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广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国民党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基本上循着两条线索发展:既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又存在着一个联合战线之外的纯粹的国民党。联合战线形式的国民党是“各阶级合作的党”,属于阶级联盟,并且随着国民党右派的分裂逐步由四个阶级转化为三个阶级;而纯碎的国民党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在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又成为“小资产阶级政党”。党力图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民党加以区别,看不到联合战线与国民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再论大革命失败与共产国际的错误信规箴,杨云芝1924—1927年期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举起了反帝反封的旗帜,第一次在中国进行以革命武装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战争。但是,大革命中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蒋介石独吞,掌握了中国的最高统治权;而与国民党合作,共同...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失误.这种失误,同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及中共的阶级成分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再论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张劲,李义凡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解决,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大革命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努力运用所掌握的马列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农民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张桂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1927上半年,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革命向何处发展?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该怎样走?就成为当时迫切需要回 相似文献
6.
张静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
一九二七年,一场迫害、残杀中国共产党人及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在中国大地上蔓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面对乌云翻滚的现实,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开始了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此应作何评价?它与中共党内不久出现的“左”倾错误的关系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淑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近来史学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和评论比较重视,许多有创见的文章相继发表,原始材料也不断发现,这是党史研究日益深入的表现。从已经发表的文章来看,比较集中于对陈独秀早期活动的研究和评论,但对他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的活动,研究得还比较少。而没有前期与后期联贯的研究,就无法对陈独秀的一生作出科学而公正的评论。 相似文献
8.
刘旭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3-65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是因为中共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刚刚起步,对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尚处于萌芽时期。党在思想上幼稚、政治上年轻、组织上不完善所导致的探索中的错误失败,道路上的曲折坎坷,对年青的共产党人来说既是深刻的教训,又是一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农民革命问题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国情,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在革命对象、革命同盟、革命主力、农民土地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为什么“中国革命的实质就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就是土地问题”等进行了科学剖析,从而提出了独有的农民革命思想。农民革命思想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和革命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10.
阎玉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组织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是党领导人民战胜敌人,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对于大革命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这两大法宝,党史工作者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详尽的阐述.但对“武装斗争”这一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还显得不足.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予以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1.
田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5)
曾经轰动一时的大革命最终却以失败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惨死在屠刀之下,曾经触手可及的未来胜景转眼间便成明日黄花。当此剧变发生之后,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出路则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引发关注。甚而可以说出路问题已然成为带有共名性的时代话题,挑动着时代敏感的神经。在此背景之下,左翼文艺界对出路问题也极为重视,不仅在文论和革命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还为此展开过激烈的论争。 相似文献
12.
周启先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中国大革命的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我国史学界一直认为:对于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就其主观原因而言,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者应负主要责任。但笔者觉得,如果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党,那么陈独秀等应负主要责任。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绝对集中的领导。因此,要正确回答谁对大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必须联系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来考虑,必须对共产国际的观点和政策及其给予中国党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13.
柯有华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
社会性质决定革命性质,革命性质又决定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任务和革命前途。社会性质是革命党制定总路线总政策的依据。没有一个革命党错误认识社会性质而不犯错误的。所以对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朱桂谦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一十月革命胜利已70余年了,但究竟什么是十月革命经验?怎样对待十月革命经验?这还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学术问题。近几年,英、美、法、西德及拉丁关洲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篡改十月革命历史,否定十月革命经验,为此苏联历史学家撰写了一批关于十月革命的专著和论文,作了揭露和批判。我国现行各种版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通常把十月革命经验归纳为四条: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工农联盟,开展暴力革命,获得国际援助。笔者认为,这种概括值得研讨。毋庸置疑,这四条是十月革命经验,但如果认为十月革 相似文献
15.
张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
对于陈独秀,学术界较少评价其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思想倾向,尤其是“左”的思想倾向.事实上,由于对中国国情和国内革命形势判断失误,加之对自身责任避重就轻,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以“左”反“左”,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他认为:中国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是一个初期的、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党应当依靠工人阶级和贫农,以城市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无产阶级贫农专政;在此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并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故不应将其作为革命的同盟军,而红军的主要成分是土匪和逃兵,也不可靠.这些认识太过片面,也不切实际,并导致他与中国共产党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6.
对股份合作经济性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胜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267-269
关于股份合作经济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分歧较大的一个理论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合作经济与股份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笔者认为,尽管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但两者又不是绝对孤立和互不相容的。因此,在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股份合作经济并不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而只是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的变异,是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杨会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67-72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理论对中国的革命动员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土地革命为手段,以政治动员、征集新兵、筹款以及肃反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动员思想。这一思想,既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体现了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一个深入理解。不过,由于当时革命的不够深入,他对革命动员问题的思考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易绍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3)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但是,在大革命的后期,党未能巩固和发展革命,当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时,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关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完全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造成的,把责任归咎于陈独秀;也有人认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是这次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但决定当时失败的是客观上敌我 相似文献
19.
20.
刘寒梅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1)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支起义队伍,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主动灵活,把腐朽的清朝军队打得七零八落。他们由广西北上,转战湖南、湖北,解放南京,以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前后坚特了十四年之久(1851—1864),太平军的足迹遍及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