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渊源于夏、商、周,这一时期出现的《军政》《军志》《令典》等兵书和集三代兵学思想之大成者姜望的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已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和《司马法》等兵书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一是依据战争中的客观因素及其矛盾去认识战争指导原则和发展规律,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战争中要观形察势、因变治变;三是论述了战争中文与武、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德与武备并重、政略与战略结合等。这些朴素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春秋乱世中崛起的古代兵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兵学作为封建社会攻城掠地、征伐守战的军事文化模式,表现了成熟的战争理性精神以及鲜明的军事艺术特征。传统兵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现代商业、经济、外交、军事等领域中,至今仍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儒家文化对兵学从来就不是排斥的。出于儒家的政治观和历史观,儒家一向把兵学理论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法宝,纳入治乱与治道的政治模式之中,表达了国家垄断暴力的传统军事哲学思想。儒家文化对兵学的改造和利用,主要是通过历代对先秦兵学典籍的整理和增删的形式,将兵学理论儒家化,从而把战争手段视为道德的延长,使传统的战争哲学充满儒家的人文精神,适应历代王朝文治武功的需要。“武经七书”就是儒家文化在对传统兵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古代兵学典范。儒家的改造,使传统兵学始终没有超出农业文明的范畴,并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专制和文化专制的特殊工具,主要发挥了对内平乱定暴的军事功能。由于传统兵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惟在战争防卫体系中始终处于保守的态势,而且也因此造成民族尚武精神的失落,制约了兵学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兵学和哲学是紧密联系的,兵学充满哲学,哲学运用了兵学中的战例.被中外学者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其提出的“修道保法”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知己知彼”的战争认识论,“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等,都可用来分析战争的胜负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指导战争、驾驭战争,把战争引向胜利.  相似文献   

4.
先秦兵学文化的嬗变有非常明确的轨迹可循。商、周及春秋前期,在礼乐文明的背景下,战争更多强调规则意识,底线意识,与之相应的是以"古司马法"等典籍为代表的"竞于道德"的兵学文化;春秋中后期,战争规模逐渐扩大,并摆脱旧"军礼"的束缚,"诡诈"的战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之相应的是以《孙子兵法》等典籍为代表的"逐于智谋"的兵学文化;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成为主流,重视耕战、强调实力优先,代之而起的是以《商君书》《管子》等典籍为代表的"争于气力"的兵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战争中,经常出现残酷杀戮战俘的现象。古兵家在总结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善待战俘的策略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毛泽东将优俘政策同无产阶级立场、革命宗旨与其历史任务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对敌斗争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方针,藉以改造俘虏,化敌为友,化敌为我。他关于优俘政策的实践与理论,是对我国古兵学军事斗争相关理论的继承、突破和改造,为无产阶级军事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19世纪 70年代清军收复新疆的战争 ,是一场反侵略的民族战争。在这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斗争中 ,清朝政府仍然起着组织者和最高统帅部的作用 ,并从决策、用人和保障饷需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它表明在这一历史时期 ,“合天下之力”去抗击外侵 ,仍然还是国家政治的最大特点。同时也表明在近代抗击外侵的斗争中 ,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包含了自然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含义。自然地理视域下的“天下观”,主要体现在《山海经》对天下的解读、时人对“大九州”和狭义“九州”的阐释上,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九州”天下观表达了天下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政治视域下的“天下观”,表现为以“天下”形容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以畿服制的方式呈现天下秩序,体现了“天下观”是包含“多元性”的大一统;文化视域下的“天下观”,则要求通过“礼”文化将“中国”与“四夷”共同统一于天下,以“礼”拓展华夏的文化空间。先秦时期“天下观”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的起点,从此,“天下观”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在稷下学者的引领下发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学术变革.《司马法》正是这场变革的代表性成果.对于《司马法》,不仅应该看到,其作为一部兵书,既确立了田氏集团在齐兵学系统中的正统地位,也建立起适应战国时代战争形势的强兵理论.同时还应看到,这部兵书也是对齐国思想学术的传承和推进,映射了齐国的价值信仰、文化基因和时代思潮.从价值信仰方面看,该书在适应客观现实需要的同时,总体上秉承了宗周礼乐精神.从文化基因上看,其深受姜齐文化传统影响,人本主义倾向与功利实用主义特质十分鲜明.从时代思潮角度看,该书诠释了黄老“稷下主旋律”在兵学领域的渗透和延伸.  相似文献   

10.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图谋重建在全国的独裁统治,共产党则力争和平民主。四平保卫战就是国共两党在战争与和平、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等问题上展开的激烈较量。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周恩来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科学地预见了东北局势的发展.为中共中央制定我军在东北的战略方针,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四平保卫战期间,周恩来密切注视国民党的动态,多次同国民党进行严正交涉,揭露其“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战争阴谋。同时,将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方针昭告天下,以谈判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四平保卫战这场军事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