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一个非常突出而又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严重失衡。显而易见,在现阶段,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需求过旺,供给严重不足,由此引发了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膨胀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严重困挠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必须在理论上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在西方,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来分析宏观经济的动态发展,这已是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社会总需求一般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大致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包括用于投资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消费的消费资料的价值。一般说来,社会总  相似文献   

2.
对规范改革我国非税收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税收入元序膨胀、总量规模过大,管理失范、失控、混乱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一大突出问题.笔者旨在从规范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税收入的一般理论出发,阐释我国非税收入过度膨胀、税费关系颠倒、管理混乱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从理论上界定我国非税收入的范围并提出相应规范我国非税收入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宏观经济的格局既不是供给不足,也不是需求过旺,而是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不仅要从总量上抑制总需求膨胀,而且还要从结构上调整,以增加有效总供给。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们对宏观调控的普遍认识是: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控,即通过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趋干基本平衡。这就是说,“总量平衡”成了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多年来,这种理论已成为了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的指导思想。宏观调控的每一步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然而,宏观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告诉我们,以总量平衡为基点的宏观调控,不能消除大起大落和紧缩——膨胀——紧缩的恶性循环,国民经济总难以摆脱颠簸、摇摆的状态,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膨胀”或“衰退”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由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经常存有短缺现象,社会总需求不时持有膨胀势头。如何正确解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矛盾,科学消除这一不良经济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处于改革时代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前些时候,针对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学术界不少同志认为我国消费上出现了“早熟消费”现象,投资上患有“投资饥饿症”,主张用全面紧缩的政策控制总需求,调整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系列宏观失衡问题,具有下述几方面特征:(1)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总供给的增长速度。但同一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我们既可以认为是总供给不足,也可以认为是总需求膨胀。这就要看失衡的原因究竟在哪一方。显然,我们当前面对的主要矛盾是社会总需求膨胀,即消费和投资的需求超出了常态的、稳定均衡的增长;(2)这里所讲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一种社会有效总需求膨胀问题;(3)仔细分析还会发现,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事实上并没有陷入失衡。将上述三个方面特征概括起来,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部分产品和劳务的结构性需求膨胀(如交通、能源、三材以及居民的住房、高档耐用消费品,旅游娱乐等)引起了社会总需求的结构性变动;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社会总供给结构具有强大的惯性。这两方面显然不相适应,而主要矛盾正是在于我国当前这种结构性需求膨胀。我们认为,这种结构性需求膨胀的产生原因,只有通过对集权经济和完全市场经济这两种极端模式的深入分析,才能得到说明。本文仅从这两种经济的非均衡增长的特定角度来做些尝试性的研究。一、传统体制下的非均衡增长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始终是中央行政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它基本上是一种单元决策的纵向层次结构控制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性与搞好宏观调控马志晖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但改革十几年来,我国曾不止一次地出现经济发展过热和总需求膨胀,不得不紧急刹车进行调整,形成了膨胀──紧缩──再膨胀──再紧缩的起伏波动。事实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 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关系来观察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演变,不难发现如下一个事实:我国的经济状态除少数年度外,其常态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为了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党和政府以及理论界都曾认为有必要创造一个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宽松经济环境.但是迄今为止,尽管几经努力,总是不如人愿.需求膨胀成了这几年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这种状况的产生除了体制转轨时期所必然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外,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还未为人们所认识.理论界的大量文献表明,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有效地抑制总需求膨胀.由于对需求膨胀的根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方  相似文献   

9.
没有恰当的汇率,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不可思议的。适当的汇率水平既是人民币成功地实现自由兑换的前提,又是人民币兑换以后保证外汇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在人民币自由兑换情况下,汇率变动不仅仅对贸易收支有影响,而且对物价水平,货币替代和资金逃避,外汇短缺,贸易条件,总需求,经济结构和劳动生产率,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人民币汇价政策不应当过度依赖外贸,而应根据宏观经济的阶段运行状况来确定汇价政策的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失衡是指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不相等达到了影响社会主义经济正常运行的程度。”因此,失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不正常状态。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正是失衡—→失衡消失或基本消失—→新的失衡—→新的失衡消失或基本消失的螺旋式发展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正处于失衡状态。导致国民经济运行陷入这种不正常状态的原因有来自宏观经济领域的,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宏观调控体系的不健全,等等,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则来自于微观经济领域,即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扭曲的经济行为。因此,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总量分析,它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为研究的基本格局。然而这种单纯的总量分析却难以说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那么,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在总量分析的同时,是否还必须包含结构分析?这种结构分析将涉及哪些研究范围和内容(如经济结构的宏微观如何划分)?它与西方新制度学派的结构分析具有哪些本质差别(如总量结构与制度结构如何区分)?以及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的关系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供需平衡理论主要分析总量平衡和价格平衡问题,而忽视结构平衡和实物的平衡,这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缺陷。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其实质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述的是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供需的平衡理论,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宏观调控机制的运用,就是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因此,宏观调控机制运用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处理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现状,选择“硬”政府“软”市场的宏观调控方式是完全适宜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一、总体分析的三个层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活动的总体”或“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但事实上它所研究的内容都是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分析也由此被称为总量经济分析。但是,总量是否就是总体或控个国民经济活动?或者说,“总量=总体=宏观”这一等式能否成立?这绝不是概念之争,而是牵涉到宏观经济学体系和方法的创新问题。“宏观”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总体或总量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较精确。总体是指若干个体所构成的事物整体。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当然是由众多经济单位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在循环经济研究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的今天,其经济学渊源何在,公共政策意义如何,似乎还是一个没有被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如果说仅仅出于功利的目的,是没有太多必要来讨论和研究这个问题的。但是当发现循环经济有被过度“通俗化”的倾向时,其学科本质也就到了很有必要辨析的时候。这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由过去长期存在的短缺转向了过剩。过剩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已成为制约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宏观经济总体的过剩,既有总量方面的原因,也有结构和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体系的缺陷,是多重矛盾、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宏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效应。自觉地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基本方面。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及其目标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是社会最终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同样不可能直接进行实物分配,统一的社会最终产品的运行分解为实物运行和价值运行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或失衡,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舒元同志的《总需求·总供给·潜在总供给》一文,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理想模式,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形势。我较早地读了该文的打印稿,很受启发。下面,我想就我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应有一个什么样的格局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与舒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201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下降性质是新一轮经济周期性的,此次经济周期既是国际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和总需求下降的影响,更是内部经济结构变化所致。内部结构性变化表现在:一是人口结构老年化加快和劳动力供给出现相对的和结构性的短缺;二是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三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中西部地区尚未形成转移产业增长极。稳中求进之策是短期内依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需求防止GDP增速下滑过大过快,尤其是扩大政府财政对农民和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长期之计是需要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人的情绪在多数情况下,均处于“适度激活状态”,因而,我们能够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维系心理和行为的正常状态。然而,对于面临升学考试或参加高考的学生,尤其是曾经有过“名落孙山”体验的考生,让他们保持“适度的激活状态”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使考生朋友们在临考前和考试过程中对过度焦虑有所了解,并掌握必要的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最终战胜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笔者在总结。心理学教学、咨询经验的基础上,谈谈考生过度焦虑的心理调适,以期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对焦虑的一般心理分析焦虑是一种情绪状…  相似文献   

20.
许多经济界人士常常将近年来中国的通胀解释为由需求拉动的,但是在1994年新一轮物价上涨中人们看到的却是,有效总需求远没有扩张到上一次经济高涨时期的水平,但是通货膨胀率却已十分接近了。换言之,在总量上并不存在过度需求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为什么大幅度上涨了呢? 著名经济学者郭树清认为,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确曾看见过个别产品某个时期内出现了供不应求,但是一当进口增加,这种局面就很快消失了,确实有些服务是供不应求的,但这类服务大都作为国家定价,并不可以随供求关系系变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