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中心机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德国侵略中国的时间虽然比较晚,历史也较短(从1897年德国侵占胶州湾起,到1914年日德战争德国势力在山东垮台止,前后凡17年)。但在西方列强侵华的行列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一。而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有关德国侵华史的内容,除了在中国近代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著作中略有论述外,还没有一部专门论述德国侵华史的著作。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王守中著《德国侵略山东史》,弥补了这一空白,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叙述德国侵华史的专著,是我国近代对外关系史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组织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与英美盟军共同作战.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重创日军,解救英军等战绩,让世人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侵华日军云南腾冲鼠疫细菌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冲细菌战由于它的战略意义和伤亡人数成为重要的日本侵华细菌战之一.而对腾冲细菌战的研究现状、战略意图、细菌战过程和影响以及重庆国民政府1944~1945年对腾冲鼠疫的防治进行客观分析,将有助于史学界对日军侵华细菌战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其间中德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辛亥革命大大冲击了德国的侵华权益,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德关系走向稳定与互利,而辛亥革命的基本精神又促使中德关系最终走向平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建的,1942年2月16日应英方的请求而挥师入缅对日作战。至到同年8月,远征军虽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创造了中国军队扬威异国的记录.但由于中英战略目标的差异、指挥系统的紊乱、战地服务机构不健全、英缅军和远征军第6军作战不利、远征军对缅甸地理、气候缺乏了解以及远征军未能得到缅甸人民的支持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远征军初期作战在总体上的全面溃败。  相似文献   

7.
欧阳 《新天地》2011,(7):48
时下,随着《铁血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等影视作品的热播,《远征》、《远征.流在缅北的血》等小说的出版发行,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远征军"那段悲壮的历史重新映入人们的视野,"中国远征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到来之际,梳理对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以寻求新的写作突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伴随着远征军入缅作战就开始了,从最早出现的各种战地报道、纪实性文学作品到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的出现,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在不断地走向深入。这一书写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开启之后,作家们在历史还原和个体叙事两个维度之间深入展开,使这一段历史获得了新的文学意义。中国远征军作为一份厚实的文学书写资源,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着巨大的挖掘空间。  相似文献   

9.
近代德国在华航运业最初是伴随着德国对华贸易而出现的。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轰开以及德国殖民势力的大肆渗透,德国在华航运业的规模日益膨胀,其活动范围也由沿海向内河扩散,成为德国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有力工具。 本文拟对德国在华航运业近二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作一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望指正。  相似文献   

10.
俾斯麦政府时期,德国经济迅速崛起,俾斯麦试图用扩张政策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国内的剩余产品寻找海外市场,使德国对华贸易状况全面改观。这一时期,德国对华贸易扩张政策及所积蓄的经济势力,是威廉二世时期大规模侵华的先声。本文旨在通过全面考察德国对华贸易的过程,深入探讨俾斯麦时期对华贸易所采取的政策,揭示其帝国主义侵略动机及对中德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对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历史状况,及该时期中、美、英、日间的国际关系,将不无裨益。 (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妄图把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随着日本肆意扩大侵华范围,特别是进攻长期被英美视为势力范围的上海、华中、华南等地区,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急遽加深。但英美并没有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来阻止日本的疯狂进攻,仍奉行所谓“中立”和“欧洲第一”的政策。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英美等国一时无暇东顾,远东和亚洲出现了暂时的力量真空,于是所谓“南进”,囊括远东和亚洲于“共荣圈”内的政策就迫不及待地被  相似文献   

12.
关于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国内多数论著指责其是:“德日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中国政府进行诱降”。据已掌握的档案资料分析,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文章认为,日本请求调停与德国接受调停,都有其各自的动机和利益所在。事实上,德国自始就反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调停及其失败,使德国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德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及其在德日关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德国调停中日战争,国内多数论著指责其是:“德日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中国政府进行诱降”。据已掌握的档案资料分析,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文章认为,日本请求调停与德国接受调停,都有其各自的动机和利益所在。事实上,德国自始就反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调停及其失败,使德国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德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浏览一下近代改良主义者的著作,便发现有关帝国主义侵华史的论述,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就包括了他们对沙皇俄国及其侵华活动的评论。解放后史学界对改良主义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又因各种原因,对其评述沙俄及其侵华史的问题,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进行探讨,这势必防碍我们对改良主义者作出全面的评价。同时,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又是沙俄对外扩张和进行侵华活动的见证人,从他们的有关言论中,是不难看出“北极熊”的狰狞面目的。本文就是从这两点出发,作些初步的评  相似文献   

15.
1941年春,随着英国远征军加入希腊战场,德国的南翼呈现出危险的态势。部分德军不得不掉头南下,去面对同此前各战役截然不同的局面,除了骁勇强悍的当地战士,还有多山的陡峭地形和恶劣的天气。变数更大的则是南斯拉夫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东亚同文书院的历史缘起、详细沿革及其客观性质等,指出日本军国主义者从1900年至1945年在中国开办的东亚同文书院,培养了大量的所谓"中国通",通过大旅行等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立体式调查,实际上是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活动作了前期准备.在侵华战争中,东亚同文书院的学员充当随军翻译、间谍等,为日本军方搜集和提供情报,直接参与侵华活动.因此,虽然东亚同文书院曾经对中日文化交流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决不应该由此忽视其作为日本侵华帮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日本侵华战争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但战争遗留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屏障.我国学界对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未停止.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新史料的不断涌现,中国学界关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学术史角度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中日关系背景之下,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战”期间,中国政府应盟国要求,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援助英国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历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虽以撤退告结束,却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勘踏出一条收复缅甸的胜利之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上,中国是与日本法西斯军队作战的主要国家。在那十分艰苦的日子里,中国人民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牵制和消耗了日军的大部分主力,而且还曾经在同盟国家的邀请下,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与同盟国军队并肩作战,在缅甸保卫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遗憾的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情况,至今仍鲜为人知。在许多场合下,中国远征军的功绩,也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为此,本文拟就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保卫战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很多中外学者都把它简单的归结到中国为了保障唯一一条外援线——滇缅公路的畅通。事实上,隐藏在这个直接原因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关系,特别是美国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国是否出兵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无论从其先欧后亚的战略、提高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还是从保护其在亚太的利益出发,都选择了支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立场。于是,在美国的影响和支持下,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最终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