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化是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性思维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是构成科学类比和科学范 式的本质思想基础。通过发挥其独特的“链接”和“转换”功能,隐喻不仅丰富了科技语体,也加深了我们 对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隐喻作为新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前瞻性发现的重要工具而被使用,从而激发 科技创新,从外部推动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科技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 创新功能,主要以计算机英语为例。  相似文献   

2.
《人民陪审员法》第21、22条的规定标志着“事实审”在陪审领域的确立,但是根据法律文本的考察和既有陪审制度的实践来看,陪审员“事实审”还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境:新法规定的“法律审”和“事实审”难以做到泾渭分明;我国司法机关在多方压力之下形成的“规则依赖”惯性巨大,陪审员受其影响过分依赖证据而非内心确信进行审理与“事实审”的目标不符;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对建立陪审员制度的“知识比较优势”预设前提形成了挑战,进而影响到“事实审”的效果。通过借鉴域外的相关做法,可以着重从构建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标准、创新庭审合议程序以及完善陪审员认定科学证据的相关规定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3.
“爱情”和“科学”是张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是依靠“革命至上”与“民族本位”两种叙述逻辑完成自我建构的。这两种叙事逻辑有着二元对立的逻辑结构。以“旧社会”为对立面,“革命至上”将“革命与爱情”“革命与科学”“革命与知识分子”三个方面的相关情节缝合在一起。以“外国”负面印象为对立面,小说试图证明中国人的智慧与正义性。“革命至上”与“民族本位”是一对同构的观念,在小说中,它们互相建构,完成“革命、民族、科学”的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4.
试论社会认识中的“发现”何小玲社会认识的“发现”活动是人类从事社会自我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社会认识中的“发现”问题就是要探求“发现”活动本身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性。这同科学哲学中所研究的“科学发现”问题基本类似。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是:革命导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革命的科学、开放的思想体系三个层次上,去揭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原 因;二是从时间、空间和条件三个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三是从马克思 主义与时俱进与“回到马克思”、“走出马克思”之间的原则界限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四 是从中国共产党在能够把社会主义从革命推进到建设再推进到改革,在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陷入低潮谷底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 命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飞跃的事实中找到了原因,那就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不 懈地致力于制定和完善保障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的核心是“范式”(Paradigm)。但“范式”究竟是什么,连库恩本人都没有直接、明确地给出一个贴切的定义。据有人统计,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关于“范式”的不同提法就有21种之多,从而使人们对它的理解众说纷纭,相见各异。但是,如果从《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论述精神上加以理解和把握,关于“范式”的基本涵义还是清楚的,即“范式”就是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与遵循的理论、方法和标准的总体概念。下面,笔者试从对库恩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物理科学及宇宙科学创新发展的观点,以现代科学事实和大胆的科学假设,突破性地揭示了人们探寻已久的构成宇宙万物的终极物质共同体、共同规律以及力的本质、力的源泉即绝对真空,为下一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革命和变革创造了基础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20世纪西方国家经历的“三大经济事变”出发,考察了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从凯恩斯革命到货币主义到理性预期革命的演变;详细分析了每次革命产生的“客观社会环境”和“科学特征”;评述了建立在不同宏观经济理论上的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提起“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时,很自然地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名称表述,几乎没有人对“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本身的表述是否科学提出质疑,本文尝试考察和追问“辩证唯物主义”概念本身是否科学的问题,并求教于同仁们。一、从“唯物主义”概念内涵演变的历程辨析“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熟悉西方哲学史的人都知道,从米利都学派开始的西方唯物主义哲学至今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不过,当时还没有唯物主义这个概念,更没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特质,与20世纪中国的大背景--革命密切相关."革命",对20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革命领袖的文艺思想决定了文论发展的方向,革命立场的追问、寻找造成了文论思想在"左"与右中摇摆蛇行,而革命阵营内部的分合影响了文论向度.  相似文献   

11.
陈云的哲学思想是在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升华中逐渐形成的。其哲学思想的实践品格,从精神特征方面看,表现为一种应用哲学,一种知行合一、以人民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其价值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三个具体化: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具体化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具体化为政策与事实的关系,把政策与事实的关系具体化为“上”、“书”与“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将形而上学从思辨领域拓展到实践领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项重要关切。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康德指出,通过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可以使得形而上学成为科学,这场革命一般被称为“哥白尼革命”,由于形而上学分为自然与道德形而上学,“革命”除了用来回答如何使自然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外,还要用来回答如何使道德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但是对传统自然形而上学的批判却无法直接导向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这里蕴含了从自然领域向道德领域的跨越问题,因此“革命”需要承担起解释此“跨越”的任务,而按经典方式理解“革命”却无法超出思辨领域实现“跨越”。经典理解忽视了“革命”的历史发生学语境,天文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并非由哥白尼本人所制造,而是由哥白尼所引发、并在牛顿力学中得以完成的革命,将其纳入康德的思想语境中,可以揭示出哲学“哥白尼革命”的实质,表明它并非知识与对象间关系颠倒,而是发生在从事认知的心灵能力本身中的转变,其外延可依康德的认识论拓展到实践领域。借助知性和理性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维度的不同运用,论证康德如何通过“革命”实现形而上学的“跨越”,它呈现为递进式的实践转化过程,以此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奠定根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取得的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西文明视角考察“革命”到“自我革命”概念史生成源流,“革命”一词本义就体现了“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与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实现新的社会建设运动的西方资产阶级传统“革命”观念不同,“自我革命”承接了马克思主义重构经济结构的内涵,更强调革命主体从自我内因角度出发接受革命性锻造。“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革故鼎新”“自省克己”“民为邦本”“正身率下”思想与内涵高度契合,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对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作出战略部署。这“九个以”的实践要求,既有宏观层面的目标任务、顶层设计,也有落细落实、重点突出的方式方法;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我们从“第二个结合”看“第二个答案”,领悟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进路,要从“第二个结合”视角,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所蕴含的重大创新观点、科学方法和重要战略部署,更加自觉主动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遭遇后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潮的挑战,诸多话语语境下的诠释模式不乏扭曲辩证法应有意蕴的解读范式,当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沉闷的局面需要追问.以比较视域为视角,对中外研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整体关照以及其间“消解”与“拯救”的纷争予以梳理和审视,重点探讨了辩证法何以成为“宏大叙事”及“总体性”特征的迷恋:实证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瓦解”逻辑;自然辩证法抑或是历史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暧昧”情结;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融争的惶恐:边缘化之后的“自然科学之科学”;范式演义的艰涩在场:文本拷打之后的中国化的辩证法.以上研究内容旨在从学科发展的趋势探寻其学理脉络、思想意蕴及未来的演义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长期以来,康有为在革命中国的时代相继背负“反革命”和“革命不彻底”罪名。笔者认为,这是政见之争掩盖学理后所引致的事实背离与理论偏差。实质上,面对同样的时代难题,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康有为的革命观念更加强调和平渐进的变革方式;它为近代中国的革命之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维度与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十六、十七世纪期间,科学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最终导致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建立,这使得科学自身的形态完成了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换,实现了与哲学的分离。以此为起点,科学才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场革命的基本情况已是众所周知,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场革命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奥秘使科学获得如此巨大和神奇的力量,获得这般空前跃进。一、近代科学成功的奥秘在哪里近代科学革命时期呈现出的一个事实是:科学研究的高度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新的开创性成果不断涌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无疑,十六、十七世纪  相似文献   

17.
"事实"概念的演进反映了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历程,也造成传统哲学与现代分析哲学的分野。在常识状态下,"事实"就是普通事物;在认识论哲学中,"事实"被看作知觉对象;在现代科学中,"事实"被看成自然规律,即"科学事实"。从维特根斯坦开始,他把"事实"置于语言和逻辑的层次上,认为事实只能以命题的形态出现,或者说事实就是命题,这个转变开创了现代分析哲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术界对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的研究,大都是一种静力学的或曰静态的考察.这种研究方式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地思”的运思特点,遮蔽了价值的历史展现性质,从而妨碍了对其本真性的揭示.按照马克思的运思方式,只有把价值范畴当作一种历史的规定加以追问,才是恰当的.价值同理性的分裂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现象或事实,它在本质上属于现代维度.“价值”被作为一个自觉的问题提出,意味着价值同理性的分裂及其对立已然在历史基础层面实际地发生了.从历史上看,价值理想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批判的尺度,要求“从后思索”,但若脱离了历史基础,就有可能沦为“乌托邦”,从而酿成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9.
追问“诗意”是一种思想的冒险,这种冒险使我们走上思想之道路。而此道路展现为海德格尔关于“诗意”的美学思想:从“诗与诗意”到“诗人与诗意”再到“诗意自身”的追问中,诗意这一事情从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地球科学革命是很有特征性的 :这场革命推翻了经典地学的核心理论——洋陆固定论 ,树立了大陆 (连同海底部分 )之间可以相互“漂移” (drift)的激进概念。这场革命历经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部曲 ,与哥白尼革命十分相似 ,地学革命用新的科学共同体代替了旧的科学共同体 ,新的范式代替了旧的范式 ,完成了由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这一根本性的转变。科学革命由一个常规科学过渡到另一个常规科学 ,并最终使科学通过一系列的革命而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