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羌历年"是我国少数民族羌族同胞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也被称为"小年"。"5.12"地震后,直台村由汶川县龙溪乡迁移到了四川省邛崃市,2010年笔者亲历了该村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迎来迁移后的第一个"羌历年",以笔记之。  相似文献   

2.
杨成立  杨成凯 《天府新论》2022,(6):封二-封三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古史中有“禹生西羌”的传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羌族在夏朝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殷商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羌”的大量记载。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羌人创造了灿烂的羌文化,而《刷勒日》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刷勒日》于2015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之瑰宝。  相似文献   

3.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和绚丽的文化.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羌族释比经典之中,其主要成分是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如今,羌语和羌文化都日渐式微,确立和推广羌族共同语将有助于保护羌族语言文化.尤其是5.12大地震之后,羌族的物态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损毁,同时,其语言与文化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在灾后做好保护与传承羌族的语言与文化工作,成为当前学界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羌族原始宗教遗俗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宗教在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渗透于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制约着各民族的进步和繁荣。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目前主要聚居于四川省的茂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北川县等地,90年代初共有20余万人。历史上,羌族与中国西南、西北许多民族有渊源关系,羌族原始宗教也与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显著特点。羌族原始宗教遗俗对羌族社会还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一)本世纪50年代以前,羌族虽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影响,但多数羌人仍然普遍信仰原始宗教。羌族原始宗教最…  相似文献   

5.
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高荣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卜辞中就有很多的记载。我国许多古籍把羌族与华夏族并列,甚至认为二者同源异流。两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后,以河湟为中心的羌族...  相似文献   

6.
<正> 古代河西是民族杂居之地,羌、匈奴、汉族是其中主要民族。汉魏以降,北方各民族奋起参预政治,介入北方社会事务。适应这一形势,这三个民族也在河西地域中积极探索本民族的命运之路。这种探索活动,也就是它们历史作用的主要方面。一首先是羌族。汉代人讲“河西斗绝,在羌胡中”,又讲“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说明它是河西最主要的民族。魏晋以后,河西羌的命运不景气。当关陇羌赫然建立起后秦时,它只能在河西割据政权的夹  相似文献   

7.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的羌族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文化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今日的羌族居住在岷江上游,仍有着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等宗教观念,他们信奉"万物有灵",禳灾纳福都离不开宗教祭祀活动,羊皮鼓是羌族无字的书。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羊皮鼓舞文化符号的认知,发现羊皮鼓舞有着鲜明的功利性色彩,较强的娱神目的。这种古老的仪式映射出羌民质朴的审美心理与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8.
杨东晨 《阴山学刊》2008,21(2):60-65,75
中国历史以重庆(原四川)巫山猿人为开端,其中的炎帝神农时代(共八代)已形成庞大部落集团,分迁四方。西方的土著和炎帝裔氏族交错相处后,尊奉姜姓炎帝为祖先。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后,逐渐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吸收部分东方土著人)的华夏民族集团,定都于中原,称四边的土著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民族集团。黄帝的五代孙鲧及其子禹生于石纽、兴盛于嵩山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商周时期氐、羌成为西戎民族集团的主要成分,氏族一直定居农耕,分布于今甘肃东部;羌族原为定居农耕部族,在商代由半耕半牧转为畜牧为生,分布于今甘肃洮河流域以西至青海省东部,后向西方及南方迁徙。至秦献公后。羌族的部分人又迁入今四川嘉陵江上游与岷江流域,秦汉形成白马羌等种落。羌民亦称黄帝后裔禹为祖先,羌族也成为汉朝的属民。  相似文献   

9.
背景资料 西羌第一村,就是簇头沟旁羌锋村,位于绵池南2公里,岷江西岸,是由成都南来进入羌族区所见到的第一座羌寨,故称西羌第一村。寨内有60多户人家聚居,垒石筑室。白石神供奉于门上或屋顶。寨中一座石砌羌碉,高11层,约25米,突兀挺拔,历经地震与风雨考验而坚不可催。羌锋环境优美,有成片带状柳树林和一簇簇黑桃树。苹果园、花椒树、樱桃林。整个寨子绿树掩映。青水长流。羌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羌绣色彩鲜艳,羌族锅庄热情奔放,羌族祭山会,春天的烧天烛等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0.
高梧 《天府新论》2020,(2):封二-封三
羌年,是羌族人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前后举行,以庆丰收为主要内容,有特定仪式的节庆活动,流行于羌族聚居区。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论东汉对羌族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汉武帝设河西四郡,隔绝羌胡获得成功之后,在沉重打击了匈奴军事气焰的同时,也引发了汉朝同西羌的正面冲突。因之,在西汉时期就爆发大规模的羌汉战争。西汉政府在取得对羌战争的胜利后,设金城属国以处置内徙、降附的羌民。这一统治方式,对保障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长期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东汉建立后,一方面,大批羌民聚居于东汉边郡境内,受东汉政府的直接统治,另一方面,塞外羌人部落仍判服不常,并煽诱内附芜人反抗东汉政府。这一时期,羌族已发展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且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羌汉关系在西北民族关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处理羌族事务成为关乎国家治乱兴衰的头等大事。因此,对羌政策成为东汉西北民族政策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护羌校尉领护西羌 以河湟为中心的西羌地区,是羌人活动的根本之地,因此保证这一地区的稳定,是保证东汉西北边郡安定的关健。东汉初,隗嚣割据陇右,联络西羌豪酋,对抗东汉政府。隗嚣灭亡后,西羌豪酋并未屈服,“先零与诸种勾结,复寇金城、陇西”,严重威胁东汉西北地区的安定。建武十年(34),东汉政府派来歙率盖延、刘尚与马援等进击西羌于金城、大规模羌汉战争爆发。从建武十年至十三年(34—37),来歙,马援等先后平定了金城、陇西的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目前所见到的简牍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就羌族的种落、护羌校尉与护羌使者、民族压迫与羌人的反抗等问题予以探讨,印证和补充史书记载。  相似文献   

13.
羌族碉楼建筑文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中,先民族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羌族人民在发展与生存中创建的碉楼建筑(邓笼),不仅丰富了中华建筑文化,而且对藏族等兄弟民族的建筑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要研究藏族建筑艺术,笔者认为就必须研究羌族建筑风格。遂成拙文,以期抛砖引玉。羌族自古以垒石建碉楼,其建筑艺术独特而精湛。《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冉驶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汉山郡……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文,为邓笼”。“邓笼”为羌语,意为绸楼。…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国前,岷江上游的羌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制阶段,但羌族地区仍普遍地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羌族原始宗教产生于羌族氏族制社会,是作为羌族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而出现的。尽管羌族原始社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由于宗教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加上其他原因,故羌族原始宗教得以延续下来。又因为羌族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汉族历代王朝和吐蕃政权的统治之下,受汉、藏文化影响较深,所以有的羌民也兼信汉族地区的佛教、道教和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15.
一个是来自北欧拉脱维亚的纯天然植物沐浴品牌STENDERS施丹兰,他通晓各种花草妙用,以创新,独特,崇尚自然的方法制作出上乘的植物护肤产品;一个是来自四川汶川重灾区的慈善组织—"羌绣帮扶计划",帮扶震后农村妇女就业,更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这两个看似没有太多关联的个体,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美和爱的追求! 在5·12汶川地震四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STENDERS施丹兰带领成都媒体共赴5·12地震极重灾区的汶川龙溪乡,只为一场"羌绣帮扶计划"公益活动. 羌绣—羌族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是十分珍贵的艺术瑰宝,更是非常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STENDERS施丹兰始终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支持与推广,这次牵手羌绣于对于羌族绣娘们进行帮力帮扶,并将长期关注帮扶羌绣艺术的展示与推广,致力于改善绣娘生活现状,将帮扶的精神渗透到对于羌族艺术流传最深层的改善之中.  相似文献   

16.
位于四川省西部的藏族和羌族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文化内涵丰富。本文通过分析藏羌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消极影响,探讨了四川藏羌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主要聚居于四川省岷江上游的茂县、汉川、理县、松潘、黑水、北川等地的羌族,大约20余万人,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主要从事农耕,兼营林、牧。历史上,羌族主要信奉原始宗教,但也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近代以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羌区,但对羌人影响不大,信仰者不多。本世纪20年代起,即有人对羌族宗教信仰问题作专题报告。80年代以来,有关这一问题的调查研究逐渐深入,论文、调研报告逐年增多,并有专著发表。但迄今为止,对羌族无神论思想的研究,却鲜有学者进行。笔者在接触羌族思想史的材料时,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羌族文化核心的释比文化,其蕴含了大量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从《羌族释比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出羌民对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种种保护行为。对这些环保行为进行挖掘和整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羌族文化,并为解决今天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晋内迁杂胡与杂胡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东汉以来,匈奴南迁与氐羌东渐,关东关西遍布匈奴与氐、羌族人。西晋初年,匈奴及其别部大规模内迁,弥漫于并、雍等州各郡。最初匈奴别部被称为杂胡,后来各族部落逐渐混杂,民族成分发生变异,甚至形成新的名号,遂出现杂胡化的趋势。关东杂胡主要由匈奴、羯、乌桓等混杂而成,石勒武装就是典型的杂胡军队;而关西杂胡化则以氐羌为多,匈奴、鲜卑、羯等民族混杂其间。杂胡化是民族迁徙、民族混杂的必然现象,又因战乱加速其进程,它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当时,杂胡化不是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不可遏止的社会趋势,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史中间重要的一环,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没有文字,只有本民族的语言。羌族的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研究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