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古歌为苗族古代经典,作为无文字社会的口传经典不同于文字的经典叙事,苗族古歌具有民众性、日常性和表演性。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不仅反映了清水江苗族的祖先记忆、族群历史,而且是苗族生活的指导性原则,其“开亲歌”和“苗族贾理”即为苗族伦理观和社会规约的经典性口传文本。清水江流域苗族古歌主要从苗族的家与家族、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和人与人的社会伦理、社会规约等方面规范着苗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并模塑清水江苗族的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以来苗族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苗族伦理观与社会规约的变化,苗族行为准则的“文本”开始由口传经典转化为国家法律与制度,苗族古歌也从“日常生活”状态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形式。  相似文献   

2.
苗族刺绣艺术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苗族刺绣是苗族服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和艺术品,它凝聚了无数苗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千百年来,苗族妇女正是凭着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心灵手巧,书写着苗族人民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并使之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成为苗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顽强生存的一种精神动力和象征。苗族刺绣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真实地展现了苗族古老的历史风貌、神奇的传统故事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历史文化信息,有待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本文拟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苗族刺绣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关于苗族及苗族作者的文献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等知识信息,它不仅是我们研究苗族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宝库,更为苗族现代文明的形成与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为了充分利用和开发苗族文献资源,建立文献书目数据库是基础,我校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市交界地带,处在苗族、土家族聚居地的湘西自治州,收集、整理苗族文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校我馆体现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需要。下面笔者就构建苗族文献书目数据库谈点看法。一、苗族文献收集整理的现状及对策苗族作为…  相似文献   

4.
苗族语言是在苗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十分明显。文章从稻作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芦笙铜鼓文件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观大方、文化内涵丰富、苗族相对聚居,是苗族女装得以保持的根基;以服饰展示美貌和智慧吸引男性以获得爱情,是苗族女装生命力之所在;苗族服装加工业方兴未艾,是德峨苗族女装日益艳丽多姿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吴一文、覃东平撰写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①是苗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具有以下特点:一、丰富周全的内容自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被“发现”的那天开始,它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就受到了学界的重视。从1896年苗族古歌第一次见诸文字记录到《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课题的立项(1996年),正好是一百年。可以说,《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出现,是一百年来的资料搜集和研究的积淀,是积大成之作。首先《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提到了英国传教士克拉克(Samuel.R Clarke)1896年在贵阳记录黄平苗族…  相似文献   

7.
路、桥是苗族古村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命路"、"求子桥"是苗族古村落路、桥生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苗族古村落路、桥生命文化的发生是苗族历史迁徙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适应西南山地独特生境的客观需要。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和迷幻的巫术丰富了苗族古村落路、桥生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为了推行其“以苗治苗”的政策,在苗族地区培养了一批苗秀才、苗举人。这些苗族文人的出现,对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苗族的歧视,这些苗族文人外出为官作宦的较少,大多在家乡教书,对提高当地苗族人民的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部分教书的和个别为官的苗族文人留传下来的诗、文和其他著作,是我们研究古代苗族文人哲学、社会思想的宝贵材料。由于苗族文人的诗、文等著作散失严重,收集极为困难,只能根据现今收集到的资料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探讨,这就难免不够全面。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仍可看出古代苗族文人的某些哲学、社会思想是深刻而富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研究了湘西苗族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苗族大学生是一个具有鲜明人格特征的群体。 2 在苗族大学生内部 ,其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 3 苗族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苗族大学生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 ,以及苗族大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形成苗族大学生人格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苗族的中华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苗族与中华认同、国家认同的基本情况和苗族与中华认同、国家认同的依据三个方面阐述了苗族在振兴中华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0月16日至18日,湖北苗族与21世纪苗学研讨会暨恩施州苗学会首次学术年会在湖北恩施召开。来自贵州、湖南、广西、重庆、湖北和美国、法国的苗族学者60余人,共提交论文40余篇,讨论湖北苗族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回顾本世纪苗族研究的成果,商讨新世纪里苗学建设方向和研究重点。研讨会发言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湖北苗族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州苗学会的代表们提供了较多的湖北苗族研究成果,主要内容是:(1)湖北苗族的来源;湖北民族学院龙子建、田万振等提出,湖北苗族20余万,通过调查证明,几乎全部是移民,数量较大的有三类。一类是明初迁…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地区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并存交融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地区苗族习惯法是该地区苗族社会民间维护社会秩序进行社会管理的强制性准法律规范。承认苗族习惯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社会的存在,说明我国在思想多元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苗族习惯法与国家法是并存与交融的。因此,正确对待黔东南地区苗族习惯法的精华和存在问题,力图寻找苗族习惯法传统与现代法治进程的结合点,从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处理好国家制定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是我国现代法治建设中应引起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多年来苗族研究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形成了以苗族医药学、历史研究、服饰、哲学、宗教等为主要内客的研究热点.为了客观地评价我国苗族研究的概貌,本文以2000-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苗族研究方面的期刊论文为例,从信息计量角度分析,揭示近年来我国苗族研究的基本概况和特征,为苗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兄弟民族,现有三百八十多万人。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七个省区。明朝在上述省区都曾建立过土司制度,有些地区的土司一直延续到清末明初,时经数百年,对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有相当的影响。对土司制度的研究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问题之一。苗族分布地区广,各个苗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又具有其不同特点。湘西苗族地区除筸子坪长官司廖彪、吴毕郎等长官是苗族外,永顺宣慰司和保靖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她的人口众多,分布面广,各处苗族的风俗习惯和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苗族内部有着许多不同的族称(或支系名称)。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苗族内部不同族称的来历及其影响略抒粗浅之见,就教于读者。一、苗族多种族称的来历苗族的不同族称出现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6.
随着苗族服饰和古歌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文化保护被提上了日程。苗族服饰与古歌承载着民族历史和文化,二者的流传得益于苗族人民原始宗教思想支配下举行的各种仪式,因此,保护苗族文化最重要的是保护苗族社会中举行的各种仪式。  相似文献   

17.
从汉籍/ 礼仪0含义的演变和苗族历史文化、 现存苗族民间礼仪事象等方面考察苗族民间礼仪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认为早期苗族民间礼仪形式是多样的,但礼仪形成为制度, 最早的是祭祀礼仪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借助史料扼要陈述苗族源流及其地域分布演变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和计算当代苗族人口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对这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数量、文化素质、结构进行考察分析,以期深化对苗族人口的研究,并为促进苗族人口发展提供依据或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苗族古村落分布及形态结构,是苗族历史文化和生境适应的综合反映,蕴含着苗族文化与生境适应的历史解码。通过苗族古村落结构特征形成的文化地理背景分析,可以解译黔东南苗族的历史与文化,解译黔东南苗族古村落生境适应的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20.
苗族妇女是苗族女红技艺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承主体,女红技艺贯穿其生命史中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苗族女红艺人作为芭蕉坪苗族妇女社会性别表达的一个缩影,其建构与形塑过程受具体时空情境下的妇女经济角色、外界舆论压力、妇女规范等本地性别规范要素的影响,女红技艺使芭蕉坪苗族妇女以女红艺人的身份自居并在各种条件和动机下不断地进行技艺实践与操演,加深角色的自我认同与内在化程度。同时,苗族妇女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既定的性别角色,她们遵从性别规范进行女红作业并以此获取角色认同、获享劳动回报,但第二性次要身份的掣肘使得苗族妇女难以突破传统性别规范的桎梏,从而成为社会性别角色期待中的苗族女红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