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名辩之实在先秦即已存在,但“名辩”之名可能迟至1904年才为章太炎首次使用,而被引入中 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则由伍非百在1916年完成。“名辩”一词的多重含义在其早期使用中已经表现出来,在最 近30余年的中国逻辑史和名辩研究中更被赋予了学派、思潮和理论三种含义。“名辩”三义以先秦名辩话语 为基础,代表了当代学者对于重构这一话语的不同尝试。  相似文献   

2.
这篇文章,是赵纪彬同志生前所撰《先秦逻辑史论稿》的《序论》。序论曾三次易稿,先名《古代社会与古代逻辑》,后名《名辩与逻辑》,今名《先秦名辩思潮的逻辑果实》。前两篇序论,经过十年浩劫,已无底稿可查。此篇序论写于一九六一年,只好作为定稿。因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采用了郭沫若同志的体系,在名辩思潮发展上也基本采用了他的论断,所以,除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保留了自己的旧看法,并提出不少新看法外,毫无疑问的作了很大的修改。为了了却作者十数年的遗愿,我们将其逻辑史方面的论文搜辑成书。这篇《序论》,对全书的观点、方法和范围,以及他所发掘出的逻辑范畴和逻辑思想,都有概括的说明。特先为发表,藉求读者指正。 ——编者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以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为范式研究先秦名辩学.在这一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不太适合做名辩学的研究范式.西方传统形式逻辑的理论体系由概念、判断和推理三大部分构成.“概念”仅是符号的“所指”,不包括符号的“能指”,而先秦名辩学中的“名”恰恰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是语词符号.“判断”和“推理”主要研究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属于语形学的研究内容,遗憾的是先秦名辩学中没有语形学的内容.名辩学中所讨论的推理都是语用推理,而西方传统形式逻辑中又根本没有研究语用推理的问题.符号和语用推理在符号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研究,据此我们认为符号学是深化先秦名辩学研究的更优范式.  相似文献   

4.
从来没有过"名辩逻辑的衰落",因为"名辩逻辑"的概念是近人所定义的,同时,"名辩"与"逻辑"、"名辩逻辑"不能简单类同,即使存在过"名辩"思潮的衰落,而未必有"名辩逻辑"的衰落.事实上,"名辩"的思维形式与思想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些较为进步的思想家起而批判时政,也注意到运用名辩的原则。这,以王符、徐干为代表。他们的名辩思想,上受王充《论衡》的诘辩之学与其重效验的逻辑认识方法的影响,下开魏晋时期所谓名实派、名理派的论辩之风,在中国逻辑史上应有其一定的地位。关于王符的名辩思想已有拙文《王符的“明真”的逻辑思想》(载湖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加以论述,这里续对徐干的名辩思想论列于次。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上考察,如果说,先秦的名辩逻辑是我国古代逻辑发展的高峰,那么,两汉时期则是对先秦名辩的评论最为盛行的时期。为什么两汉时期会重视对先秦名辩的评论?各家评论的得失如何?对后世有何影响?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而弄清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资我们今天发展逻辑科学的借签。  相似文献   

7.
先秦逻辑学可分为两大派别 :正名逻辑学和辩者逻辑学。正名一派的名辩思想多将名、辩与政治、伦理相联系 ,肯定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辩者一派多从纯理论角度出发 ,拓展了名、辩的理论深度。庄子则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全面否定名与辩 ,使庄子的名辩思想与先秦逻辑学两大主要派别均不相同 ,不仅在先秦逻辑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 ,而且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初实证史学思潮勃然兴起 ,生于潮流中的钱穆以擅长考证见称于世 ,在 2 0世纪实证史学领域占有重要一席。所著《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为其考据成就的代表之作。对先秦学术系统的清理 ,对于中国学术走出经学时代 ,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名辩逻辑思想始于春秋末年的邓析和孔子。在经过了先秦时期的长足发展之后,它开始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近代,名辩逻辑得到“复兴”,但这只是针对它重新得到研究、并重新得到确认和阐发的事实而言。这期间,中国学者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大量译解国外逻辑,宣传和论证逻辑科学(主要是形式逻辑),及近代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等等。他们没有提出任何对形式逻辑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和论断,更没有提出过新的逻辑系统和逻辑理论。所以,此时期就名辩理论本身而言并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可以说自先秦以后,中国名辩逻辑就开始日益衰…  相似文献   

10.
韩非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四大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荀子之后 ,发展完善了我国散文文体 ,并以犀利峻峭的文风把论辩类文章推向极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韩非在语言运用上有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等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古代论辩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我们的先辈不仅建造了许多辉煌的文学大厦,而且也建造了难以计数的论辩艺术的丰碑。从先秦到晚清,出现了多少论辩艺术的大师啊!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对于论辩艺术的研究,则似乎还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和整理我国古代论辩艺术的经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对于改善和提高现代论说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秦说理散文成就的体现,诸子散文在很大程度上从哲学、历史、宗教著作中脱离出来,具有了鲜明的文学特征。而其成就的取得,除了得益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特殊政治、文化环境外,也与前代的文学影响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尚书》记言文的成熟,也就不可能出现诸子散文的繁荣局面。从论点和论证结构的鲜明严谨、论据和论证手法的生动形象、对话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感叹词的使用与人物个性色彩的表现四个方面,具体揭示《尚书》散文对诸子散文的文学影响,说明诸子散文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所以能够开创一个散文辉煌时代,是与对《尚书》散文的学习借鉴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是辩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中尤以后期墨家的“辩有胜”为主要代表。但庄子却以其“辩无胜”的反调,弹出了一组反对名辩思潮的不谐之音。庄子与后期墨家关于“辨无胜”与“辩有胜”的争论,具有多重理论内涵。文章试图运用西方实用主义、传统符合论的真理观为框架,阐述争论双方在理论上的所见所蔽,以期能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庄子“辩无胜”的深层蕴含。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术、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15.
在追索我国古代咏物文学之起源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最早的"咏物体"作品--屈原的<橘颂>和荀子的<赋篇>在结构模式上具有同构性,即重言而递进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与先秦诸子纵横家论辩之辞所常用的表述方式和技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同构关系.今不辞浅陋,对这一现象进行揭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文学思潮异常活跃,呈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次百家迭起、相继争鸣的文学态势.明代的宋玉批评在这种复古与启新、师古与师心的文学论辩态势中,表现出了全新的时代审美特征,即摆脱了宋元以来理学宋玉批评的思维定势,以文学的视角在文学史地位、文学成就、文学特色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评估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名学”是我国名辩理论研究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它是指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名学和辩学虽都兴于先秦 ,但二者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不能将名学混同于辩学 ,也不能把名学归结为“名家之学”、“先秦名学”。至于“名辩学”则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孟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典范之作,《孟子》一书在思想性上优于《论语》之处,主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民贵君轻”观点的确立。就艺术性而言,《孟子》一书长于譬喻,语约而意尽,论辩气势磅礴,技巧高超,此皆为《论语》所不及。《孟子》一书的成就,既归因于孟子本人的气节和抱负,也得力于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历来谈起先秦哲学,就以老、庄并论,谈起先秦文学,则以《庄》、《骚》并称。自魏晋以后,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一直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在哲学上,其影响基本上是消极的,在文学上,其影响则基本上是积极的。《庄子》一书包含着大量的寓言,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寓言是作为优秀文学作品的《庄子》之精华所在。本文即试从文学的角度,对《庄子》中的寓言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在思想文化领域先后出现了轻天重人、追寻人道、求索理想社会、宗法观念与礼的演变、“法治”、新的人生价值观、大一统以及德治、名辩、隐逸等众多的社会思潮或社会思想的重大变易。新的社会思潮的涌现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连结在一起 ;关注现实与批判现实 ,辉煌的学术成就与民主自由紧密结合在一起 ;和平改革、托古改制、乌托邦思想政治色彩突出 ;突出的两重性构成了这一时代社会思潮的显著特点。新思潮催化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出现 ,奠定了中华文化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