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冯毓云 《求是学刊》2013,40(4):114-122
20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流派层出不穷,其数量之多、花样之新、更迭之快、创新之高,在文学艺术的史册上绝无仅有。这种景象得益于各学科的大融合、学术视野大交叉的大综合趋势。像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文学上各种新的叙事模式的兴起、发展和建构都涉及对科学作出回应,尤其受益于C.达尔文、A.爱因斯坦和S.弗洛伊德等人的科学思想。20世纪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或天才地、或敏锐地、或自觉地洞察到时代之魂,即一个时代知识思想汇集融合的精髓,并身体力行地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无人区"去探索、去践行、去开创,为人类的文明史留下了"新的根基""、新的故事""、新的结果",催生出新的科学、新的文学艺术、新的方法、新的知识结构,而且更新了人的哲学观、价值观、自然观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曾经作出与全球化有关的三个论断,这就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将成为一门科学"的论断以及"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的论断.全球化的进程,不断证实了马克思这三个论断.  相似文献   

3.
1.概述 科学家,尤其是经济学家容易将引文的使用和对科学工作的评价相混淆.在学术界不断专业化和精英化的时代,引文和出版物提供了快捷的学术测量尺度,它可以避免裙带关系的影响.然而,当学者被雇用、受奖励和择业时,文章的引用率低就成为一种障碍.计量学家试图通过引文来测量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学衡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具有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学术流派,有着自己丰富的人生论,涉及人生观与时代背景、人生观与科学、人生观与人生哲学的关系以及人生哲学的性质等问题.在人生观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上,"学衡派"学人认为在社会安定的时代中,会产生一元化的人生观;在社会动乱的时代中,会产生多样化的人生观.他们赞赏安定的社会和一元化的人生观,认为这样可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安宁.在人生观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肯定了科学实证与人文领域的相互关联,主张把科学实证与人生哲学结合起来.在人生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关系问题上,"学衡派"学人认为人生哲学包含道德哲学,道德哲学是人生哲学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人生哲学的性质问题上."学衡派"学人把人生哲学归结为价值哲学.研究"学衡派"的人生论有助于深化对"学衡派"整体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形态的人生理论.  相似文献   

5.
吴兆骞不仅是清初东北流人及流人文学的突出代表,在当时还成为一种引人嘱目的现象即"吴兆骞现象",这一现象关乎他的时代,关乎那个时代士人的生存与命运,关乎那个时代文学创作及心声.清初东北流人文学是特殊文人在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创作的具有特殊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的特殊文学.  相似文献   

6.
"马太效应"一词是由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的.而"马太效应"这一名称来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有的,还要再给,而且多多益善;没有的,不但不给,还要剥夺为其所有的."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5):78-83
崇拜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它发生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有个人的,也有文化的,甚至爱情的,崇拜的对象指向领导者。领导与被领导,这是一种最基本也最普遍的人际关系。从伦理学意义上分析,崇拜的人际实质其实是在差异性基础上的一种关系存在,关系存在的实质是差异存在,关系存在之后则产生了时间,而具有代表性的崇拜现象,如上帝与人,其实也是这种差异基础上的人的崇拜人格投射。人类的崇拜发生,具有"群"的作用,使得个体到整体的向度得以具体实现,而这就伴随着伦理的发生。崇拜产生学习模拟,这让我们反思教学伦理的发生基础及其心理起源,即是既定人格崇拜上的直观感发和模仿冲动。理解崇拜的实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树立自身,而不是走向盲目跟风和模拟。  相似文献   

8.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韦曼(S.M.Silverman)曾试图说明儿童"失去父亲"对其未来的影响.为了搞清孤儿年龄以及失去父亲会有什么影响,西尔韦曼使用了戈兰所作的统计表.有许多孤儿科学家平常都荣膺"天才"的别号,早年就失去了父母.西尔韦曼指出,母亲在童年生活中是借助家庭关系来教导儿童的,而父亲的作用就显得较为复杂:这一作用表现  相似文献   

9.
石川啄木的小说<札幌>通过"癫狂"主题来印证日本文明转型期对人的精神产生的影响.啄木认为,神经衰弱与癫狂症是带有时代特色的概念.明治维新令日本人体验了急剧的文明进步,从锁国中觉醒了的、不能适应社会大跨度变革的人,精神过劳,在精神动摇与不安的过程中,染上神经衰弱症,进而导致癫狂者激增.啄木曾认为,惟有神经过敏的天才、诗人、小说家和知识分子,精神才易出问题.后又认识到:心病是产生于战争、文明发达或社会急速进步过程中的精神问题,普通人亦然.啄木的观点在某些方面与高山樗牛、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哈弗罗斯从当代基督教德性伦理学的角度提出,必须剖析现代伦理学的关注点及其问题,改变其思维方式,实现伦理问题的转向,从行动、选择转到作为能动者的人,从普遍转到特殊.不应该把行动与整个自我分开,对行动的描述,是从个体在共同体的角色中获得理解."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要优先于"我们应该怎样做".伦理学是关注特殊性的学科,所有的伦理反思都是相对于特殊的时空而发生.道德主体的自我也是特殊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必须做什么,而是如何去做.这个"如何"只有通过观看和跟从具体榜样才能学到.这是一种变革道德理智的努力,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说明特殊榜样的重要性,指出了伦理困境的本质及新的解决思路,启发我们要重视对人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人类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比任何动物都具有更大的传承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最明显的是从一种社会集团转变成另一种社会集团这种情况,任何动物都不具备这一特征.全人类在行为上是趋于同一的."文化"一词指这种现象的两个方面:在复杂的社会中一般的生存能力,以及特殊的地区差异.文化偏差文化偏差的根源立足于人脑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人几乎能够表达所有的活动方式或解释人类的生活.因为在确定和维持各种社会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等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步入青年的时期,是身心成长趋于成型的时期,是在知识上和能力上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基础、做准备的时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3.
许多政治科学家完全不信可以凭经验方法对政治行为作出概括.因此,不少人认为政治科学家对制订实际政策不起多大作用.有人认为只有经济学家对制订政策有影响,而其他社会科学家就差得多.也有人认为政治科学是各门社会科学中最落后的,因此难以建立起与制订政策有关的各种一般理论.据调查,许多外交人员和国务院的官员对学术界的政策研究工作很少注意.据说,这种学者与政策制订者之间的脱节现象是由于学者们自炫博学,  相似文献   

14.
口语崇拜是一种与写实主义、个性主义、大众化等思潮相互呼应的现代文学观念,它的产生与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语言观对中国的影响有关.由于五四新文学的领导者及以后的理论家主要以语言变革的逻辑为其口语崇拜主张立论,当现代语言变革特别是"汉字革命"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时,文学中的口语崇拜观念便面临理论危机.口语崇拜观念还面对着从文学自身出发而产生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声音在现代文学史上虽不是时代最强音,但却切中要害.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科学的科学主义模式和人文主义模式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形象是英美人建立的。英美的传统已看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区分,这一传统倾向于认为,社会科学的方法和元理论即使不与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元理论相同,也是与其相似的;按照这种观点,人文科学在方法上和目的上则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在欧洲大陆,这一传统已成为在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之间作出基本的划分,后者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人类科学(或穆勒所称的道德科学和泰勒尔所称的关于人  相似文献   

16.
“科热伏尼科夫佯谬”与科学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时代是苏联科学最为辉煌的时代,但这一时期也是对科学家迫害最为严重的时期.苏联科学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系统的科学组织体制和斯大林时代社会历史现实的整体需要.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必须要保证结构分析的系统性和历史的整体性.在科学的社会学研究中,苏联科学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奇特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叶蔚云 《探求》2005,(Z1):9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科学执政是前提.从理论上说,民主制度和法律规范都必须贯彻科学的精神,遵循客观规律和变化着的现实去设计和创设;从现实上说,我国的各项民主制度和相关法律规范数量之多之细,已直追西方发达国家,但其中不少的制度和法规却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就是在这些制度程式和法律规范的设计上背离了科学精神,违反了政治科学的客观规律.以笔者的理解,"科学执政",就是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探寻和遵循政治科学的一般规律,正确配置社会政治权力资源,获得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实现我党长期持续执政的目的."三个执政"的思想是我国政治发展理论的重大成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推动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浙江省上虞县东关镇(原属绍兴县)人,解放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解放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在科学研究上作出了杰出成就,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注重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是竺可桢在科研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所在。竺可桢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在《纪念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内诞生250周年》一文中,既高度肯定了林内在近代科学史上的贡献,又指出当时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的那种哲学上的“偏见”,那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对于林内  相似文献   

19.
严宗泽 《创新》2013,(3):34-38
考察现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发现既有人与自然解决方式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实践根源。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可透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出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达成人类的文化自觉。当代文化哲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在场"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态文化意识的形成",出场"则反映在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文化自觉。真正赋予社会发展以一种目的性的关怀,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自觉及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20.
<正> 隆庆六年 (1572) 五月二十五日,张居正与高拱、高仪在乾清官内隆庆皇帝病榻前受以"顾命"重任.第二天,三十六岁的隆庆皇帝病逝.六月,朱翊钧登基,开始了万历时代.这一年新皇九岁.张居正四十八岁,梦寐以求的柄政宿愿终于实现了,历史降临了契机:辅弼幼皇,从而有更多的展现才华、实现报负的机会. 张居正一生有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从此在朝中任职升迁,终生未出任过地方官.进士后的馆选被认为是升迁、入阁的捷径."自天顺二年 (1458年)、李贤奏定纂修 (翰林院修撰、编修) 专用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