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世界中,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知道海明威的没有不知道《老人与海》的。”评论家菲浦·扬所说的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及其作品《老人与海》在当今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一矢中的。确实,在人们的心目中,《老人与海》仿佛已经成了海明威的代名词,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最喜爱的一部作品。“我一拿起这本书,就仿佛觉得终于找到了我平生所追求的东西。对了,先生,这本小说是我一生中打到的最大、最美的狮子。”既然如此,把握住《老人与海》的主题意蕴,考察一下它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这个老头”就显得极为关键了。《老人与海》典型地体现了海明威作品主题的双重性:永恒的悲剧与昂扬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他著名的肯尼亚狩猎札记《非洲青山》中写道:两个美国人到肯尼亚做一次“像样儿的”狩猎旅行,大概需要2万美元,因此肯尼亚历来被称为“富人的度假乐园”。今天,这个位于赤道上的国家,依然是众多旅行者的度假首选,影片《走出非洲》中那一幕幕绮丽而动人的景色都源自于此  相似文献   

3.
美国评论家认为“可以肯定,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没有任何人象尼克那么重要,也没有任何人物能更持久地抓住海明威读者的想象”,“尼克不仅在海明威的人物中,而且在美国文学中都是很特别的。”尼克·亚当斯在海明威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1925)(以下简称《时代》)中首次出现时,美国作家D·H·劳伦斯就指出:这部短篇集实际上是一部“不连续的长篇小说”,“它在塑造一个人和他的全部历史,对于这个人,我们不需要再知道什么”,这个人就是尼克。劳  相似文献   

4.
2006年1月24日,河北《杂文报》发表了王宏任先生一篇题为《关于“黄世仁”的疑问》的文章,对著名歌剧《白毛女》提出了质疑。作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多年以前”看过的《白毛女》便产生了“疑问”。《白毛女》完全是“用穷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所以不免要犯错误。王先生这回是用全新的“富人眼光”来看一切,于是他的认识提高了,“觉今是而昨非”了。的确,“眼光”或者说视角、观点、立场不同,看的结果就会很不一样,红的也可能看成白的,正的也可能看成反的。王先生这个关于“眼光”的高见,倒是很有几分诚实的。王先生用“富人的眼光…  相似文献   

5.
一九五四年,美国著名作家欧奈斯特·海明威(一八九九——一九六一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的原因是: “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与海》,足见这篇中篇小说在海明威作品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响。菲力普·扬说过:“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凡知道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现代文坛上影响极大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应该归入西方现代文学的哪个流派呢?我国外国文学界对此众说纷坛。有的人明确肯定“海明威在创作方法上是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①有的人则认为“海明威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运用了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②但是,也有人反过来,一方面把海明威归入“不仅是‘现代主义’而且是开启了一代文风的小说家”,一方面又指出他的《永别了,武器》“不能说是非现实主义的”。③当然还有第四种折衷的意见:海明威“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属于任何现代主义流派,而是兼采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④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在其晚期的巨制《老人与海》中 ,通过极为简单的情节 ,比较全面地陈述了源自他一生坎坷经历的有关“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同自然法则相比 ,人的力量是不合理的 ,但人是不能被打败的。我们可以从《老人与海》极其简单的情节中 ,解读海明威人与自然的对话 ,领会这种凝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厄尼斯特.海明威这一名字是与“战争与勇气”、“爱与暴力”、“美与死亡”这些名词相连的。《战地春梦》这部作品就是典型的例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在《战地春梦》中象征性地使用天气、人物和道德化的风景,以及他在小说结尾部分所下的大量功夫等的分析,深刻剖析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最优秀的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美国现代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一书中写道:“这是我们所有过的最好的书。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由它而来。在它之前什么也没有。在它之后也没有和它相媲美的作品。”这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一方面表达了海明威对马克·吐温这位文学前辈的崇敬之情,一方面也恰当地指出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美国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还在年青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丰富的经历,形成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看法和极能表现这种看法的文体风格。他自己可能还不曾想到,他小说的意境已被旁人点化到“说不尽”的地步。海明威一生写作,主要向人们展现了两个方面的生活领域:反战题材和硬汉形象。海明威小说的基调只有一个:悲剧;小说的人物结局也只有一个:死。悲剧尚可理解,但海明威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说:“世界毁灭了每个人,就在那些被毁灭的地方,却出现了很多强者。”在很多人眼里,唐师曾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新华社第一个装备移动通讯装置、不畏刀剑现场采访突发事件的记者。唐师曾是江苏无锡人,北京大学国政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称“唐老鸭”。他曾在秦岭的大雪里拍过大熊猫,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拍过藏  相似文献   

12.
从《老人与海》的美学和哲学意义中审视“冰山”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的美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的赏析 ,再次验证海明威的写作原则“冰山”理论。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欣赏和解析了《老人与海》中所展现的美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目的在于展现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话: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于一九六一年自杀之后,其妻玛丽·海明威在出版商斯克里伯的儿子的帮助下,编辑出版了海明威的遗作《不定期的节日》。在该书前面的《按语》中,她谈了自己的《编辑原则》,其中第二条谈道:“不允许任何人,包括我本人在内,用他那该死的笔,借‘润色’之名来修改海明威的文章。除了标点符号和某些细枝末节之外,我们(查里斯·斯克里伯之子和我)愿意把海明威的散文和诗歌如实地奉献给读者,文章中有脱落之处亦保持着原封不动。文中如有重复和累赘之处,我们将予以删除,而不添加任何东西。”  相似文献   

14.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海明威生活的深深印记。《流动的盛宴》记录了海明威在巴黎度过的青春年华,记录了他人生的多个开端,记录了他的奋发进取,记录了他的落魄与成功,其中充溢着海明威的巴黎情怀。《太阳照常升起》属于半自传体小说,作品的主题带有巴黎生活底色,主人公的原型是作者在巴黎“认识的人”,情节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具有互文性,场景是作者生活过的巴黎场景。海明威的这两部作品或显或隐地反映了他与巴黎结下的情缘。研究海明威的作品,最好结合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的《养气》篇,属创作论。在这里,刘勰通过对创作活动的研究,提出了“养气说”。这是第一次将“养气说”从哲学领域引进文学理论领域。 刘勰的“养气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地研究《文心雕龙》,当然首先要认真研究《养气》篇;而研究《养气》篇,首先应当注意这段话: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海明威的文学生涯是以一九二六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为转机的,因为这部作品树起了“迷惘的一代”的大旗,但是人们往往就因此而忽视了海明威于一九二五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所表现出来的迷惘思想倾向,尤其是忽视小说集小最后一篇《大二心河》的明显“迷惘”特征,这不能不说是“迷惘的一代”研究中的一个缺憾。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浅探讨,以期拾遗补缺。 《在我们的时代里》由十五个短篇故事所组成,每个故事之间和头尾两处又各插进一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海明威在两个概念中的位置海明威崛起于欧美象征主义由诗坛而向整个文学领域渗透、扩张的年代,有的研究者将他也视为象征主义作家,认为他应该“与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列为一类,即描写象征内心世界形象的作家”但不少研究者对此持反对意见,如美国评论家哈里代就说:“在新的文学史里我不愿看到海明威作为‘象征主义’者出现.”并认为他“是二十世纪美国小说里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优秀的作品里总是坚定地维护现实主义.”这两种意见,构成了海明威研究中关于象征主义问题的基本分歧.  相似文献   

18.
1935年8月19日,海明威在致伊凡·卡会金的信中对短篇小说的成功与否作了这样精辟的诠释:“如果你写了一篇又强又烈又含蓄的短篇小说,人家读了就象读了一部长篇小说似的,那么,这部短篇就能持久。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经久不衰的”。①海明威不愧为小说名家,他对短篇小说的阐述可谓入木三分:包容着长篇小说那样丰富内涵的短篇作品才能真正令人回味无穷。《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是海明威短微小说中的精品。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主题.严密紧凑的情节组织,淋漓尽致的人物刻划等等都表明这是一部“显示了海明威几乎全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寨》(《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主人公尼克在与父亲一起出诊的过程中所体验的稚嫩的人生“历险”初步反映其对死亡的思索:生与死可以看成是一对兄弟,生死是一个圈,有生就有死,死中孕育着生。正是这一“死亡情结”之初体验贯穿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始终,蕴涵了其人生哲学:生活总是辨证统一的。生命与死亡可以比肩为邻,相互较量。  相似文献   

20.
女儿临睡前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老人与海》里老人的结局吗?”她刚刚读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想了想说:“是老人与一群鲨鱼搏斗,最后胜利了,拖回一条大鱼,发财了吗?”她表示鄙夷:“叫我怎么说你?真是看书越多越迷糊!”我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