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建引领G60科创走廊建设,初衷是凸显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目的是通过党建引领整合社会科创资源,探索以“双服双创”为核心内容的党建创新,在党建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融合中凸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具体路径包括:发挥组织功能,激活党建工作链;优化人才工作,做实服务创新链;党建产业一体融合,联通服务产业链;筑牢党建阵地,完善党建功能链;党员骨干双培养,激活先锋示范链。通过党建引领“双服双创”的整体创新,最终化党的政治优势为组织优势,化组织优势为人才优势,化人才优势为创新优势,化创新优势为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层党建工作的不断展开,其考核指标逐渐硬化,而基层内生动力却相对弱化,基层党建工作实效降低。基层党建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张力,再加上基层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党建引领效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虚化。改善基层党建工作,要在政治格局中明确其社会引领功能及限度,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切实提升党建引领能力,并通过社会资源的支撑和制度保障,使基层党建达到"形真""效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基层党建引领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是实现中国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的有效路径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通过构建复合型协同治理机制、整合社会资源精准嵌入公共服务、打造"党建+互联网"治理云平台等举措的实践,推动党建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文化功能与社区治理有效衔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党委普遍重视。然而,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学制时限的制约,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因此,改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体系、改进学生党员组织活动方式,已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战略意义不断提升,必然带来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功能的重新认识,主要是:履行政治职能的必要前提;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明确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的思路。一是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二是以突出党组织政治社会责任为中心推动党建工作创新;三是以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融合为重点提高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社区党建工作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核心,必须不断创新社区党建的工作思路、组织设置和活动载体,通过扎实有效的社区党建工作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新要求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明确了多维的价值诉求:在方向价值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引领;在政党价值方面扩大执 政基础和增强政治互信;在组织价值方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在文化价值方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倡导先进文化;在社会价值方面汇聚人才力量,提升群众组 织力;在发展价值方面以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多元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因其在思想政治宣传上的低成本与便易、多元与组织化、主动与积极等优势。它通过团结与合作、实践与行动、激励与规制等方式发挥道德教化和品行养成、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公民意识培养等功能。与传统的显性教育不同,社会组织发挥思想政治宣传功能呈现出惯习与生活化、内化与自主以及隐蔽与渗透的特点。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组织党建、统筹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保障及考评机制上下功夫,促使社会组织宣传功能的切实、有效和持续发挥。  相似文献   

9.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是江南大学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江南大学党委紧紧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抓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凸显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替代的组织保证作用和巨大政治优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10.
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性政党,其政治功能包括领导、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等方面,它们互为联系、有机统一。政党政治功能只有得到实践表达才能真正发挥引领国家与社会的作用。共同缔造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创新群众工作为基础,以塑造党群共同体为关键,着力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共同缔造的本质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基层群众,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实践与共同缔造的行动理念和行动路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共同缔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内涵,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功能的实践和表达,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