为了三个传统,在民间话语、知识分子精英话语、政治权力话语的激烈争夺中,他始终是站在以民间话语为主的立场之上,这是形成其生命悲剧与尴尬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意象本体是指意象的本源和本然状态及其内在规律,始终体现在感性形态之中。"本"是本源和本性的统一,体现了时间的维度;"体"则是体性和体貌的统一,体现了空间的维度。意象本体一本万殊,体现了意的丰富性和象的圆融性。意象本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以物象和事象中审美价值的潜质为前提,体现了物我统一的体用关系。其中既包括瞬间直觉的个体生成,也包括历史生成。艺术作品中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师法天地化育万物的生命精神,在对物象与事象的取舍、组合和创造中,通过摹象、拟象灌注生意的结果。在意象本体中,气象和神气共同构成感性形态的整体,并臻于体道境界。艺术意象则是艺术语言与气象、神气和体道的统一,从中体现了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审美心理结构在内容上表现为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导的对梦、幻、奇的追求,其直接意义在于在想象中重建某些神话和历史事件,其深层意义则在于重建心理天平,在真与善的维度上实现新的提升,实现新的心理完形,意识形态性质十分复杂.审美心理的形式也是多样复杂的.为了实现审美的心理完形,在运用审美的基本心理形式时,要重视直觉的瞬间自明作用和替生命活动保存诗意自由的作用,又要超越封闭性的生命体验的局限;要善于调控由主客相似关系引发的顺应性情感移注和由主客对立关系引发的逆向性情感体验;要善于进行形式冲动与内在的冲动相互转换,善于解读形式密码,进入哲学式体验状态.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动力学揭示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动态构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人类的遗传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对应于审美显意识、审美潜意识、审美无意识,人类的自我形成为创造性自我、经验性自我、本能性自我、创造性自我在本能性自我和经验性自我的基础上生成了审美的自我,从而在自由选择的社会实践之中生成了审美心理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9.
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无论在中国或外国,都是以古代语言为研究对象,而不注重研究现存的活的口语。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读懂古书。研究的方法大多是注疏式地解释古语词的音义,而不大注重语法研究,特别是不重视语言系统的描写。针对这种情况,结构主义学派的奠基人,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狄南·德·索绪尔(F·de·Saussure,1857—1913),在他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之后,又系统地提出了划分语言共时性(Synchrony)和历时性(diachony)的原则。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索绪尔提出的这一理论原则,在语  相似文献   

10.
唐代女子元服代表了中国古代女子元服发展的一个高峰,由于异质文化渗入民间且影响深久,女子元服著用规制兼具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异质性的组合特质,多变且繁复。本文着重以唐代典型女子元服形制为对象,就唐代女子元服的演替、继承、接续和交融做一细致的爬梳,对异域化、多样化元服时世装风貌发展变化进行解读,进而揭示唐代女子元服的历时性嬗变特征和极度化两重审美特质,并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其流变。  相似文献   

11.
郭象哲学的主旨在于建立以“天理”为核心的形而上的玄学理论体系。本文对郭象哲学的“有”、“无”、咱生”、“独化”、咱性”、“命”、“理”等范畴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作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并由此阐述了郭象宇宙本体论的思辨结构.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李建盛康德的整个美学至少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康德美学的研究者多半只注意前一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而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实际上,康德的美学也是充满矛盾却很富独创性的审美心理学。本文试...  相似文献   

13.
论审美时尚的非审美心理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时尚的个体心理动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分析讨论了8种心理动机,并指出非审美动机在审美时尚参与者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审美心理图式是审美主体进行文学活动的心理根据,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戒。审美心理图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存在形态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情感活动,随着美感的深入而愈加强烈。过后,情感的余波,仍荡漾不已。在音审美活动中,突出地活跃着联想与想象的思维活动。音乐欣赏,对音乐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消费”。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始终出现心理距离的心理现象。开始总是主体同客体保持“无距离”的心理状态,进人作品中,达到“物我两忘”,最后总是主体同客体拉开心理距离,以“旁观”的心理态度,审视审美对象。作出中肯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庄子审美心理机制表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连续运动过程,它起始于审美主体以“虚静”为中心的审美心理准备,经过审美主体以“坐忘”为特征的精神追求,归于审美主体与“道”合一后以“若化”为表现的最高审美体验。庄子审美心理机制对中国文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意象,中层结构是象外之象,深层结构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境就是“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8.
精神性情趣为人类所独有,它偏重于指情绪、情感,同时又含有兴趣的倾向性与指向性,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之所以聆听音乐,吟咏诗歌,观赏绘画,流连往返于自然风光,是因为心灵<大脑>深处存有这一种审美的心理状态即精神性情趣,并且能够被客观的审美对象所激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性情趣,人们面对再美丽的图画,再悦耳的音乐,也无法构成审美活动。精神性情趣来源于人类先天的求乐性,加上后天环境的熏陶与培养,逐渐变得丰富和具有个性特征。因此,它属于先天与后天、共性与个性、深层意识与表层意识相统一的心理状态,它是流动的、变化的、有条件地存在着的。一般说来,心机平衡是它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在他的小说评点中认为创作真实性格的根据就在于通过对性格发生条件的模拟内省来求得真切体验。这种以体验为关捩的审美心理机制强调人物个性化的思想,重视人物行为主观动机与态度。这种侧重微观、感性的性格理论尽管避免了把人物的生动性化为一堆社会学标签,但是,它也给他的人物性格理论带来明显的唯心论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斯特劳森论识别与本体论的优先性应奇无论人们怎样指责分析哲学缺乏历史意识,也无论人们如何夸张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差异,在分析运动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认真地回溯分析哲学的问题史,作为西方哲学之正统和主干的本体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维度。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